周利惠
【摘 要】語文教學要提高實效,關鍵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著重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實現(xiàn)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效;主動學習狀態(tài)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主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懂、學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這其實講的就是課堂教學要有實效性。有了實效,才會有高效,實效的課堂必定是高效的,高效的課堂必定是實效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低效的課堂”、“無效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永遠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
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在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某些方面的進步或發(fā)展,通俗講就是學生要有收獲。這種收獲不僅僅是提高分數(shù),更應該是,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改進、語文常識的積累、情感思想的提升等。絕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nèi)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立足點在于學生有沒有學懂、學會。下面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分析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具有主觀能動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不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要想順利掌握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tài),才能集中注意力,活動于學習,排除干擾,從而對學習的對象產(chǎn)生特別清晰的、準確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知道,學習效果好的學生,上課特別在狀態(tài),這就是常常講的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那么,從技術層面來看,怎樣讓學生進入“我要學”的主動學習狀態(tài)呢?
有的教師經(jīng)常說某某學生不在狀態(tài),學習效果不好,其實有時并不是學生不愿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是客觀的教學情境,如學習材料的難度、教學的速度等,不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習材料難度大,學生不知所云,接受不了,教學速度快,學生跟不上。學習材料難度過低,教學進度過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成功的欲望,也不能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教師必須依據(jù)學情,尋找一個平衡點,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所以課堂教學的著眼點,一是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一是學生有可能達到的較高發(fā)展水平。所以有實效的課堂教學必定是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
這樣,學生具有能夠掌握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必須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進入“我要學”的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下,學生的身心必然處于積極運轉(zhuǎn)之中,學習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學習信心增強,學習的熱情得到激發(fā),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學生處于“我要學”的狀態(tài),自然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會到強烈的收獲感和進去心,那么反復從事學習活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主觀投入程度就會加大。為此,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就必須要有一定的難度,“一定”,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由于這是學習材料本身所引發(fā)的主動學習狀態(tài),所以特別有力、持久。此外,還要讓學生明晰地意識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當一個人主動積極從事某項活動時,通常都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如果看不到學習的“利益”,怎么會進入“我要學”的狀態(tài)呢?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僅講授知識點,還要告訴學生這一知識點的作用、意義和學科知識體系中地位。
當然,教師最想看到的現(xiàn)象是學生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不可能時時發(fā)生。教師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引導學生進入這種狀態(tài),有時甚至要“強制”。這種“強制”,不要過多的考慮學生的意愿,用一種情境的力量,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首先,通過設計有效的預習“強制”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預習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知道運用這一手段,教材也有預習的要求。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預習敷衍了事,究其原因,語文課的預習常常處于一種大而空狀態(tài),不著邊際的問題,讓學生無從入手,自然而然的寄希望于老師的講解。學生沒有好好的預習,也就失去了最先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機會,所以教師要設計有效的預習。教師要在預習設計上下功夫。預習題的難度不能大,不要設計深層次的問題,所提的問題是學生能夠解決或經(jīng)過努力能夠解決的。比如《祝?!奉A習:1.了解魯迅小說集《彷惶》的相關情況。(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可以解決)2.了解江南習俗“祝?!毕嚓P情況。(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自己的一些生活知識可以解決)3.思考:推測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主人翁命運的思考,即使回答不準確也沒有關系,學生經(jīng)過努力能夠收獲一定的思維成果)。這份預習設計應該說是有效,能夠幫助學生進入主動的學生狀態(tài),學生已經(jīng)不同程度卷入到學習活動中來,為下一步研習課文做有效的準備。教師要檢查,一是看看完成任務的質(zhì)量如何,一是為“以學定教”獲取重要的信息。
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要貫穿教學過程始終,唯其如此,課堂教學才有真正實效。我認為,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要讓教師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F(xiàn)在的語文課堂大多是教師說的多、說的細,導致的結(jié)果是學生認為與我無關,他們關心的是結(jié)論。在預習過后的語文學習中,只有通過對過程的參與,才能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真正形成學習的能力。一個可行有效的辦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討論”并不是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而要把學生帶進教學情境使之有局外人變?yōu)楫斒氯?,使之對知識有更上課的體驗。我在《祝?!方虒W中,圍繞祥林嫂的悲劇命運,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展開充分討論,帶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去,讓學生完全進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比如,在研讀“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zhèn),分析祥林嫂為什么要逃出來”這一教學內(nèi)容。師生間討論過程如下:
教師:我們看看她第一次到魯家來的情況。祥林嫂為什么要逃出來。先請同學門找出描寫祥林嫂肖像的句子。 學生討論:1.“頭上扎著白頭繩”, 表明她是寡婦的身份,說明她是死去祥林的妻子。這個身份特別重要,不僅是社會對她身份的認定,而且也是祥林嫂自我認可,于是祥林嫂一生都要注定在這個名份下生活,不得越雷池一步。endprint
2.“順著眼”說明她很善良,精神上有負擔。
3.“臉色青黃”是生活艱辛的烙印,紅潤的面頰顯示她畢竟才二十幾歲呀!二十六七歲的祥林嫂嫁給了十六歲的祥林,江浙一帶稱為“等郎媳”,是一種落后而殘酷的畸形婚俗。這種非人性的生理與心里痛苦被封閉起來,使得祥林嫂“不很愛說話,別人問了才回答, 答的也不多”。
教師:在魯家做工干得怎樣,有什么變化?
學生討論:文中寫到在魯家非常能干,所有的活“全是她一人擔當,竟然沒有添短工,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教師:來的時候,帶著剛死去丈夫的悲哀,但現(xiàn)在這種繁重勞動反而使她“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明明是付出好多,而得到卻很少,反而滿足,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說明祥林嫂對生活要求實在是微乎其微,只要能做奴仆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樣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許回感到無憾的度過了她的一生。我們讀到這里的時候,自然也為她歡心,但同時也感到悲哀,因為她所希望滿足的生活,只是這樣起碼的生活,其實對于她來說是很不公平的生活,因而這希望和滿足的本身,便是帶著悲劇性的。
教師:不過這種片刻的安寧很快被打破了,新年過后,她在河邊淘米,發(fā)生的情況能不能再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為什么要逃出來?
學生討論:“忽然失了色”,這一反常態(tài)的恐懼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從后來衛(wèi)婆子的嘴臉我們知道,“她婆婆來抓她回去的時候,是早已許給了賀家墺的賀老六”。這是祥林嫂逃出婆婆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做祥林的人出逃,生為祥林人。[板書]死為祥林的鬼,絕不再嫁賀老六。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她的婆婆賣兒媳是為了小兒子去媳婦,看看賣到什么地方?
學生:深山野墺。倘許給本村人,財禮不多,惟獨家進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賣了八十千。倒過來還賺了許多錢。
教師:從“血濃于水”、“無后為大”的名分來將,祥林嫂的“貞潔”也應排在其次,所以祥林嫂的婆婆一定要把她嫁人的。 祥林嫂是毫無人的尊嚴的,他的價值只在為婆家換取80千錢,這簡直就等于變賣一頭牲口。然而,作者特意寫了祥林嫂被搶回沒有一個人認為有什么不對。
從上面的討論過程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完全進入到一種主動學習狀態(tài),是一種生成性的學習,思維得到有效的碰撞,閃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還派生出更濃的學習興趣,更強烈的學習動機。這種堂課,一定是高效的。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