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孩子由農(nóng)村遷入城市,教育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相差較大更容易讓他們成為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家校的匹配度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能否和諧地成長。為促進城市遷入兒童的家庭與學校的完美接洽,本文訪談個案,探析城市遷入兒童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城市遷入兒童 家校合作 失衡
家庭作為教育合力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兒童的教育影響力并不亞于學校。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但對于城市遷入兒童這樣一個群體,家校合作卻有著它的特殊性。
在關于家長參與和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上,美國學者安妮·漢德森(Anne 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在《成長的歷程》(1981)、《成長的歷程再續(xù)》(1987)、《新一代的成長跡象》和《家庭對學生成功的重要性》(1995)等研究中指出,不論家長的貧富、種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們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就能提高。[1]但考慮到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教育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相差較大,這樣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讓他們更容易成為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在面對老師布置的合作任務時,能力有限成為了家長們的主要障礙,任務的完成度會有折扣,這對于這些學生是否是一個隱形的不平等?本文通過對一位馬鞍山市農(nóng)村遷入市區(qū)兒童家長的訪談,做出了如下總結。
一、合作意識的失衡
受訪家庭簡介:甘某某,男,12歲,四年級前就讀于安徽省馬鞍山市某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四年級時其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在市區(qū)以按揭形式購買一套二手房,現(xiàn)該生就讀于該房所在學區(qū)的市重點小學六年級。父親為電焊工,母親為超市收銀員,由于母親還在原居住地工作,在老家的奶奶被接到市區(qū)方便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訪談的一開始,受訪家長篤定地認為家校合作很重要,但同時又很肯定地認為與學校之間沒有合作,我把這樣的前后矛盾理解為: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潛意識里雖然知道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對于現(xiàn)行家校合作理解得比較模糊,也不知道怎么樣進行更深一步的合作,在合作意識上出現(xiàn)了失衡。在對國內(nèi)外幾種比較流行的家校合作形式進行介紹時,家長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表示:如果能這樣進行必然是很好的,但是現(xiàn)實中很難實行,因為學校沒有提供這樣的平臺,他們有意愿沒有用。因為在家校合作的實踐中家長少有機會向學校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向學校反映了情況或提供了建議,也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同時還要擔心老師會不會因此嫌棄并遷怒孩子,他們選擇等待老師伸出合作的橄欖枝。校長、教師、家長都應該對家校合作的意義和功能有正確的認識,家校合作才可能實施成功。
很多學者認為家校合作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家長要主動、積極地配合和支持學校工作,同時,學校要服務于家庭教育,鼓勵、引導、接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最終使家庭教育再來支持和強化學校教育。
考慮到現(xiàn)實情況,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往往在家校合作中花了很多精力但因為目標意識的模糊、自身能力以及個人經(jīng)驗的局限性導致家校合作質(zhì)量不高、效果不明顯。教育絕非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但導向的責任必定有。家長雖然是學校教育的有力合作者,但是學校教育無論是現(xiàn)實還是意識上都應該是實際的主導者,畢竟教師才是教育的主導,需要起到一個好的引導作用。
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決定了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主體地位,這是需要時刻清楚明白的命題。學校應該針對自身不同的生源情況制訂相應的家校合作計劃和制度,鼓勵并指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培養(yǎng)他們與學校合作、參與學校教育的興趣和意識,使家長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不再感到遲疑,使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起和諧、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比如,學校可以在新生入學的時候便為家長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對家長進行培訓,傳授怎樣幫助農(nóng)村孩子適應環(huán)境、遵守紀律、自理生活、安排學習和游戲等知識。
家校關系不應該是支配與服從,但在現(xiàn)階段家校雙方的地位卻不能完全“平等”?,F(xiàn)行的合作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保證,學校方面更應該主動跨出合作的第一步,挑起這個合作的重擔,去積極地進行合作的探索。
二、合作對象的失衡
在訪談中,我了解到現(xiàn)在家校合作的主要對象是班主任,而與分科老師、校長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很少,尤其是校長幾乎沒有。
