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歡格
摘要:世稱“20世紀的巴赫”的德國作曲家保羅·欣德米特以其高超精致的對位技巧和創(chuàng)新的和聲體系享譽世界樂壇。他的代表作《畫家馬蒂斯》在第二樂章的音樂上有明顯的調性色彩卻突破了傳統(tǒng)調性體系的束縛,擺脫了形式主義,以其清晰的線條對位,婉轉抒情的藝術風格使普通聽眾易于接受,是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
關鍵詞:交響樂 《畫家馬蒂斯》 旋律 和聲
一、旋律與和聲處理
欣德米特的旋律安排一般都與和聲有關,簡單的一句分句,通常都能找到兩到三個和聲根音,幾乎每小節(jié)就有一個根音,這在第二樂章里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而旋律除了包含和聲音級外,還有大量的和弦外音如經(jīng)過音、跳進的鄰音等做裝飾以增加旋律的豐富性。從橫向級進進行的布局上看,旋律音級主要為自然音級與變化音級,兩者互相交替結合,為音樂增添不少色彩感。旋律的節(jié)奏基本以切分和附點為主,偶爾出現(xiàn)換拍子,最突出的是第9小節(jié)1/4拍的出現(xiàn),連接前后兩小節(jié)的4/4拍,為音樂帶來意想不到的戲劇效果。
欣德米特在和聲上有其獨創(chuàng)性,在第二樂章里同樣出色地表現(xiàn)出來。首先在音程關系上圍繞四度和二度的疊置為主,在特殊的地方結合三全音制造不諧和的音響效果。和聲進行有張有弛,所有的不諧和音程的出現(xiàn)都是出于音樂的需要,如16-23小節(jié)主旋律的對位聲部由小二度的音程關系開始,逐漸向上擴展,從建立在#C音上的全音逐漸擴展到大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小七度;而從18小節(jié)起又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多了一個聲部,它與上方相鄰的中間聲部間的音程關系也依次為大二度—小三—純四度—小六度—純五度—減五度—大三(減四度)。而聲部間的對位非常精致,每個聲部的旋律線都很清晰,彼此在音型和時值上不僅有對比,還很注重音響的平衡度。其次和聲的起伏也根據(jù)音樂的發(fā)展精心設計,最典型的是24-33小節(jié)的旋律片段,和聲進行一開始比較平穩(wěn),到28小節(jié)起伴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旋律圍繞二度和四度展開,和弦大部分也由二度與四度疊置而成,和聲緊張度越來越強,不諧和感逐步加重,由此引起了和聲重心的轉移,到33小節(jié)時終止式停留在明朗輝煌的大三和弦上,不僅將調性轉到#F大調上,同時其寬廣諧和的和聲音程關系也將音樂推向了最高潮。第39小節(jié)兩次的平行五度進行營造了一種空曠的音響效果,與緊接著的增三和弦連接形成緊張度的對比,為音樂注入新的亮點。
二、曲式結構與調性布局
第二樂章由三段體組成,第一段為1-16小節(jié),由三個樂句組成(4+6+5),第一段與第二段間由一個兩小節(jié)的連接句(14-16小節(jié))將兩段銜接起來,第二段由一個13小節(jié)的大樂句構成,旋律連綿不斷,力度不停往上推進,最后到終止式時極具氣勢,顯得莊嚴、恢宏,第三段接在第二段強而有力的終止式后面,由三個分句組成(2+2+8),前兩個分句為重復句,第三個樂句利用前兩個分句的動機素材擴充展開,性格和第二段形成對比。
第二樂章是一部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調性作品,終止式?jīng)]有明顯的功能進行,有時還依靠旋律進行來完成終止。調式音階經(jīng)過變形讓聽者也只能隱約感覺到局部的音級進行主要圍繞哪個中心音展開,而主導旋律主要由兩個互為半音關系的音階橫向結合而成。樂章前8小節(jié)由以C為中心音的音階和以#G為中心音的音階相結合,9-12小節(jié)只在以E為中心音的音階上陳述,但13小節(jié)一個還原C,將調性帶進小調的領域,小調并沒有被發(fā)展下去,而是在17小節(jié)時改成以B為中心音的音階,隨后33小節(jié)音樂轉到以#F為中心音的音階上;34小節(jié)起和聲圍繞#C的中心音展開,并一直持續(xù)到音樂結束。
三、配器手法
由于第二樂章主要描述耶穌被安放進墓穴的情景,并且是歌劇最后一場中的間奏,因此音樂的配器非常細致,務求莊嚴、肅穆、沉重的音響效果。作曲家特別注重音響平衡,把樂器的色彩發(fā)揮到了極致。音樂剛開始的前5小節(jié)將弦樂組音色和木管組音色作對比,營造冷清寂靜的氣氛。到第6小節(jié)起木管組與弦樂組同時出來,配器布局比較有邏輯性,為求呼應,第10小節(jié)當樂隊重新安靜下來時,依然由弦樂組先陳述,再與木管組結合起來,但這次的木管組只用了長笛,主調色彩十分明顯,前后的變化處理讓音樂顯得不單調。
第二段的16-23小節(jié)長笛重復雙簧管的旋律并擴充展開,兩個音色間產(chǎn)生細膩的情緒變化,弦樂墊在下面,力度非常微弱,為后面的力度推進和聲部加厚做了鋪墊;整個第二樂段主要運用大齊奏的配器手法,同一片斷內所有樂器力度相同,而整體力度也不斷推進,到33小節(jié)終止式時達到高峰,音響非常輝煌、宏大。
第三段的34小節(jié)起旋律在第一長笛和第二長笛間做了兩次反復,第一長笛出來時,力度比前面第二長笛稍微強,起到了遞進的效果。而隨后37小節(jié)的旋律動機發(fā)展,弦樂組出奇的融合度為后面木管組進來時增添了出彩效果,欣德米特特意將不諧和的和弦放到了弦樂組,以弦樂組的融合度來削弱和弦的不諧感所產(chǎn)生的刺耳音響。
綜上所述,《畫家馬蒂斯》不管是旋律和聲,還是曲式結構、調性布局和配器手法都有其獨創(chuàng)性,是欣德米特第一首交響樂作品,也是納粹時期的一大杰作。其第二樂章溫暖和諧,蘊含了作曲家對人道主義情感和道德價值觀的信仰①,期望通過引用普通聽眾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有調性旋律喚起德國民眾的民族情感,表達了他對遭受最深重災難的人們渴望和平與秩序、和諧與幸福的心愿的深切祝福。
注釋:
①樂敏:《保羅·欣德米特交響曲<畫家馬蒂斯>的數(shù)字意象及情感內涵——以第一樂章為例》,《音樂探索》,2013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