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云
[摘要]舒婷的詩朦朧而不晦澀,深刻卻不消極,擅于采用象征、意象等藝術手法詮釋復雜情感,揭示生命真諦。同是表達奉獻,《在詩歌的十字架上》充滿了濃郁的基督情結,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卻飽含著醇厚的赤子之情。文章抽絲剝繭解讀了詩人的宗教情懷和祖國之愛,追本溯源剖析了兩種情結背后的家庭環(huán)境、時代背景等要素的成因。
[關鍵詞]舒婷 ?宗教 ?基督 ?時代 ?祖國
舒婷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她擅于采用象征、意象等藝術手法來表達主觀情緒,詮釋內(nèi)在的復雜心態(tài)與細膩情感,揭示生命的真諦。讀者對舒婷的偏愛不僅僅是因為她是一位女詩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她的作品展示了一代青年真實而痛苦的生活軌跡和從迷惘到覺醒的心路歷程,而是她的詩歌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有出奇的意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她的作品有對社會的批判,但她沒有絕望,依然堅守信仰;有現(xiàn)代主義的傾向,但吸引人的卻是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詩中所灌注的人道主義情懷,更使人看到了“五四”新文學精神的回歸。因此,當人們還在質(zhì)問朦朧詩的“晦澀朦朧”時,舒婷的詩就以清新的藝術之風,以“最不朦朧”的清晰面目贏得了一片贊賞。
一
俗話說“知人論世”。應當說,時代因素對于生長在該時代的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則在于個體自身的獨特素質(zhì)和具體的生長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是重要因素之一。舒婷的詩也無法回避家庭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關于她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不應單獨強調(diào)她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到閩西山村插隊落戶,回城后當泥水工、漿洗工、擋沙工、錫焊工等生活經(jīng)歷的坎坷,而應該更深地去探討她“充滿愛心的天性如何在殘酷的生活境遇中得以保存和完善”。舒婷的家庭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氛圍,《圣經(jīng)》的耳濡目染,家庭的言傳身教,使她的詩中有著顯而易見的宗教傾向,“十字架”是基督教文化的產(chǎn)物,在舒婷的詩中時時出現(xiàn),甚至她把詩的題目命名為《在詩歌的十字架上》:
我釘在
我的詩歌的十字架上
為了完成一篇寓言
為了服從一個理想……
我獻出了
我的憂傷的花朵
盡管它被輕蔑,踩成一片泥濘
我獻出了
我最初的天真
雖然它被褻瀆,罩著懷疑的陰云……
我釘在
我的詩歌的十字架上
任合唱似的歡呼
星雨一般落在我的身旁
任天譴似的神鷹
天天啄食我的五臟
我不屬于自己,
而是屬于
那篇寓言
那個理想……
那被我的歌聲
所祝福過的生命
將叩開一扇一扇緊閉的百葉窗……
詩中所充溢的濃厚飽滿的奉獻精神,明顯不同于東方傳統(tǒng)的獻身精神,也不同于佛學的舍身求仁,更不同于“文革”時期“三忠于四無限”的政治狂熱,與“五四”時期冰心作品中蘊含的“泛愛思想”相比較也有著明顯的西方文化特質(zhì),完全是一個深受基督教文化熏陶的教徒對于主的奉獻。詩中“合唱似的歡呼”,讓人想起祈禱時的唱詩,“叩開一扇一扇緊閉的百葉窗”形象地再現(xiàn)了虔誠的教徒在懺悔室隔著光影斑駁的窗欞懺悔的情景,而“我獻出了/我的憂傷的花朵/盡管它被輕蔑,踩成一片泥濘/我獻出了/我最初的天真/雖然它被褻瀆,罩著懷疑的陰云”“任天譴似的神鷹/天天啄食我的五臟”“我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那篇寓言/那個理想…”等,透出的則是長期受基督教文化熏染的教徒對于“主”的執(zhí)著堅定的獻身精神,以及與生俱來的原罪意識和悲憫情懷。這種情感體驗如此真摯直白是極其獨特的。也許正源于這種具有獨特氛圍的基督教家庭的心靈護佑和教義導引,詩人那充滿愛心和理想的天性才沒有被殘酷的生活境遇侵襲和扭曲。她雖然迷惘孤獨悲哀,有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批判,但在嚴酷的黑夜里仍不放棄對光明的追尋,在絕望的邊緣仍然聆聽著憫愛和理想的琴音,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中依然執(zhí)著“奉獻”恪守天國的導引,字里行間自始至終都彌漫著濃郁的宗教氛圍。
二
如果說《在詩歌的十字架上》傳達的是一個虔誠的女教徒對基督的奉獻,是詩人忠實得近乎癡情的宗教情懷,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作者則滿懷感恩的心把這種情懷化作赤子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感激和愛戴: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祖國?。 ?/p>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yǎng)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這種以生命譜就的執(zhí)著深情的愛、充實飽滿的激情,涌動著歡呼著蕩漾在詩的波濤里,演繹著女性特有的甜美特質(zhì),柔腸千轉百折不撓,猶如頑強不止永不退卻的潮聲欲罷不休,令多少讀者回味,徜徉。
《在詩歌的十字架上》作者奉獻的是“被輕蔑”的“憂傷的花朵”,“被褻瀆”的“最初的天真”,被“天譴似的神鷹”啄食的“五臟”,詩人虔誠地癡情地把自己交給了“那篇寓言,那個理想”;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詩人表現(xiàn)得更加理智與激昂,升華至國家和民族的境界,不惜奉獻出自己的“血肉之軀”換取祖國的“富饒”“自由”和“榮光”,不再僅僅是宗教般的“癡情和虔誠”,而是經(jīng)過了從“迷惘”到“深思”的痛苦糾結的心路歷程之后,幻化出的理智而“沸騰的我”,對于“傷痕累累”災難深重的祖國的摯愛和眷戀,對于“正在噴薄”的“緋紅的黎明”的向往,除了奉獻和犧牲,還有對祖國和民族使命的無畏和擔當,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人道主義情懷。
結論
作為童年即被基督教文化濡染的教徒,詩人的宗教情懷是濃郁渾厚的,對于基督教的熱愛和奉獻忠實而真切,充滿了孩童般的癡情和虔誠,但是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擱筆和冷靜深刻的審視反思之后,歷史和時代因素對詩人的影響超越了家庭和宗教的薰染,詩人對于歷史使命的認識變得更加清醒更加理智,由生命的奉獻化作了行動的擔當。無論從詩歌本身還是精神層面感情更趨飽滿堅實,彰顯出朦朧詩特有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浇痰难召x予了詩人博愛和寬容,而對祖國的感恩和依戀則教給詩人奉獻與擔當,兩種情結互相滲透交融,凝結成獨特的意境、不朽的篇章。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經(jīng)貿(mào)學校 河北省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