各科老師掌握了學生在各科及課堂表現(xiàn)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如果家長能夠通過與分科老師的合作獲得這些信息,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多了解一些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狀態(tài),彌補他們因為自身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與孩子的溝通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適應城市生活,才能促進孩子在新環(huán)境的成長。
校長作為學校日?;顒拥臎Q策者,掌握著學校生活的大方向。缺少與校長的溝通與合作,就無法對學校的辦學意愿做出一個大概的把握,有些學校的管理風格可能與孩子的風格是不相匹配的,這些城市遷入兒童如果很難適應,就會發(fā)展受阻。這也是一個城市遷入兒童融入過程中需要把握的問題。從校長方面來說,加強了與城市遷入兒童家長的合作,無疑可以獲得更大的辦學支持,更有利于決策的貫徹與執(zhí)行。
三、合作內(nèi)容的失衡
受訪家長用百分之八十來表示學習在家校合作內(nèi)容中所占的份額。可見家校合作的涉及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提高學習成績幾乎成了唯一的合作目的,家長的職責局限于監(jiān)控教學質(zhì)量。對孩子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等方面關注不多,對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校外活動的參與度也不高。
合作內(nèi)容僅僅只能是分數(sh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家校合作的出發(fā)點應該是通過整合家庭和學校教育資源以形成教育合力,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城市遷入兒童的家校合作應該把一部分重點放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上。從農(nóng)村轉入城市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在最初表現(xiàn)出一個共性,就是比較沉默、安靜、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少。這也很好理解,到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中誰都需要適應的時間,學生家長需要,孩子更需要,這時候的孩子心理會很脆弱很敏感,渴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關注、又有些怯懦,遷入初期的家校合作需要關注這個點,更多的溝通才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學校是否有異常表現(xiàn),幫助孩子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健康的成長才是合作的目的。endprint
四、合作形式的失衡
現(xiàn)行的合作形式比較單一:一是傳統(tǒng)的家長會,二是家長擔任教學助手,還有一些學校有家長委員會,但大多流于形式。采用家長會的形式比較普遍,城市學校相比農(nóng)村學校每年的次數(shù)更多,大約三到四次,短短的時間通報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學習成績等一系列數(shù)據(jù),受訪家長覺得這不是一個家校合作的高效途徑。因為班主任根本沒有時間與每一個孩子的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家長會更像是一次情況通報會,這種合作比較表面化。
而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的合作形式在城市遷入兒童家長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學歷通常不高,很多知識達不到輔導孩子學業(yè)的要求,例如當他們的孩子有了英語聽寫、檢查作業(yè)等任務時,很多來自農(nóng)村的家長根本沒學過,他們就陷入了困境。知識儲備、教育方法、表達方式等也有與老師不相同的地方,學生完成任務的程度就會參差不齊。這些來自農(nóng)村的家長往往從事的是城市中比較辛苦的工作,比如電焊工、油漆工等,在完成一天的辛苦勞動后再讓他們檢查孩子的作業(yè),還有語文、英語等科的朗讀、聽寫、默寫等任務,他們往往心有意而力不待。如果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在后面就只能花更多時間精力或者花更多的錢讓自己孩子去小飯桌之類的輔導班或者請家教。這對于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的家庭來說無疑加重了壓力和負擔。存在家長義務過度的嫌疑。
家長協(xié)助學校教學,擔任教學助手的形式在國外教育中出現(xiàn)得比較早,現(xiàn)在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學校教育形式。在國外,家長義工的工作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家長可以幫助老師批改學生作業(yè);協(xié)助老師指導學生做活動;幫助老師做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收尾工作;還有的去學校圖書館整理書籍。尤其在美國的學校,教室中的義工家長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家長義工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2]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家庭和學校的優(yōu)勢,互相彌補不足。但我國目前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的合作形式與外國的家長義工有很大的區(qū)別,國外的家長義工是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擇出來的,并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必須完成指定任務。
從學生角度,這種方式也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自我檢查的好習慣,學生因為家長還要檢查,難免會產(chǎn)生惰性思維,等家長檢查出錯誤再說,自己不主動檢查,同樣家長沒有老師的權威性,很可能家長指出錯誤,他卻不以為然,甚至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解,相反,教師的話在學生心中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同樣的時間內(nèi)起到的效果會更好。
