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葉
【摘 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當前農村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不僅關系到農村兒童的知識掌握,還關系到農村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本文對浙江西部山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進行研究,找出該地區(qū)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據(jù)此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從而改善該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現(xiàn)象。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農民工及其子女問題日益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令人擔憂。長期的隔代監(jiān)護或單親監(jiān)護、親子關系疏離等,造成留守兒童情感和心靈的缺失,使得他們的心理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xiàn)嚴重偏差,學習受到影響,從個體來說不利于兒童健康地成長成才,從社會來說則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急需關注和呵護。
一、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從 2013年 3 月起,本文先后在浙江省西部山區(qū)等地的小學、幼兒園進行了調研,一共調查了 300名農村留守兒童。其中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卑心理比較普遍
據(jù)對浙江西部山區(qū)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他們感到非常孤獨,在內心產生了極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這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二)人際交往緊張焦慮
浙江西部山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問題。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的溝通交流,自身心理需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不知道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當他們與同學鬧矛盾時,又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加上撫養(yǎng)者教育方法簡單,往往只管吃管住,卻很少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致使他們長期生活在一個沒有溫暖、沒有親情的環(huán)境里,容易產生心理壓抑、抑郁寡歡,形成社交焦慮。
(三)逆反心理嚴重
浙江西部山區(qū)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很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甚至感覺自己遭到社會和他人的遺棄,對社會產生逆反心理和仇視態(tài)度。他們對家人和老師的管教都置若罔聞,甚至在公開場合與老師和家長頂撞,以顯示他們的反抗和玩世不恭。調查中發(fā)現(xiàn),約有30%的留守兒童經常厭學、遲到、逃課,有23.6%的留守兒童明確表示經常打架,甚至沾染上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調查也發(fā)現(xiàn),有21.2%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期間,時常會受到欺負或人身傷害。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浙江西部山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學校與家庭的原因,還有留守兒童自身的原因。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還是得從這些地方去考慮。
(一)家庭應重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責任。尤其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完全處于心理、生理正在萌芽階段還不健全的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尤為重要。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yǎng)監(jiān)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正確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二)發(fā)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1. 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學校還可以每逢學期之初,分班建立留守兒童花名冊,登記好留守學生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居住地點、監(jiān)護人姓名、聯(lián)系方式、家長姓名及外出務工情況,將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生活習性、興趣愛好、心理測評得分記錄在案,不定期向留守學生父母及其監(jiān)護人反應孩子的具體情況。老師們主動與可能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學生交談,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波動和心理需求,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關懷和溫暖。
2. 鼓勵留守兒童互幫互助。留守兒童有相同的境遇和經歷,他們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對事物的看法的觀點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因為情感的相容,他們更加容易相處。因此班主任老師可以組織家庭住址相近、情況相似的留守兒童共同玩耍、上下學,共同分享快樂、傾訴苦惱。朋友的相互幫助可以讓留守學生暫時淡忘對父母的思念,消除彼此的孤獨感。
結論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亞兵.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 教學管理,2010.
[2]國務院. 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R]. 2011-08-11.
[3]王禎.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