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金維捷 胡靖敏
關鍵詞:情志;乳腺癌;防治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108-02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大中城市尤為突出,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中醫(yī)學認為乳腺癌屬于“乳巖”“乳痞”等范疇,歷代醫(yī)家均認為情志失調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在乳腺癌的防治工作中,應該重視舒緩情志,調暢氣機,心身同治。
1中醫(yī)學對情志的認識
關于情志致病與情志治病,前人有內容豐富之精辟論述,《黃帝內經》最先提出了五志致病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端貑枴づe痛論》中亦有 “百病皆生于氣”之說?!鹅`樞·平人絕谷篇》謂:“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述:“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為內所因也”。這些論述奠定了情志致病的理論基礎,體現(xiàn)的是社會心理因素、臟腑功能活動以及形體變化之間關系,所強調的是心身統(tǒng)一的整體觀。
中醫(yī)學認為,形神合一而為人。人體是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人與周圍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有著不同的心理反應,產生不同的情志變化。七情五志并稱“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喜、怒、憂、思、恐謂之“五志”。情志是人對外界及機體內環(huán)境變化產生的不同情緒情感反映。正常的情志活動,依賴于正常的臟腑功能,氣血充盈平和,陰平陽秘。而氣血不和,陰陽失衡,臟腑功能紊亂,導致人體情志失調。情志失調又可逆亂氣血,損傷陰陽,使臟腑功能紊亂從而發(fā)生不同的疾病。發(fā)病之后,如能運用適當?shù)姆椒ㄊ婢徢橹荆{暢氣機,則可祛病。
2情志與乳腺癌的關系
中醫(yī)學認為乳腺癌的發(fā)病與七情活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從臟腑經絡學說進行辨證分析,最大的共性是強調情志因素的重要性,認為大多數(shù)乳腺癌患者都具有情志內傷,致氣血逆亂,經絡痞阻,痰瘀結聚成核。眾多醫(yī)家認為[1],乳腺癌發(fā)病的關鍵是情志不遂,肝郁脾虛。朱震亨指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憂怒郁悶,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馮兆張強調“此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稿之證”。明·張覺人《外科十三方考》記載“乳巖則因七情氣郁而成”。薛己《立齋外科發(fā)揮》認為乳巖“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稿之癥”。陳實功《外科正宗》“又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傅山《青囊秘訣》對病因病機的論述則更為詳盡,“乳巖乃性情每多疑忌……失于調理,忿怒所釀,憂郁所積,濃味釀成,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騰沸”。
現(xiàn)代研究顯示[2],存在負性生活事件是一種應激源,其使人體產生不良情緒,對工作、學習和生活形成壓力,并影響神經、內分泌和免疫機制,尤其對細胞免疫功能損害為大。情緒與健康主要與人體內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有著密切關系。其能直接殺傷靶細胞效應的特殊的淋巴細胞系,具有抗腫瘤抗感染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表現(xiàn)為速發(fā)效應。不良情緒能夠降低NK細胞的免疫功能。NK細胞活性低的人,容易患上癌癥或感染上病毒,而NK細胞活性低的癌癥患者,則容易發(fā)生復發(fā)和轉移。
負性生活事件,尤以家庭生活問題為多,產生焦慮、憂郁、悲傷等不良情緒,日久形成情志失調,主要影響其肝、脾、腎的正常功能,使患者體內氣血運行失常,臟腑功能紊亂,最終導致乳腺癌的發(fā)生。有研究提出[3],肝、脾、腎長期虧損,不僅可以誘發(fā)乳腺癌,而且還是導致乳腺癌進展、轉移和復發(fā)的促動因素。人體得知患乳腺癌后,其情志變化可能由最初的對癌癥的恐懼、懷疑等,轉為焦慮、緊張、急躁、悲觀、失望等心理障礙,甚至有輕生行為,促使疾病進一步發(fā)展甚至惡化。
可見,情志失調與乳腺癌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精神創(chuàng)傷誘發(fā)癌癥,悲觀恐懼心理會加速癌癥惡化。同時,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長短與情志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如明《醫(yī)學入門》說:“乳巖,……更清心靜養(yǎng),蔗可茍延歲月?!泵鞔_指出精神情志因素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期確有一定的影響。
