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展義 盧勃
摘要:研究生學術行為不當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依靠研究生個體的道德自律自覺,養(yǎng)成研究生的學術倫理美德;另一方面依靠學術制度的他律約束,提升整個學術制度的正當性。而學術制度的正當性提升才是個體道德內化的良好環(huán)境保證。因此,關鍵在于提升學術制度的正當性,這樣才有可能讓研究生學術行為回歸到學術的本真狀態(tài)。
關鍵詞:研究生;學術制度;學術行為;制度倫理
隨著研究生隊伍的擴大,研究生學術景象日益繁榮,然而研究生學術不當行為也屢屢發(fā)生。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回歸學術的本真狀態(tài)?研究生學術行為不當?shù)纳顚又贫仍蚝卧??如何從制度正義即制度的正當性方面找到根本性解決方案?
一、研究生學術制度的倫理考察
研究生學術行為不當要得到解決,極為需要從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方面予以考察。在學術如此社會化,甚至國際化的背景下,學術制度本身的倫理高度,即制度之善、制度之美德,也即制度的正當性,對學術行為道德的保證非常重要。
(一)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的重要性
孟德斯鳩說:“有兩種腐敗現(xiàn)象,一種是人民不遵守法律;另一種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腐敗;后一種弊病是無可救藥的;因為藥物本身就包含著這種弊病。”[1]顯然,法律、制度是否優(yōu)良比個人德性的高低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重。制度設計得如何具有普遍性的影響,此時個人意志和行為自由被置于既定制度所設定的整個游戲規(guī)則的“操作”之中。善的制度為人創(chuàng)設“行善”的環(huán)境和條件,并減少人“為惡”的可能。
在個人道德與體制缺陷之間,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正當性的制度是根本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劍雄教授談到學術腐敗的成因時說:“學術腐敗是跟社會腐敗相關聯(lián)的,學校畢竟不是象牙塔。”“此外,是制度上的不合理?!备鸾淌谒懔艘还P賬:“我國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萬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兩篇論文,這就是10萬篇,而且‘教師也要發(fā),領導也要發(fā),學生就只有找雜志的增刊,花錢買版面?!?在制度層面上,葛劍雄教授認為:“目前國家和社會對學術界提出了過高的目標,又把過高的目標跟單位的榮譽、地位、資助和官員的升遷,通通聯(lián)系在一起?!薄皩W術腐敗問題不僅是學術道德問題, 在學術道德之外,仍是與學術界整體的學術浮躁相關。認為學術是一個長期的積淀過程,本來這些都是學術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而現(xiàn)在的學者們,卻恨不得一天做成。今天做成果,明天評職稱,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盵2]葛教授的這些話一針見血,令人震耳發(fā)聵。在葛教授的話中,有一點是非常值得大家反思的,即在提倡個人道德修養(yǎng)時,更重要的是提升學術制度本身的倫理德性,也即制度之美德。好的制度是可以盡量不給學術不端行為和腐敗行為留下空間。
(二)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的必要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打破前工業(yè)時代的局限,人的交往從廣度和深度上空前頻繁,同樣,學術交往不再局限于一個小圈子中,它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主要社會關系領域,而且這個領域越來越大,不少學科大眾化程度已經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道德建設僅僅依靠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習慣和道德行為等個體修養(yǎng)方面的因素似乎不太可靠。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個體道德在過去的熟人社會,交往空間狹小的時期,曾經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而在當今這樣的時空縱橫廣大且又陌生化的年代,必須要求一種相對個人道德因素而言的超越性的道德機制,即正當性的制度體系的構建。孔子曾經說:“邦有道, 貧且賤焉, 恥也;邦無道, 富且貴, 恥也?!边@就是說,恥辱與否不在于貧富,而在于邦是否“有道”,個人的力量往往受制于社會的力量, 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試想,如果在制度本身存在“惡性”的情況下, 此種制度所設置的秩序本身就是缺乏德性,若按這樣的秩序行事,出現(xiàn)不道德的現(xiàn)象就并非偶然了。制度倫理與個體道德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 制度倫理依靠一種道德的“秩序”,用正當性的制度操作學術行為,使得行為在道德秩序“場景”中進行,以此來保障學術行為符合道德標準。
綜上所述,制度本身是否正當,在學術道德建設中是要首先考慮的。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體制的首要價值,就像真實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是不真實的,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體制,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如果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盵3]從本質上來看, 當前學術界的學術行為不當、學術腐敗現(xiàn)象, 僅僅將它歸咎于個人道德危機是沒有認清事情的本質的, 這些問題顯然是整個學術制度本身存在的道德危機的爆發(fā)。那么,如何考慮和解決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呢?接下來我們要作重點分析。
