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qū)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在平時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在知人論世中入境
詩言志,在欣賞中國古典詩歌時,知人論世特別重要,它能讓學生了解作家的經(jīng)歷、寫作的情境,從而引起學生思維共振。我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和學生一起搜集蘇軾的資料,通過知人論世讓學生感悟到:蘇軾雖政治上屢屢遭受挫折,但他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大情懷的影響,一生樂觀向上,性格豪放,命運多舛卻心明如鏡;他的思想和性格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進而影響他的人生。
二、在反復誦讀中入情
誦讀是走進文本、體悟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古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將文本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化為學生的情感呢?
在《項脊軒志》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課時,朗讀課文,知人論世,疏通文義;第二課時,反復誦讀文本,體會作者用疏淡的筆墨,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事中,流露出的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在誦讀中感受歸有光的內(nèi)心世界,他種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這樣按照作者的生活解讀文本,營造真實、平凡、的課堂,符合人之常情,既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抽象思維,讓他們感到真實溫暖,又讓他們進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作者的人文思想自然融入學生心中。
三、在拓展遷移中入化
拓展是突破現(xiàn)有教材和課堂教學空間,開闊學生視野,提供更多素材有效途徑。遷移立足于教材,使學生對其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古詩詞的教學尤其應(yīng)該注意這點。如對李白的“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中“柳”的理解,讓學生積累與“柳”有關(guān)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忽見陌頭楊柳色”“羌笛何須怨楊柳”,“柳”變成了“留”的諧音,含有“留戀”的意思。因此有了折柳惜別的內(nèi)涵。寫“柳”的詩篇大都與送別有關(guān),繼而成為送別文化而流傳。這樣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詞義,領(lǐng)悟作者情感,又能勾連、加深對送別詩的理解。
當然,要讓語文課堂承載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語文教師依然任重而道遠。讓我們掬傳統(tǒng)文化之泉,濯大眾文化之塵。不斷提高文化底蘊,讓學生在靈魂深處,夯實傳統(tǒng)文化殿堂之基,讓傳統(tǒng)文化精髓植根于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王遠.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喚醒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