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早
【摘要】本文對《龍慶忠文集》提及中國古建筑防災智慧及若干設計手法的歸納小結。透過龍先生曾公開過的論文,學習龍先生總結出的中國古建筑對風、震、雷等災害的防御辦法,以啟發(fā)現(xiàn)代工程建設的防災設計。
【關鍵詞】龍慶忠;古建筑防災;防災設計
《龍慶忠文集》于2010年12月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筆者有幸較早拜讀。龍慶忠老先生(下稱“龍老”)生前公開發(fā)表過的文章,目前能找到的20余篇,皆收錄在《龍慶忠文集》“卷二 學術成就與特色”中,其中專述古建筑防災技術的僅一篇,即1963年《建筑學報》上發(fā)表的《中國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及雷電學說》一文。但龍老的其他各類論文,也有不少提及中國古建筑在預防天災方面的智慧,本文將其摘取小結如下。
小結1 古建筑防風災的辦法
中國古建筑的屋頂,因在縱深方向有“舉折”、“舉架”,面闊方向有“生起”,故屋頂瓦面往往形成雙曲面,可減緩風造成的橫向荷載。在《中國建筑在結構上的偉大成就》一文中,龍老以生動的比喻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屋面結構好比今天的流線型汽車、火車一樣,能把大風得來的大橫力變?yōu)槲菝娴纳系膲毫?。由于屋面呈曲線型,這樣會將風力變小而減少推力了。”即雙曲屋面可使風的橫推力轉變?yōu)槲菝嬲龎毫Α?/p>
風力對于多高層建筑體型設計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國古代建筑的多高層建筑有塔、樓閣等,這些建筑物對風的抵御多有考慮。其中一個辦法,就是降低頂層高度,防止塔尖失穩(wěn)坍塌。龍老在《中國塔之數(shù)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一文中,把蘇州云巖寺虎丘塔和廣州六榕寺花塔的頂層體型作了對比,虎丘塔頂層層高與頂層邊寬長度(這兩個塔平面皆是正多邊形)之比為2.5,較為高聳,遠大于花塔的1.1,龍老認為:“花塔與虎丘塔的頂層不同:虎丘塔提得很高便于眺望,而花塔反而減少,這是前面例子中少見的。這恐怕是由于臺風關系,不能提高而應減少?!?/p>
中國古塔的平面形狀對整塔的抗風力性能有較大的影響。對于這一點,華南理工大學鄭力鵬教授有更進一步的研究:雖然圓形平面的塔具有最好的防風性能,但正八邊形平面的塔,既能較有效率地抵抗風載,又能較好地符合中國古建筑的方位觀、宇宙觀,因此八角形平面是中國古塔中最為常見的形式。
小結2 古建筑抵御地震及提高結構穩(wěn)定性的辦法
“柔構”的特點使不少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抵抗了多次地震災害。中國古建筑以木構為主,在官式大木建筑中,梁柱間多以斗拱交接;柱網(wǎng)與屋頂之間,往往用斗拱“編織”出一層鋪作層作為過渡。龍老認為,木材的柔韌性和鋪作層的彈性都能對抵抗地震產(chǎn)生幫助。在《中國建筑在結構上的偉大成就》一文中,龍老寫到:“發(fā)現(xiàn)它(指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筆者注)里面的一種‘柔構技能?!蟾攀怯捎诟髦е乃綋u動來回時間的關系,可以減輕由地層的‘震度;另外斗栱上下動的關系,可以吸收一部分的能量;再則是栱的截面性質(zhì),有柔撓性,可以吸收能量,也即有彈性的效果,通過這樣有復雜性能的斗栱層的垂直震動,依次再傳到上蓋不偏平衡體系中,所以不至傾倒?!?/p>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整體結構剛度較強,使其不易失穩(wěn),以抵抗地震和風災。在《中國建筑在結構上的偉大成就》一文中,龍老生動地把木構架的受力平衡比喻成 “秤”的平衡。以筆者的理解,其實文中的“秤”的本體是幾種不同的受力平衡模式。其一是各處運用杠桿平衡原理的部位。如挑檐、挑梁的平衡:挑檐外端檐頂?shù)闹亓繛椤俺庸础鄙系闹匚?,?nèi)檐梁架對昂尾的固定作用為“秤砣”。其二是木構件重量分布均勻使整個木構架的重心居中,加強結構穩(wěn)定性。龍老引《世說新語》:“凌去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后造構,無錙銖相負。臺雖高峻,常隨風動搖,而終無傾倒之理,明帝懼其危,別以大木扶之,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敝荚趶娬{(diào)木構建筑重心居中的抗震作用;其三,龍老把屋頂比作“天枰”,稱作“上蓋平衡原則”,即平梁兩端受荷必須平衡。具體的做法是,通過“轉換性構件”(如善化寺大雄寶殿的剳牽、隆興寺轉輪藏殿的人字形屋架),從平梁兩端往下傳遞重量,這些荷載只要能分配到相應的柱子中,屋頂就容易平衡。