二、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提升
現(xiàn)在,有必要從制度倫理的視角,具體考察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中制度設計方面的正當性要求。下面主要從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制度、學術監(jiān)督管理制度方面,討論學術制度設計時如何充分給予制度以正當性考慮,即善的安排。
(一)研究生學術制度的價值導向
本著研究生培養(yǎng)的“正當使命”來檢視制度建設中的善與惡。首先,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設立正當?shù)膬r值導向是學術道德建設最重要的第一步。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中規(guī)定: “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yè)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tǒng)深入的專業(yè)知識、相應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創(chuàng)造性科學研究工作和實際工作的能力?!盵4]這一規(guī)定的內容指明了我國當前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即并重培養(yǎng)既具有學術科研能力又具有應用能力的人才。內在價值由事情本身決定,它顯于外而不求于外。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并應體現(xiàn)其內在價值,不能附加別的目的或榮耀什么的。那么,從事情的本身出發(fā),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研究生”、“什么是學術”。弄清楚這些問題是解決學術道德建設的先決性條件??梢哉J為,研究生就是指將要走向理論型或應用型研究的道路,但還不完全具備研究能力,需要得到導師指導、接受訓練的學生;學術就是追求創(chuàng)新、以接近真理為目標,除此之外不應該有別的目的。endprint
正當?shù)难芯可囵B(yǎng)目標,可以起到衡量具體制度和模式是否符合倫理意義的作用。這涉及到一個道德哲學中的古老主題,即人們應該怎樣行為,或者說判斷我們行為的善惡標準是什么??档戮痛藛栴}提出了革命性的回答。“自古代以降,哲學家們普遍認為只有在認識了善的定義之后,我們才能談論相關的道德法則、義務、責任等問題??档聟s批判地認為,前人囿于道德哲學必須首先從善的定義出發(fā)的觀點導致了道德最高原則的混亂。因此,他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看法: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道德法則和意志的關系問題,進而尋求作為意志對象的善?!盵5]簡言之,自由意志為自己立法,設定普遍的法則之后我們才能判斷善惡。上述《高等教育法》中規(guī)定的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立的,其內容是符合時代要求和我們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因此,此目標是可普遍接受的,是一個正當?shù)哪繕?。設立正當?shù)哪繕?,就意味著我們?yōu)樽约毫⑾乱粋€普遍的法則。那么,一切符合這一法則的具體制度、模式和行為就是善的,反之則是惡的。
(二)研究生學術制度的正當性原則
接下來,有必要進一步考察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的倫理根據(jù),即制度本身的正當性原則。
首先,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的人性化。受前蘇聯(lián)教育制度和學位體制的影響,我們實際上走的是單一的培養(yǎng)目標。我國走的是一條精英教育的道路(盡管碩士教育有大眾化的趨勢),過于注重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忽視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使有限的學術資源不能合理利用,低水平復制,甚至粗制濫造。單一的培養(yǎng)目標不符合人才成長的人性要求。人的個性、能力、興趣、志向處在被壓抑的狀態(tài),勢必導致一部分不適應學術研究的學生達不到相應的科研水平, 他們往往通過非道德手段去完成任務、達到目標。這種培養(yǎng)目標的人性缺失,怎么不會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呢。
其次,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的公平性。從2004年至今,國家相關部門先后頒發(fā)幾次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2007年的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試點, 提出圍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訓練”等方面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墒?,什么是創(chuàng)新、隊伍建設和研究訓練,沒有具體規(guī)定。具體的配套改革沒有實質進步,地方和各高校的改革措施仍比較空泛。具體表現(xiàn)有:第一,學術評價機制單一,仍然唯論文及其數(shù)量為學術,造成學術繁榮的假象。對于學術研究型研究生, 這種評價標準似無不可;但對于應用學科和應用型人才,這種評價是否公平合理呢。為了進入答辯的門檻拼湊論文去發(fā)表, 一稿多投,甚至剽竊都有可能發(fā)生,甚至為保證研究生能夠畢業(yè), 學位論文“放水”。第二,研究生收費制度和獎學金制度不公平, 對研究生缺乏激勵機制。不少研究生一方面承受學費的壓力,另一方面缺乏獎學金的支持,為了生活不得不在讀研期間到校外謀點工作,難以全力投入科研,在這種情況下,他們?yōu)榱水厴I(yè)被迫去拼湊論文。
