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張應學
關鍵詞:急性腰扭傷;針刺;中藥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傷是疼痛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治療上多采用阻滯、鎮(zhèn)痛、中藥外敷及傳統(tǒng)毫針針刺人中穴、手針腰痛點、絕骨穴等方法治療,一般療程長,有時延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筆者近5年來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黃芪五物湯治療該病53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6例患者均根據(jù)《現(xiàn)代疼痛學》的診斷標準: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后腰痛,不能轉側及彎腰,腰肌緊張實驗陽性確診[1]。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3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30 min,最長7 d,平均2 d。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4歲,平均40.5歲;病程最短40 min,最長6 d,平均2.1 d。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針剌治療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雙側)見圖1;昆侖穴上3寸、腓骨后緣見圖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囑患者頭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及下肢外踝上約三寸,腓骨后緣,定點后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先用50 mm毫針,針尖與脊柱呈30°角進針,直達第七頸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轉瀉法,快提插,快捻轉瀉六數(shù)(最好使針感向下傳至腰部),然后將針提至皮下后囑病人站立(可讓家人或醫(yī)護人員攙扶)。腰傷穴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50 mm毫針直刺,行提插捻轉瀉法,行針過程中,針處脹酸劇烈,難以忍受時囑患者做彎腰、扭腰動作,然后把針提至皮下,囑其自由行走,同時扭動腰肢,站起活動腰部5 min左右,再重復以上治療,再行補瀉法六數(shù),如此反復3次,治療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1.2中藥治療用黃芪五物湯加減,處方:黃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棗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劑,根據(jù)病情服用1~3劑。
2.2對照組藥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慶大霉素4萬U組成混懸液。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找出腰部明確的壓痛點,局部皮膚消毒,根據(jù)患者體形選用6-9號針頭,將配制好的混懸液注入腰肌扭傷處,一次注射1~3個點,間隔2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動自如;顯效:治療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動度較大時仍有輕微疼痛;有效: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可行走,但活動仍受限;無效;治療后疼痛及腰部活動度均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yī)“腰痛”中的氣滯血瘀型,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本病的發(fā)生多由腰部用力不當或閃挫致氣滯血瘀,治療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恢復功能。傳統(tǒng)針灸多選用腎俞、委中、人中[2]穴治療,但療程長,療效不是十分顯著。而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療時及治療后疼痛較明顯,病人不易接受。
筆者主穴選用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此處深部有豎脊肌通過,針感可沿背部最長的豎脊肌直達病變部位,直接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辨證屬實證,故行先瀉后補,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傷穴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有獨特療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yī)認為“十傷有九寒”,急性腰扭傷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加益氣溫經(jīng),行氣活經(jīng)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吸收[3]。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傷后出現(xiàn)局部炎性腫脹、滲出,肌纖維斷裂。治療的關鍵是加強血循環(huán),減少滲出,促進肌纖維的修復。針刺的雙向調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癥灶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改善微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并消除水腫,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斷痛覺神經(jīng)傳導通路,及時改善患者癥狀[4]。
參考資料:
[1]張立生,劉小立.現(xiàn)代疼痛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癥針灸治療學[M].西安:天則出版社,1989:298.
[3]張榮川,邱德文.實用方劑手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湯德安.實驗針灸學入門[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endprint
關鍵詞:急性腰扭傷;針刺;中藥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傷是疼痛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治療上多采用阻滯、鎮(zhèn)痛、中藥外敷及傳統(tǒng)毫針針刺人中穴、手針腰痛點、絕骨穴等方法治療,一般療程長,有時延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筆者近5年來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黃芪五物湯治療該病53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6例患者均根據(jù)《現(xiàn)代疼痛學》的診斷標準: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后腰痛,不能轉側及彎腰,腰肌緊張實驗陽性確診[1]。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3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30 min,最長7 d,平均2 d。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4歲,平均40.5歲;病程最短40 min,最長6 d,平均2.1 d。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針剌治療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雙側)見圖1;昆侖穴上3寸、腓骨后緣見圖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囑患者頭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及下肢外踝上約三寸,腓骨后緣,定點后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先用50 mm毫針,針尖與脊柱呈30°角進針,直達第七頸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轉瀉法,快提插,快捻轉瀉六數(shù)(最好使針感向下傳至腰部),然后將針提至皮下后囑病人站立(可讓家人或醫(yī)護人員攙扶)。腰傷穴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50 mm毫針直刺,行提插捻轉瀉法,行針過程中,針處脹酸劇烈,難以忍受時囑患者做彎腰、扭腰動作,然后把針提至皮下,囑其自由行走,同時扭動腰肢,站起活動腰部5 min左右,再重復以上治療,再行補瀉法六數(shù),如此反復3次,治療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1.2中藥治療用黃芪五物湯加減,處方:黃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棗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劑,根據(jù)病情服用1~3劑。
