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驊
摘要:音樂課是一門專業(yè)性非常強的課程,歌曲演唱、音樂欣賞、表演創(chuàng)作等等都有著特定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學習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是為了擁有開啟音樂藝術(shù)之門的鑰匙。教師將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是在幫學生架起通往音樂藝術(shù)的橋梁。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課程中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在傳授過程中,要更新教學理念,順應教改潮流,不能總是老方法、老思路,要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要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要記住音樂課要用音樂來說話。
關(guān)鍵詞:音樂基礎(chǔ)知識 基本技能 更新教學理念 改變教學方法
音樂課是一門專業(yè)性非常強的課程,歌曲演唱、音樂欣賞、表演創(chuàng)作等等都有著特定的知識與技能要求。音樂基礎(chǔ)知識主要涉及到音樂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音樂結(jié)構(gòu)形式(曲式)、音樂體裁形式等方面的內(nèi)容。音樂基本技能是指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以及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chǔ)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xiàn)活動中運用樂譜等能力。不論是歌唱教學、欣賞教學還是器樂教學,都離不開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學生們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后,才能獲得進行獨立音樂的能力,探索音樂學科中更深的奧秘,從而獲得更高層次的藝術(shù)體驗與審美感受。因此,音樂課所有教學內(nèi)容中,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正視這一學科的客觀規(guī)定性,重視課程中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
強調(diào)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fā)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shù)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chǔ),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音樂知識較為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往往提不起對于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導致每每講到音樂知識,學生不是無精打采,就是開小差、做小動作,致使教學效果不太理想。記得在教唱《東方之珠》這首歌曲時,我注意到歌曲當中多次運用到了反復記號,為了讓學生注意到反復記號的作用,唱對歌詞順序,一開始我是這樣講解的,我告訴學生“從小河彎彎”唱起,唱到“黃色的臉”發(fā)現(xiàn)反復記號,然后唱“船兒彎彎……”,唱到“讓我”兩個字接到書本第七頁“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然后接“讓海風……”,唱到“黃色的臉”又發(fā)現(xiàn)反復記號,再唱“讓海風……”,唱到“黃色的”接“二房子”里的“臉”唱結(jié)束句……學生當時就聽暈了,很多學生臉上流露出一頭霧水的表情,我看學生不明白,我只能耐心地再講解一遍,可是我發(fā)現(xiàn)我講得很辛苦,聽進去的學生卻不多,聽懂的學生則更少,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師講得多未必是件好事。我開始思考,尋求突破。通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我認識到要改變現(xiàn)狀,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轉(zhuǎn)變教學思路。于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讓學生朗讀歌詞來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式,問題竟然輕松得到解決。學生在朗讀歌詞的過程中會反映出他們對反復記號這一知識點是否掌握的真實情況。有的班級完全讀對了,就說明他們能看懂反復順序,對于這一知識點,在這樣的班級,已不是個難點,教師只要稍作介紹或直接讓學生來說一說就可以了。有的班級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看不懂反復記號了,那么正好可以在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時只要稍作講解,問題也就輕松解決了。另外通過教師范唱、學生聆聽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在感受歌曲的同時,掌握歌曲的演唱順序,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到反復記號的作用。
以上事例讓我認識到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大包大攬,學生能說的應該讓學生來說,學生能做的也應該讓學生來做。教師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通過引導,讓學生說出來。所要表達的意思讓學生自己來領(lǐng)悟,效果遠比教師一人啰嗦講解要好得多。如果該讓學生說的,教師代說了;該讓學生做的,教師代做了;該讓學生思考的,教師代思考了,那么這樣的教學勢必使學生處于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肯定不高,教學效率也必定大打折扣。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J.B.Carroll)認為: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育觀念一直被教育界所推崇。我想,在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認識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我們教師又該如何發(fā)揮我們的主導作用呢?
