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青,陳君芳,阮 嘯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高校對有宗教背景的學生開展黨建工作的理論探討
王若青,陳君芳,阮 嘯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當前在校大學生中信教的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什么原因?qū)е逻@一現(xiàn)象?當前大學生信教又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對有宗教背景的學生開展黨建工作?本文從宗教的社會功能和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兩方面展開,討論當前大學生信教的原因。之后,從提升黨務工作者理論素養(yǎng)、加強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支部向心力建設、重視理性思維倡導科學精神、加強黨員組織紀律性教育等五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對有宗教背景的學生開展黨建工作。
大學生信教;原因;特征;黨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宗教這種有神論的世界觀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一部分在校大學生。有資料表明,當前在校大學生中信教的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一現(xiàn)象甚至在大學生黨員中都有所呈現(xiàn)。什么原因?qū)е逻@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1.宗教的“誘惑”。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宗教的看法是消極的,徹底否定的,這恰恰不是馬克思主義對宗教客觀理性的認識。馬克思認為,國家、社會產(chǎn)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苦難的抗議。當我們在對宗教的唯心主義世界觀,以及在歷史上為剝削階級所利用進行壓迫人民、發(fā)動戰(zhàn)爭、阻礙社會進步等惡行進行否定的同時,也應當對宗教本身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事實上,宗教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有著相對積極的一些社會功能。(1)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它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無論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等,都產(chǎn)生了諸如《金剛經(jīng)》、《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等著作。即便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也與道教、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2)宗教的道德功能。宗教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盡管這個反映是顛倒的,但宗教所追求的恰是一個理想化的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著理想化的道德規(guī)范,有著為修來世之福而克制自身邪念的信念。這勸人為善、不偷不盜、不殺不掠等道德規(guī)范恰是人類文明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秩序保障,這與世俗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要求也幾乎一致。(3)宗教的心理安慰功能。人來自自然又必須服從于自然,盡管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由淺而深,但是離人類真正駕馭自然的日子還十分遙遠。人類作為整體認識自然、掌握自然的能力是無窮的,然而單就每個個體的人而言,對自然、對自身的認知能力、把握能力依舊顯得非常孱弱。于是,當個體對未知的東西或未來缺乏把控時,就會陷入焦慮和無助中。而宗教無形中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安慰劑。(4)宗教的滿足好奇心功能。自從人類有了文明,便對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世界這宇宙又從何而來去往何處等等問題感了興趣。這些謎題即便是當今的科學亦未真正破解,這為宗教的冥想提供了極大的空間。于是,上帝創(chuàng)世、安拉創(chuàng)世等等遐想應運而生。盡管這些創(chuàng)世來得莫名其妙,更無科學證據(jù)能證明,但這多少為人們在茫茫黑夜中不斷求索的好奇心找到了些許滿足。由于有了這些比較積極的社會功能,宗教在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和改良后,即便到了社會主義階段依舊有其自身吸引力的存在,這也正是當前一些大學生,甚至個別大學生黨員會對宗教心生好感的重要的外在原因。
2.個體的“需要”。眾多研究資料表明,在大學生信教群體中,多數(shù)學生所謂的信教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信教。2010年丁根林在對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宗教曖昧現(xiàn)象調(diào)查后得出結(jié)論:“調(diào)查表明,在明確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中,43.17%的人是承襲家庭及周圍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影響而信仰宗教的,21.31%的人單純地為自己及親人朋友祈福避災?!盵3]顯然,這些學生對宗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一種形似信教而已。我們可以將大學生信教的內(nèi)在原因歸為以下幾類:(1)服從權(quán)威。前文資料表明,在信教的大學生中,幾乎一半左右的學生是由于家庭或家族的“要求”從小開始信教。那時只是聽從父母或者長輩的安排,服從家長或家族的權(quán)威而“被信教”而已。他們之所以依舊承認自己是信徒,除了對自己所信的宗教依舊有好感外,潛意識中還存有對家庭或家族權(quán)威的一種遵從。(2)從眾心理。王世翔在其2008年對清華大學等20余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進行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在信教的大學生黨員中,“7.8%的學生黨員信教是因為受到宗教場所、團契、宗教活動等影響;17.6%的學生黨員是因為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信教的。”[1](3)好奇心理。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好奇心不僅引得大學生們學習科學知識,探索自然規(guī)律,但同時也引得他們對未知的宗教世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沖動,想了解宗教到底是什么。他們或者對宗教典籍產(chǎn)生了興趣,或者對宗教的建筑、繪畫產(chǎn)生了興趣等等。通過去了解去探究,久而久之,他們對宗教產(chǎn)生了好感。(4)心理安慰與精神寄托。當今大學生學習、就業(yè)、生活諸多方面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有時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完全無濟于事,于是,一部分大學生順理成章地把宗教中的“神”當作克服他們無助感的有效工具,重塑他們內(nèi)心的安全感。丁根林的調(diào)查顯示:“45.73%的學生認為宗教對人的幫助主要是‘能給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27.19%的學生則在遭到挫折時開始信教;24.57%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其信仰的宗教‘有時給予自己幫助’;8.7%的學生認為宗教‘幫你實現(xiàn)自身的理想’?!盵3]顯然,當前大學生信教更多的只是一種形似而神不似的狀態(tài),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真正信教的少,宗教好感的多;二是篤信神靈的少,心理需要的多。