從教師角度,這樣的合作方式也不利于獲得反饋、改進教學。教師往往通過朗讀、聽寫、默寫、作業(yè)的布置與檢查來檢驗教學,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改進,但現(xiàn)在家長替代老師完成了這些任務,教師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無法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盡管有一些老師采取了附紙訂正等形式希望彌補這一缺點,但還是會有些問題,比如一個孩子的某一個問題不是大部分孩子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家長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覺得這根本不是個錯誤,老師可能就不會在班上評說,這樣就不利于這個孩子改正錯誤,但如果是老師自己完成上述任務,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會讓他更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這個孩子的錯誤沒有得到糾正以后可能還會犯,老師還是要反復來教,實際上效率沒有提高多少,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和合作目的。
隨著家校合作功能的深化與細化,在服務學生成長的基礎功能之上,家校合作又衍生出了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功能。研究表明,如果加以合理的引導和培養(yǎng),家校合作和教師專業(yè)成長能夠形成良性互動。[3]但目前的這種合作形式不僅無法加深合作的層次和質(zhì)量,也不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尤其是對于農(nóng)村遷入城市的孩子,他們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學校,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或許還未適應,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里也還沒進入狀態(tài),現(xiàn)有的這種合作方式讓老師錯失了一個很好的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一次鍛煉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機會,不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具體狀態(tài),增加了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的難度,影響了師生互動過程的深度與質(zhì)量。
根據(jù)英國北愛爾蘭大學教授摩根(V·Morgan)等人的分類,家長參與教育有三個層次:1.低層次的參與,這個層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家長訪問學校、參加家長會、開放日、學生作業(yè)展覽等活動,另外還有家長聯(lián)系簿、家長小報、家庭通訊等;2.高層次的參與,這種層次的合作方式有經(jīng)常性的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幫助制作教具、為學校募集資金等;3.正式組織上的參與,如家長咨詢委員會等。[4]根據(jù)上述分類,目前家校合作的形式非常有限,處在較低層次,在很多層面上存在失衡和誤區(qū),缺乏有計劃、深層次的長期合作。
家校合作是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中心,以提高教育質(zhì)量、完善教育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來自各個行業(yè)和階層,他們的文化結構、閱歷都是豐富、寶貴的教育資源。怎樣發(fā)掘城市遷入家庭的教育資源,更好地發(fā)揮家庭教育資源的作用,彌補學校教育不足?怎樣給城市遷入兒童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事實上我相信絕大部分城市遷入兒童的家長是非常愿意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參與到家校合作中的。關鍵在于合理定位家長和教師的角色和責任。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jù)科目性質(zhì)、家長特性制定詳細的合作計劃,不同的任務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分為不同方式。有些任務只能以教師為主導完成,就不能全部轉嫁到家長身上。任務的布置不一定非要整齊劃一,一刀切的公平有些情況下會導致實際的不平等。在不損害家長利益、最大程度保障學生利益的基礎上,發(fā)掘城市遷入家庭的教育資源,充分考慮家長的特殊性,按照家長的特長及能力來統(tǒng)籌,如有些家長是電工,可在物理課上作助教,幫助學生做電路的編排;有些家長是木工,可以幫助老師做教學道具。還有些家長可歸入志愿組,幫助整理圖書、組織聯(lián)系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家長們能夠發(fā)揮特長,充分參與。
只有考慮到現(xiàn)實條件的改革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大量豐富的理論研究在實踐上卻沒有起到作用,我認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沒有考慮城市遷入兒童群體的特殊性,只是照搬國外的法律、措施,卻沒有考慮到現(xiàn)實情況。只有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起長期的、有效地、人性化的合作關系,學生、家長、學校才都會受益。
————————
參考文獻
[1] 楊天平.有效利用家長資源提高學校教育質(zhì)量——美國家長參與中小學校教育管理的幾點做法.教學與管理,2003(8).
[2] 劉正正.我國學校實施“家長義工”制的幾點思考.家長學校,2008(4).
[3] 陳明龍,傅敏.家校合作——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新視角.教育科學論壇,2010(4).
[4] 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王惠(1989-),女,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責任編輯 任洪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