記得在上《桑塔·露琪亞》一課時,我想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讓學生明白“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三拍”的含義以及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等知識點,我想不能都是我講,得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于是我采用提問、師生交流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我想提問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師生交流時我也可以適時引導,然而,沒想到的是,幾個問題問下去,學生居然“一問三不知”,原先設(shè)想的師生交流場景也化為泡影。我只得說“我來告訴你們……”于是我又開始滔滔不絕,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時間,歌曲都快來不及學唱了,再看看學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興趣,課堂氣氛也很沉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之后,我就靜下心來思考。怎么辦?把音樂知識丟掉不講吧,不合適,學生的知識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對于一些基礎(chǔ)好、求知欲強的學生來說也不公平。繼續(xù)上吧,學生缺乏積極性,長此以往肯定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來非變一變教學策略不可了。后來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開始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樣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亞》,我先自彈自唱,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拍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學生們居然都聽出了是三拍子歌曲,當時我就覺得不能低估了學生的音樂能力,有的班級同學還感受到了三拍子“強弱弱”的規(guī)律,后來我讓他們設(shè)計動作來表現(xiàn)“強弱弱”,他們都非常積極,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有人說要拍手、拍肩、拍肩來表現(xiàn),有人說要拍手、捻指、捻指來表現(xiàn),還有人說要拍手、拍腿、拍腿來表現(xiàn)……而后我讓學生們用自己設(shè)計的動作來為歌曲伴奏,學生們都表現(xiàn)得特別認真和投入,兩遍下來,已經(jīng)有同學在跟著唱了,后來歌曲的學習也很順利,同學們很快就唱得很動聽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時候我讓學生邊唱邊隨著音樂輕輕搖晃,唱完歌曲談演唱感受時,有的同學說感覺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學說正在月光下聆聽甜蜜的歌聲;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了微波的蕩漾……多美的音樂感受??!最后我讓學生們來找找八分音符,再講講3/8拍的含義,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也都能真正理解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強制的灌輸、重復的練習、機械的訓練,勢必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被動的狀態(tài),是很難取得良好教學成效的。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記得影片《音樂之聲》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瑪利亞在教七個孩子認識音符時編的歌謠,孩子們一開始也不認識音符,她是這樣唱的:“Do, a deer, a female deer ,Re, a drop of golden sun ,Mi, a name I call myself……”難道不生動不形象嗎?難道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嗎?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果然很快記住了每一個音符并愛上了歌唱。我想我們教師也要教學生唱歌譜,在這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學一學瑪麗亞,用我們的耐心與愛心去關(guān)愛學生,用我們的歌聲與琴聲去感染學生,用我們的智慧與方法去引導學生,在交流、互動、合作、創(chuàng)編、比賽、律動、游戲、模擬、才藝展示等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們愉快地參與進來。記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調(diào)》這首歌曲時,我一開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譜再教唱歌詞的方法,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為這首歌曲有一定的難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較難唱,為了幫助學生唱好這首歌曲,我改變了教學方法,采用給歌曲加回聲的活動導入,一方面化難為簡,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鋪墊。另一方面,將合唱教學引入課堂,使學生在進行二聲部演唱的同時,可以更認真地聆聽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調(diào),為唱好歌曲作鋪墊,果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diào)動起來,整堂課通過師生活動、生生活動等多種方式,最終使學生唱好了這首歌曲。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參與進來,才能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讓學生收獲真實的學習體會,才能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外,還得把握一個原則——音樂課,要用音樂來說話。
在進行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時,我們教師不能把音樂知識脫離音樂來講,而應該把音樂知識放到歌曲學唱中,放到音樂欣賞中來講,要將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滲透于音樂教學活動。記得在欣賞《溜冰圓舞曲》這首音樂作品時,要介紹到圓舞曲這類體裁的特點,我想枯燥的講解,學生可能不感興趣,應該讓學生在聽、唱、模仿的音樂實踐中來感受圓舞曲這一音樂體裁的特點,所以在欣賞這首作品時,我讓一組同學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組同學用“蹦嚓嚓”進行伴奏,當時唱出的二聲部效果,讓我覺得我正在指揮一支小樂隊,課堂氣氛好極了!唱好之后,再來提問圓舞曲的特點,學生的回答就顯得踴躍多了,關(guān)于這類體裁的知識點學生也就輕松愉快地掌握了。還有,在介紹演唱形式等知識點時,如果光是讀概念,或是教師講解,學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這時就需要結(jié)合音樂作品來作分析。例如《保衛(wèi)黃河》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齊唱、輪唱作品,可以讓學生在聆聽、比較、分組演唱的過程中掌握齊唱、輪唱這兩種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紹中國民歌體裁等知識點時,更需要音樂作品來說明問題,速度、力度、節(jié)奏、情緒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充滿著真情實感的歌聲中體會出來。
學生學習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是為了擁有開啟音樂藝術(shù)之門的鑰匙。教師將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是在幫學生架起通往音樂藝術(shù)的橋梁。在《音樂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也是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音樂課程改革不僅沒有忽視音樂知識技能教學,也沒有淡化知識技能的意思。因此,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課程中音樂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在傳授過程中,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中解放出來,要不斷學習,按照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更新教學理念,順應教改潮流,學會變通,不能總是老方法、老思路,適時變一變教學方法或者重新組織一下教學內(nèi)容,都會給一節(jié)課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們要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要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要記住音樂課要用音樂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