社會主義高校擔負著傳授科學知識培養(yǎng)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因此對于有宗教背景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責無旁貸。尤其是對這些有宗教背景的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加強大學生黨組織的建設,增強大學生黨員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信念等工作更是時不我待。
1.提升黨務工作者理論素養(yǎng),樹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2月12日同藏族人士談話中指出:“就是到了共產(chǎn)主義也還會有信仰宗教的?!盵2][4]由此可見宗教現(xiàn)象的長期性。如果說在剝削階級社會中宗教具有那些惡性,那么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宗教又是怎樣的性質(zhì)呢?宗教與社會主義的關(guān)系又會是怎樣呢?為解決這個理論難題,我黨的四代領(lǐng)導集體對此做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具體實踐。從毛澤東同志提出“共產(chǎn)黨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到鄧小平提出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都要聯(lián)合起來共同建設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從江澤民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理論”到胡錦濤的“宗教和諧思想”。這一系列理論不斷深化了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中宗教現(xiàn)象的認識,充分體現(xiàn)了我黨與時俱進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作為基層黨務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我黨新時期的宗教觀,特別要把握好對以下兩個問題的理解:一是要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與階級矛盾敵我矛盾區(qū)分開來;二是將正常的宗教活動與利用宗教進行政治滲透區(qū)分開來。
2.加強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樹立關(guān)愛同學心理需求的服務觀。當前大學生信教,包括個別學生黨員信教多是出于其自身的心理需要,諸如心理安慰的需要、從眾的需要等等。由于一些大學生產(chǎn)生了這些心理需要后,身邊沒有家長、同學、老師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加上他們身邊恰好出現(xiàn)了信教的同學或朋友,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宗教當作了他們滿足心理需要的手段。所以,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教育,讓他們樹立起關(guān)愛同學心理需求的服務觀念十分必要。
3.增強學生支部向心力建設,吸引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進入黨組織。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曾指出黨在以來自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的黨員作為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同時,“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lǐng)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lǐng)而奮斗、經(jīng)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yōu)秀分子吸收到黨內(nèi)來”。[5]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他們學習、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一群整體優(yōu)秀的年輕人,即便是信教的大學生群體中,依舊有很多的優(yōu)秀人才。這些年輕人理應是我們教育和培養(yǎng)的對象。我們要加強大學生黨支部的建設,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把大學生黨支部建設得更符合年輕人的特點,更容易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傳遞給他們。
4.重視理性思維倡導科學精神,加強黨員思想建設克服非黨思想。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雖然掌握了較高的科學知識,卻始終沒有培養(yǎng)起科學的精神。面對科學暫時還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不是去努力探究,而是用唯心主義的觀點來加以主觀臆測。共產(chǎn)黨是以唯物主義作為基石的政黨,物質(zhì)第一性的基本觀點要求黨員要有堅定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加強大學生黨員的理性思維培養(yǎng),倡導科學精神的樹立,這對黨員克服非黨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5.加強黨員組織紀律性教育,黨員不得信教以及從事宗教活動。對于共產(chǎn)黨員不能信仰宗教這個問題,我黨歷代領(lǐng)導人的態(tài)度都非常明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信仰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我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此要經(jīng)常性地組織大學生黨員學習黨的紀律規(guī)定,明確告知不能信仰宗教。
當然,高校對學生黨員無須回避宗教,甚至也應當將宗教有關(guān)的知識堂堂正正地告訴大學生和大學生黨員以滿足他們對宗教的好奇心。事實證明,一旦好奇心滿足了,那么神秘感也就沒有了,大家就會用平常心去看待宗教了。
[1]王世翔.大學生黨員宗教信仰問題研究[J].大眾文藝(理論),2009,(17).
[2]蔡克文.論建國后毛澤東宗教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5).
[3]丁根林.大學生宗教曖昧現(xiàn)象的社會學解析及其引導——基于浙江省高校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4]蒲長春.論毛澤東宗教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其意義[J].現(xiàn)代哲學,2008,(3).
[5]王長江.把全社會的優(yōu)秀分子吸收到共產(chǎn)黨內(nèi)[J].瞭望新聞周刊,2001,(33).
G640
A
1674-9324(2014)43-0044-03
本文為2011年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高校對有宗教背景的學生開展黨建工作的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Y201122441)
王若青(1971-),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法學碩士,浙江大學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陳君芳(1973-),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文學碩士,浙江大學學工部副部長;阮嘯(1970-),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三位作者為并列第一作者,對本文具有相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