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海
傳統(tǒng)課堂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化學習題演練,而課堂教學中有關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原理的推導過程則普遍受到忽視.因此,必須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模式.概括地說,是教師指導學生將先前已獲得的知識用于新的不熟悉的知識的過程.具體地說,是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師生共同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了保證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在教學實踐中還要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
1.創(chuàng)建良好的問題情境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習者特征,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fā)現(xiàn)并提出探究的問題.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提供必要幫助
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是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具體學科任務的解決是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進行的,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比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遷移.
3.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教學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打破“一言堂”,拋棄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在求知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對學生科學合理的部分給予充分肯定,對錯誤的部分在認真解釋的同時,允許學生暫時的“想不通”而有所保留,形成民主、平等、熱烈的交往氣氛;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需要.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問題為線索,力求實驗與思維有機結合,層層遞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不斷探索的情境之中;要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提倡以小組學習活動為特征的合作學習.
二、問題解決模式的具體實施(以“二氧化硫”教學案例
說明)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指出酸雨是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一大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然后投影課本插圖,并要求學生描述圖中內容(注:該圖是一幅表示酸雨形成的漫畫,標示出了SO2→SO3→H2SO4的變化過程).一學生看圖后,按圖說出了造成酸雨的變化過程.當同學們對該學生的回答認同后,教師可進行質疑:SO2在通常情況下能被氧化成SO3嗎?這幅圖對嗎?
2.交流討論,提出見解
學生針對上面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后,主要形成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課本錯了,因為他們初中做過硫在足量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氧氣有剩余的情況下,生成物仍是二氧化硫,這說明了SO2在通常情況下確實是不能被氧化成SO3的;另一種認為課本沒錯,因為他們預習了課本,知道SO2在有催化劑存在時能與氧氣反應,生成SO3.但他們也不能說明空氣中哪來的催化劑.
學生充分提出各自的見解后,教師再向他們說明:SO2 與O2在一定溫度和有催化劑時,可以生成SO3.空氣中的某些塵埃,也可以催化該反應.SO3溶于水生成H2SO4.所以圖中所表示的過程是可以發(fā)生的.
3.再次設疑,引發(fā)思考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再向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上述過程是SO2形成酸雨的唯一途徑嗎?為引導同學們有目的地進行思考,向學生提供以下資料:對某酸雨樣品,每隔一段時間測定
4.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驗證
學生分組討論后普遍認為,SO2形成酸雨還有其他途徑.可能是SO2先溶于水形成了酸性物質,這種物質在放置時與O2反應酸性增強.此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假說進行實驗驗證.為了降低實驗設計的難度,可引導學生分步證明兩個問題:一是SO2溶于水能生成酸性物質,二是這種酸性物質易被氧化.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提出了一些驗證方案,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將有明顯知識錯誤的刪除,對可能可行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驗證.
5.歸納小結,以問題結束
問題解決后,為使學生的知識更有條理,可小結酸雨的兩種形成原理,強調SO2的還原性.最后,教師應指出:二氧化硫造成的污染是嚴重的,但這不是二氧化硫本身的錯.科學是把雙刃劍,關鍵在于人類怎樣利用它.并布置問題:“化學家眼里沒有廢物”.我們應如何讓二氧化硫變廢為寶?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下節(jié)課相互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