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明
[摘要]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教學目的,把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xiàn)、平時作業(yè)進行量化,進行隨堂PLC編程上機實踐訓練,以開卷考試考查學生這三種手段,我們在《包裝機電控制》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教學效果表明學生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關鍵詞]機電控制 ?包裝工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6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包裝機電控制》是包裝工程專業(yè)大學四年制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程,隨著包裝產(chǎn)業(y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掌握該課程意味著增加學生的一種就業(yè)能力。
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小學的初等教育階段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手段,中考、高考是主要的奮斗目標,學習、考試成為學生培養(yǎng)的主要過程,極為重要的實踐能力卻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大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理應引起學生的重視,但是在我們嚴進寬出的高校大環(huán)境下,我們的不少學生表現(xiàn)出厭學、不愿動手實踐、混日子、沉溺于電子游戲的虛擬世界等等現(xiàn)象。現(xiàn)在九零后學生具有非常好的物質條件,普遍擁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物品,如何讓這些智能設備發(fā)揮作用,是我們高校教育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機電控制》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jīng)在不同院校展開,例如李霞[1]從課程前期動員、簡單實驗提高學生的興趣、參觀工廠、改變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嘗試。金玉珍等[2]革新了評價體系,通過修改考核目標、擴大考核內容、改變考核方式等,取得了預期效果。李雪等[3]通過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教學質量獲得了提高。
我校的包裝工程放在機電與能源工程學院,較其他工科專業(yè)的女生明顯多,男女生比例接近于1:1?!栋b機電控制》是一門針對現(xiàn)代包裝裝備自動化需求而與機電專業(yè)相交叉的一門課程,其目的是為包裝裝備行業(yè)培養(yǎng)技術工程師,內容涉及電氣控制、PLC的基本原理與指令、順序功能圖、梯形圖設計等等,知識面廣,特別側重電氣控制的實踐?;趯W生的現(xiàn)狀,以實踐提高能力、實踐促進學習的教學指導方針,為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量化計分、隨堂上機實踐、開卷考試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教學改革。
二、教學改革的探索
(一)量化計分
如何客觀地評價每一名學生,是每一名高校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通常,我們采用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等加權的方法。平時成績是一項機動性比較大的分數(shù),如何打分,才能真實地評價每一名學生呢?我們采用的方法是,以百分制產(chǎn)生平時成績,即:
1)課堂點名記分。每點到一次,記5分,如果缺課,記為0分,如果遲到在上課后的3分鐘內,記為4分,按3分鐘為基本單位,逐步扣分,最低記為1分(因為該學生還是來上課了)。每學期點名約4次,一般選擇感覺有學生逃課、曠課時進行,以敦促學生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
2)課堂回答問題記分。每回答正確一次記10分,如果不夠完整,酌情扣分,如果完全不知道,只記1分,并且該學生后面還有很大的概率再次被課堂點到回答問題,促使學生認真聽課,獲得亡羊補牢的機會。每名學生獲得2次機會,并且鼓勵學生舉手積極回答。
3)作業(yè)記分。本課程的特點是會設計PLC的電氣接線圖、設計梯形圖程序,我們區(qū)別對待。PLC的電氣接線圖,采用手寫作業(yè)的形式,每次10分,以書寫清晰,字體端正,正確答題為滿分的標準。如果發(fā)現(xiàn)抄襲,嫌疑者只記3-5分。書寫作業(yè)大概做2次。設計梯形圖屬于編程性質的作業(yè),不要求書面作業(yè),而在筆記本電腦上檢查。針對學生會很懶的情況,第二次課的課堂上就布置課后安裝FX-DEVELOPER軟件后,下一次上課即檢查學生的電腦,并抽查是否會新建一個項目、編寫一個簡單的梯形圖程序、模擬下載、模擬運行等基本操作,如果完成各項任務,記為10分,否則記為0分,直到學生補充完成這項任務,才補錄分數(shù),但最高不超過8分。在此后的授課過程中,課后作業(yè)布置為課后上機編程,下堂課抽查,要求能說明白梯形圖的含義,如回答正確則表明該學生是自己完成的,記為10分。這樣的編程作業(yè),布置3次。
至此,上述3項,總分為100分。如果期末時,理論的總分不到100分,或超過了100分,規(guī)整到100分即可。
(二)隨堂上機實踐
上節(jié)講到學生需課外完成編程題,教師是直接在學生的電腦上檢查作業(yè)的,如何確保學生不做簡單的CTRL+C,CTRL+V呢?我們的辦法是隨堂上機實踐。我們傳統(tǒng)的上機練習是安排到實驗課的,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實驗課前不預習,一到實驗室課堂,完全須要把課堂的知識重新學習一遍,縮短了預設的實驗教學時間,使部分同學沒有達到通過實驗理解知識的目的;而另一方面,本課程就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硬性地分成理論課和實驗課,在理論課上學生會覺得很枯燥,教學效果難以理想,因此,傳統(tǒng)的上機類實驗課程的教學方式有需改進的地方。我們的做法是:
