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
據報道,各地重點高校通過擴大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等政策向“寒門學子”傾斜,今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比去年增加了11.4%。但同時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些通過“貧困專項計劃”進入重點高校就讀的學生表示,雖上了大學,但教育基礎的差距使部分學生很難適應,“特別是英語口語,一開口就被笑話?!币恍W生明顯感到自己的知識面、綜合素質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面對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也手足無措,更無緣那些有一定“技術”門檻的文藝類社團。有的問題還涉及公平性:一些“官二代”特意選擇貧困縣就讀,希望鉆政策空子,賺取入學機會。
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學生在教育資源上的落后“欠賬”,其實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累積。他們的小學、中學的師資、教學設施,包括家庭的教育投入等各個方面,都遠不及發(fā)達地區(qū)。遺憾的是,對人生觀、思維習慣等影響最大的,恰恰在于基礎教育階段。
針對教育公平,政策層面已投入很多,大多是集中體現(xiàn)于招生渠道,落腳于升學機會的公平性。
但教育的意義不只體現(xiàn)在升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把人送進學校而已,重點還在于教育本身的質量,及其對人的塑造。區(qū)域間的教育差距,具體到人的發(fā)展上,國家欠賬還太多。有些差距,只是體現(xiàn)在學生的知識基礎上,這可以在大學里彌補,然而有些差距卻可能影響到身心,甚至一輩子也抹不掉,將固化為一種階層差距。
向貧困地區(qū)傾斜的政策,是促進公平的手段之一,必須要看到,投入還應更多。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資源平衡,所面對的局面是復雜的。
(摘自《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