3調暢情志為乳腺癌防治的重要方法
3.1情志的中醫(yī)藥治療古代眾醫(yī)家早有運用中醫(yī)舒緩情志,調暢氣機,心身同治的方法來治療情志疾病的經驗。如明代《醫(yī)學入門》中云:“悲傷心胞及肺系,其氣急,過則為狂者,積殼煮散,升陽順氣湯?!?/p>
乳巖是難治之證,許多醫(yī)家發(fā)現(xiàn)早期診治具有一定效果,認為乳巖的形成與七情內傷及肝脾關系密切。首先注重情志調養(yǎng);其次運用疏肝理氣、益氣活血、健脾養(yǎng)血補腎等方劑治療。如朱震亨《丹溪心法》強調早期情志治療,“若于始生之際,便能消釋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并附醫(yī)案一則:“予侄婦,年十八時得此證,性急,脈實,所難者后故耳。遂以青皮單煮湯與之,間以加減四物湯,兩月而安”。其以青皮破氣散結、舒肝緩急,再以加減四物湯補血和血調治,終收全效之功。
乳腺癌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情志變化與現(xiàn)代醫(yī)學抑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基本相符,即《內經》所述“郁癥”。東漢張仲景謂為“情志致郁”,“肝郁”為主。中醫(yī)學認為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主升,主動,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使周身氣血調和,經脈通利,臟腑功能和調,心情愉悅。郁怒傷肝,肝失疏泄,導致脾失健運,從而引起“肝脾不和”。肝臟是調節(jié)人體情志的場所,其通過影響氣機、血液和情志等,從而調節(jié)人體情志變化。因而,是否具備正常的肝臟功能,直接影響著機體其他臟器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肝為藏血之臟,治療郁癥則當以疏肝養(yǎng)血、調暢氣機為法。經典名方逍遙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的功用,主治肝脾血虛證,廣泛應用于治療抑郁、焦慮等情緒失調病癥。中醫(yī)治法靈活多樣,如果能夠正確地辨證論治,均能取得調暢情志之功。
3.2情志疏導治療情志疏導是中醫(yī)心理治療的重要方法,是以一種或幾種情志化解或抑制其他情志,治療情志失調及所致軀體疾病的方法。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豁達平和的情志,能使氣機升降平衡,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活動正常,人體才能泰然祥和,健康長壽,才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fā)生。臨床上應重視情志對乳腺癌的作用,不但重視治療,更強調預防,爭取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對未病者,盡量避免不良情緒,保持心情舒暢,陶冶情操,安靜平和,加強心理調攝能力。先天稟賦不足,體弱多病者,更應積極進行心理鍛煉,增強心理耐受能力。對已病者,長期存在的擔憂、抑郁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更應重視其情志變化,運用多種方法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消除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達到身心同治,促使疾病減輕甚至愈合。具體方法可開展心理疏導門診,組織病友聯(lián)誼,醫(yī)護答疑等,幫助患者及時宣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精神壓力,保持心情愉悅,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學會傾訴等。情志疏導作為中醫(yī)情志學說的組成和臨床延伸部分,在臨床上發(fā)揮著藥物不可取代的作用。
4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椤吧?心理-社會-環(huán)境”醫(yī)學模式,乳腺病患者的情志心理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情志因素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密切相關。情志異常既是乳腺癌的病因,又是其病理產物,二者互為因果。只有充分認識到情志因素與乳腺癌之間的關系,才能重視調暢情志在乳腺癌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秋莉,王學芬,張向農.古代中醫(yī)對乳腺癌的認識[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5):437-438.
[2]Boermeester MA},Butzelaar RM.Interaction between breast cancer,psychosocial stress and the immune response[J].Ned Ti jdschr Geneeskd,1999,143(16):838-842.
[3]李明瑞.肝脾腎同治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淺析[J].陜西中醫(yī),2006,27(2):191-193.
(收稿日期:2014-0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