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小組合作學習70年代興起于美國,90年代傳入我國。當前我國以班級為主要形式的教學中,學生成績優(yōu)秀,個性缺乏,缺少民主意識,會競爭,不會協(xié)作等問題突出,聯(lián)想到美國是當今頭號強國并始終保持強勢,時時煥發(fā)生機,這種以學生為主,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科學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讓人振奮。本著拿來主義和我班實際,在我班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前提:科學劃分小組;
我班56個人,我核定每組4人,分成14組。有人建議說組太多,每組人太少,建議每組7人,分成8組。我再三研究,保持原分組方式,因為一則偶數(shù)組不落單,免得有人有失落感,二則4人一組好溝通,免得形成小集團,三則可以兩兩成對,密切配合,提高效率。這樣利于形成團隊意識,克服唯我獨尊的獨生子女潛意識,便于組內協(xié)作。
具體來說,這14組是依據(jù)上學期期末成績排名,按龍擺尾大循環(huán)排好4列后,每列14行,再依次按每行4人組合,即為各小組,共分為14組。即:先按1-14、28-15、29-42、56-43排成四列,再按每行的四個序號組成一組即:1、28、29、56為第1組;2、27、30、55為第2組……14、15、43、43為第14組。這樣排成的小組學生平均成績接近,資源均分,優(yōu)勢互補,互相幫助,比較客觀。(組內異智,組間同智)
二、核心:確立組長的產(chǎn)生機制;
第一任組長由小序號自然產(chǎn)生,如1號為1組組長,2號為2組組長……14號為14組組長,任期固定為2周,下一個周期由其他組員輪流任職,即實行組長輪流坐莊制度。這樣可以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民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
組內分工由組長根據(jù)當期的學習任務、日常任務和科學實踐等的需求自行安排,不設統(tǒng)一名稱,不設框框,發(fā)揮組內成員自主創(chuàng)意。
小組產(chǎn)生后,學期內固定,不調整,不重組,防止有的學生在重組時挑選小團體成員,讓學生把精力放在依現(xiàn)有情況,揚長避短,通過組內合作完成預定目標。
小組做為最基本單位,還隨時依教學任務和教學設計臨時組合成大組,如在本學期內實施的機電興趣隊、手工創(chuàng)意隊和大力水手隊等科學實踐課,就將各小組組合成三個隊,每隊由幾個小組組成,具體選擇由小組自行決定,選好后,備案到班級,學校。之后按各實踐隊的任務要求,各小組自行研究,確定課題,再在小組內展開對抗比賽,看成績,如機電組的比賽,看哪組的電路裝得快,飛蝶最先飛上天。這樣既能讓小組內的成員開動腦筋,查找資料,通力合作,又能在組間展開激烈競爭,賽場如同戰(zhàn)場,學生們勇爭第一,充滿了智慧和激情。這樣學生們既有合作,又有競爭。
三、保障:豐富小組文化
在平時,聽到很多“小組”,熟知的有黨小組、團小組、村民小組和民兵小組,社會實踐證明這種小組體制有豐富的內涵和強大的生機。在教學實踐中要發(fā)展好小組合作機制,就要培育好小組合作學習特定文化。
首先: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我與各小組長約定,在小組成績、遵章守紀、內外衛(wèi)生和文明禮貌等方面,制定了考評細則,由各小組互相監(jiān)督、對號入座,共同評比。
其次:由組長牽頭、組員參與,制定組徽、組牌、口號,確立奮斗目標,形成溫馨環(huán)境和合作氛圍。
一般情況下,第一任組長的氣質決定了本組的氣質,總體來講,第一任組長是本班的前14名,學習成績較好,表明小組要以學業(yè)為主,兼顧興趣、愛好、品質、性格,形成平等合作、激勵啟迪、傾聽分享、全面發(fā)展、共同進步的氛圍。
在半年的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越性,著名教育家盛群力總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十大特點:“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目標依賴,利益一致;責任明確,義務感強;參與度大,溝通面廣;集體獎勵,共享成功;公平競爭,合理比較;角色輪換,分享領導;既有幫助,又有協(xié)同;過程評議,注重實效;學生為主,教師促進”。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小組合作學習在班級授課制下,使學生個體間競爭變?yōu)榻M內合作,組際競爭,由教師、學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變?yōu)閹熒?、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創(chuàng)造了學生相互交流的條件,培養(yǎng)了聽取別人意見的了品質,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使他們善于思考,增強社會適應性,增強民主意識,通過集思廣益,達成科學決策,這樣從小就潛移默化的確立了民主集中制意識和理念。
同時也應該看到,發(fā)源于美國的小組合作學習,使美國的教育充滿勃勃生機,但在我國能否達到預期目的,還要我們正視現(xiàn)實和不懈努力,我們的班型大,教師少,一個教師,50多個學生,相對于美國一個教師就僅幾名學生,學生的主動性和被動性顯然是不同的,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高考體制,最終會不會制約這種新機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或許是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qū)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