首先,課前通知課代表讓每一位學生帶上筆記本電腦。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把基本的理論知識或編程知識與上機實踐有機結合。教師在臺上演示錄入、轉換、模擬運行的過程,然后讓學生打開筆記本電腦,練習從ABC開始。例如,LD,LDI,OUT指令,學生一上機錄入元件,就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繼電器的接通(ON)與不通(OFF)是可以通過圖形化的實心藍斑與空心區(qū)別的,而且可以很方便地模擬ON或OFF的狀態(tài),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對指令的理解也加深了。課堂上的上機練習也提防了一種特殊的學生個體出現(xiàn):他似乎是每堂課都來的,但是他不想學習、不想聽課,他就是睡覺、玩手機,結果,期末考試時,連自己學的是哪種牌子的PLC也不清楚,考試卷上答非所問,比如,學的是三菱的FX系列,他會把西門子的梯形圖抄一些上來!對于順序功能圖,初期的學習方法也是模仿為主,主要是理解這種設計方法的要點。
最后,教師只分析,畫出順序功能圖,或指導學生自己畫順序功能圖,要求學生能自主地編寫梯形圖,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時候,以前上課認真的,課后自覺地去做作業(yè)的同學,就能跟上教學的節(jié)奏;而那些南郭先生就表現(xiàn)出不知從何處下手的尷尬狀態(tài)。作為教師,還本著讓大部分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需要再度充分講解、知道,達到傳授知識的教學目的。
(三)開卷考試
我們在第一堂緒論課,就明白告訴學生開卷考試了。我認為,這是考評學生掌握專業(yè)課程知識的一種較好的方法。開卷考試意味著學生可以帶書、復印資料進考場,部分學生想,那我總能在書上找到答案的,平時就放縱了,結果,一看到試卷,就傻眼了,不知道去哪里抄??!因此,教師在平時就告誡學生,一定要理解知識的每一個點滴,一定要平時練習、上機實踐,才可以在期末的開卷考試中,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答題完成。對于出題的原則,首先要針對專業(yè),例如某包裝設備的控制工藝是如何的,要求設計電氣接線圖、順序功能圖、梯形圖等等,其次,要考查對PLC的基本編程技巧的掌握能力,熟練能運用各種繼電器。當然,平時的課后作業(yè)已經(jīng)做過類似的題目,并且已經(jīng)上機實踐過了。因此,只要注重實踐,考試獲得好成績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那些混日子的學生,即使是開卷考試,也只能交白卷了。從這個角度,督促學生提高實踐的次數(shù)和質量,屬于一種倒逼式學習。
三、教學的效果、存在的問題與未來教學改革的方向
本文所述的教學改革方法已經(jīng)在從2013到2014的第二學期實施了,同時,也在《包裝測試技術》、《材料力學》課程中進行了實踐。
通過期末考試分數(shù)對比,量化計分法基本上與與期末成績呈正比關系。那些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往往是期末考試未能通過的學生,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平時計分值,可以及時地提醒、督促其改進學習的精神面貌、改進學習的方法。量化計分另外一個優(yōu)點是逃課、遲到的學生明顯減少了,提高了到課率,凈化了學風。通過課堂回答問題的量化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學生認真聽課的比例,教學效果較為顯著。
隨堂上機實踐,徹底杜絕了“文盲”學生,對那些較有自覺性的同學,是一大促進,相比上一屆學生,本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普遍獲得了提高。但仍受制于教學班中學生人數(shù)太多,約還有20%比例的學生,只學到了最為基本的PLC知識,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幾乎沒有,這說明,僅靠課堂的實踐,還是有限的。對于我們的學生,使其懂得學習的目的、意義似乎更為重要,這要求我們的專業(yè)培養(yǎng)體系需要更進一步優(yōu)化,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價值。
開卷考試的課程結束方式已經(jīng)實施了三屆了,是一種能夠很好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教學手段。以本課程為例,期末考試結束后,有12名同學(占比20%)沒有達到60分,通過一個暑假后,補考后,僅有3名同學通過。眼看就要畢業(yè)了,但還需跟下一屆重修,無疑使這重修的同學在本學期打起了精神,這種外部刺激式教學希望能喚醒那些混日子的大學生。
我們在實施這一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感覺部分同學難以適應,他們太適應應試教育了,不愿意動手。另一方面,這門課的前導課程,例如電工電子、C語言,都已經(jīng)學過了,但大部分學生還是忘記了很多那些課程的基礎知識,使得我們又得化很大的精力去復習過往的知識,這說明實踐教育應是一套系統(tǒng)的體系,不僅體現(xiàn)在單門課程,而且要體現(xiàn)在整個大學過程,更要體現(xiàn)在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中。
[參考文獻]
[1]李霞.機電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Vol.17:190
[2]金玉珍,張雷,劉宜勝,武傳宇.《機電控制工程》課程新型評價體系初探[J].中國科技博覽,2011,No.18:231
[3]李雪,王鶴.熊建橋.《機電控制工程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科技信息,2010,No.29:31-32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