龍老還在上文中總結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設計法則,體現(xiàn)在“有衡有權”、“以構應變”、“以柔克剛”、“以剛濟柔”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正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防震的思想?!坝泻庥袡唷庇煮w現(xiàn)為建筑物重心須居中,不偏倚?!耙詷嫅儭庇煮w現(xiàn)為梁架局部上的構件調(diào)整使“天枰”能平衡?!耙匀峥藙偂庇煮w現(xiàn)為木材、斗拱的“柔構”機能。“以剛濟柔”又體現(xiàn)為木構架設計時注重加強結構剛度,以應對千變?nèi)f化的地震沖擊波。
小結3 古建筑防雷電的辦法
中國古建筑多由木造,如遇雷火,極易焚毀。歷史上木建筑毀于雷火的例子不勝枚舉。
要知道如何防雷電,必先知道什么最吸引雷電。首先,從建筑材料上看,濕木容易導電,因此,在雷雨天里的木構建筑,很容易成為導電體;其次,高處端尖的建筑構件容易吸引雷電,如古建筑的正脊、正吻(鴟尾),遭電擊后,容易通過正脊下的立柱傳導到下部的木屋架上,因此這根立柱自古得名“雷公柱”。龍老總結道:“在明清的建筑中有三種雷公柱:一種是亭閣室頂下的雷公柱;一種是牌坊上高架柱處的雷公柱;一種是殿堂等的正吻下的雷公柱?!?/p>
因此,根據(jù)上述構件容易接引雷電的特點,古人根據(jù)雷電事故總結了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幾種建筑防雷電的辦法。
一種是不用木頭而用石材進行建筑,喚作避雷室。據(jù)孟奧《北征記》:“凌云臺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這種避雷室應是用大理石砌筑的石造建筑,有防火、絕緣的作用。
一種是在屋頂使用“推山”和“收山”做法。這兩種做法都是古代木構常見的,它們使屋頂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雖然不同,但有一共同點——使正吻與屋頂?shù)娜俏菁芨舫鲆欢尉嚯x。這樣就使雷電較便捷地通過角梁角柱傳導到地面,而不傳導到室內(nèi)的明、次間(即室內(nèi)的主要空間)。這一效果與今日之避雷針已有相似之處。
中國古建筑屋頂上常見的一些金屬裝飾物(塔剎、脊剎、火珠等)也能起一定的防雷作用。以塔為例,一方面,高聳塔剎和四周連接檐角的鎖鏈——它的作用既是為了扶持剎柱使其不致受到搖動而折斷,但或可能將雷電散到了檐角上去;另一方面,這些金屬構件的尺寸往往與建筑規(guī)模有關,類似于今日的避雷針高度與保護范圍之間的關系。如塔剎的高度和塔下層平面周長有關。以鴟尾為例,據(jù)宋《營造法式》卷十三的“用鴟尾”之制,鴟尾的高度是受建筑的開間、高度、進深所決定的,而且鴟尾本身高度到了一定數(shù)值(三尺以上),構造做法也有不同(安裝搶鐵),其防雷效果也隨之調(diào)整。
結 語
龍老在《中國塔之數(shù)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一文中寫到:“天道有變時,地道亦有變時。天地驟變,人為之變,于是有建筑防災。天地漸變,人亦為之變,于是有建筑修繕、保管。天道、地道、人道、建筑道因此處于既矛盾又諧調(diào)之統(tǒng)一體中?!边@段話為今日工程建設的啟發(fā)作用是:自然災害無可避免,建筑防災從來就是伴隨建筑活動而生的,對建筑防災辦法的探索將永遠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文集編委會.龍慶忠文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12.
[2] 鄭力鵬.古代建筑防風術之借鑒.華南理工大學學報,1997,1.
[3] 鄭力鵬.中國古塔平面演變的數(shù)理分析與啟示.華中建筑,1991,2.
[4] 鄒其昌. 點校.[宋]李誡.營造法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