2.2對照組藥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慶大霉素4萬U組成混懸液。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找出腰部明確的壓痛點,局部皮膚消毒,根據(jù)患者體形選用6-9號針頭,將配制好的混懸液注入腰肌扭傷處,一次注射1~3個點,間隔2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動自如;顯效:治療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動度較大時仍有輕微疼痛;有效: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可行走,但活動仍受限;無效;治療后疼痛及腰部活動度均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yī)“腰痛”中的氣滯血瘀型,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本病的發(fā)生多由腰部用力不當或閃挫致氣滯血瘀,治療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恢復功能。傳統(tǒng)針灸多選用腎俞、委中、人中[2]穴治療,但療程長,療效不是十分顯著。而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療時及治療后疼痛較明顯,病人不易接受。
筆者主穴選用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此處深部有豎脊肌通過,針感可沿背部最長的豎脊肌直達病變部位,直接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辨證屬實證,故行先瀉后補,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傷穴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有獨特療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yī)認為“十傷有九寒”,急性腰扭傷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加益氣溫經(jīng),行氣活經(jīng)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吸收[3]。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傷后出現(xiàn)局部炎性腫脹、滲出,肌纖維斷裂。治療的關鍵是加強血循環(huán),減少滲出,促進肌纖維的修復。針刺的雙向調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癥灶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改善微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并消除水腫,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斷痛覺神經(jīng)傳導通路,及時改善患者癥狀[4]。
參考資料:
[1]張立生,劉小立.現(xiàn)代疼痛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癥針灸治療學[M].西安:天則出版社,1989:298.
[3]張榮川,邱德文.實用方劑手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湯德安.實驗針灸學入門[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endprint
關鍵詞:急性腰扭傷;針刺;中藥
中圖分類號:R6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傷是疼痛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治療上多采用阻滯、鎮(zhèn)痛、中藥外敷及傳統(tǒng)毫針針刺人中穴、手針腰痛點、絕骨穴等方法治療,一般療程長,有時延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筆者近5年來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黃芪五物湯治療該病53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6例患者均根據(jù)《現(xiàn)代疼痛學》的診斷標準: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后腰痛,不能轉側及彎腰,腰肌緊張實驗陽性確診[1]。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3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30 min,最長7 d,平均2 d。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4歲,平均40.5歲;病程最短40 min,最長6 d,平均2.1 d。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針剌治療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雙側)見圖1;昆侖穴上3寸、腓骨后緣見圖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囑患者頭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及下肢外踝上約三寸,腓骨后緣,定點后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先用50 mm毫針,針尖與脊柱呈30°角進針,直達第七頸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轉瀉法,快提插,快捻轉瀉六數(shù)(最好使針感向下傳至腰部),然后將針提至皮下后囑病人站立(可讓家人或醫(yī)護人員攙扶)。腰傷穴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50 mm毫針直刺,行提插捻轉瀉法,行針過程中,針處脹酸劇烈,難以忍受時囑患者做彎腰、扭腰動作,然后把針提至皮下,囑其自由行走,同時扭動腰肢,站起活動腰部5 min左右,再重復以上治療,再行補瀉法六數(shù),如此反復3次,治療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2.1.2中藥治療用黃芪五物湯加減,處方:黃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棗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劑,根據(jù)病情服用1~3劑。
2.2對照組藥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慶大霉素4萬U組成混懸液。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找出腰部明確的壓痛點,局部皮膚消毒,根據(jù)患者體形選用6-9號針頭,將配制好的混懸液注入腰肌扭傷處,一次注射1~3個點,間隔2 d治療1次,3次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動自如;顯效:治療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動度較大時仍有輕微疼痛;有效: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可行走,但活動仍受限;無效;治療后疼痛及腰部活動度均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yī)“腰痛”中的氣滯血瘀型,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本病的發(fā)生多由腰部用力不當或閃挫致氣滯血瘀,治療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恢復功能。傳統(tǒng)針灸多選用腎俞、委中、人中[2]穴治療,但療程長,療效不是十分顯著。而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療時及治療后疼痛較明顯,病人不易接受。
筆者主穴選用第七頸椎棘突上旁開4 cm處,此處深部有豎脊肌通過,針感可沿背部最長的豎脊肌直達病變部位,直接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辨證屬實證,故行先瀉后補,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傷穴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有獨特療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yī)認為“十傷有九寒”,急性腰扭傷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加益氣溫經(jīng),行氣活經(jīng)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吸收[3]。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傷后出現(xiàn)局部炎性腫脹、滲出,肌纖維斷裂。治療的關鍵是加強血循環(huán),減少滲出,促進肌纖維的修復。針刺的雙向調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癥灶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改善微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并消除水腫,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斷痛覺神經(jīng)傳導通路,及時改善患者癥狀[4]。
參考資料:
[1]張立生,劉小立.現(xiàn)代疼痛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癥針灸治療學[M].西安:天則出版社,1989:298.
[3]張榮川,邱德文.實用方劑手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湯德安.實驗針灸學入門[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