再次,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的真實性。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行政化色彩明顯,導致工作流于形式,而真實的內容往往被掩蓋。如研究生與導師存在形式上的科研關系,實質上是脫節(jié)的,尤其是人文社會學科。學生實際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的情況很少,尤其是在當前如此擴招的情況下,碩士研究生很少得到導師的直接指導。學生的科研訓練能達到什么程度呢,論文質量可想而知。在德國,學徒式培養(yǎng)模式強調科學研究在培養(yǎng)過程中的首要地位, 其培養(yǎng)目標也首先表現(xiàn)為培養(yǎng)“科學研究接班人”,尤其是博士生,他們的中心任務就是科研、撰寫博士論文。博士生作為導師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和講座內的助教, 直接參加科研實踐和教學實踐活動。不管是德國的學徒式,還是美國的多元化模式,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科研關系是本質的關系。又如,出版機構與科研機構之間的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出版機構和學術科研機構都苦于各自的“生存和發(fā)展”,尤其是中低檔次的出版機構和科研機構,它們?yōu)榱藢崿F(xiàn)學術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了學術的內在價值。
最后,研究生學術管理制度善的誘導性。在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中,問題不在于有沒有制度,而在于能不能制定出正當性的制度。因為良好的制度是善的誘因,壞的制度則是惡的誘因。尼布爾在《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中也指出:“造成社會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 而是制度本身的正當性發(fā)生了問題, 引起了社會成員的懷疑乃至否定?!盵6] 在制度設計上,研究生學術管理制度應堅持“揚善抑惡”,在制度設計技術上實現(xiàn)揚善和懲惡的效應,讓制度本身成為學術主體行為中的善的誘因。如果說人性中存在惡性,那么惡因往往在人性之外(如制度)。從經驗層面稍加考察,我們就會注意到制度上的缺陷往往成為行為中惡的誘因。
三、研究生學術制度正當性的正義理論選擇 一般地說,制度的正當性就是其正義性。接下來,必須為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制度建設尋求某種正義理論的支持,來解決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中制度設計的正當性實現(xiàn)途徑或方法。
(一)正義理論的選擇
相比較而言,西方的正義理論較為豐富和典型,從古希臘柏拉圖的城邦正義論到中世紀的神學正義論,再到近代的自由主義正義論和功利主義正義論,最后到當代的羅爾斯的社會正義論、諾齊克的秩序正義論和加拿大哲學家尼爾森的激進平等主義正義論等等。當然,正義理論在中國古圣先賢那里向來也是不缺乏的,在這里就不系統(tǒng)闡述和比較中國和西方各個時期的正義理論了。
簡略考察古今中外思想史可以發(fā)現(xiàn),追求社會的良好安排大致有兩種正義理論方法或途徑。就如阿馬蒂亞·森在他的《正義的理念》中所提到的。此著作區(qū)分了兩種差異非常巨大的正義觀[7],一派稱為先驗制度主義正義觀(transcendenta institutionalism),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盧梭、康德和羅爾斯等哲學家。他們認為,正義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構建與尋找“最優(yōu)或完美”社會制度。由于羅爾斯及其巨著《正義論》的巨大影響,“先驗制度主義”成為當前政治哲學的主流。第二個學派稱為現(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 (realization-focused comparison),在正義理論中,這些理論家居于少數(shù),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孔多塞、邊沁、馬克思、約翰·穆勒等思想家。兩派的主要區(qū)別是,先驗制度主義所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是最公正的制度”, 現(xiàn)實主義者關心的則是“如何才能推進公正” 或者“怎樣使社會更公正”。endprint
受數(shù)理邏輯中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發(fā)現(xiàn),和社會選擇理論中“阿羅不可能定理”的證明以及歷史實踐中計算主義的計劃經濟失敗的影響,阿馬蒂亞·森本人是繼承和發(fā)展了現(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F(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是可以被選擇的,是因為現(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者致力于對現(xiàn)實的或可能出現(xiàn)的社會進行比較,而沒有把自己的分析局限于尋找絕對公正的社會制度, 他們的興趣首先存在于從所見的世界中減少明顯的非正義。又考慮到學術行為是一種極為現(xiàn)實的活動,學術制度面對現(xiàn)實應致力于減少學術生活中的“不道德”,而不能局限于尋找“先驗的”公正社會制度。
(二)研究生學術制度建設中對“不道德”的解決
接受阿馬蒂亞·森所發(fā)展的現(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以作為研究生學術道德制度設計的倫理理論基礎,尤其是借鑒他的“比較”方法,目的是通過減少學術行為中的“不道德”來達到學術道德秩序的鞏固?,F(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的奠基,意在從以下方面減少學術行為中的“不道德”:第一,當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學術領域表現(xiàn)為學術主體多元、學術行為多樣、學術關系多層,必須通過對這些現(xiàn)實變化做出比較才能較好地實現(xiàn)制度的正當性。學術制度的設計中,需要比較性地考慮到各學術主體的合理要求。合理要求得不到考慮或不合理欲望得不到控制,一樣會導致“不道德”。第二,各種學術制度都不可能從真空中誕生,自然是要經過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即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理想中的“道德人”,基于不同道德觀念,也會存在深刻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分歧。各種學術制度只有在“現(xiàn)實比較”中改進,才能對這些分歧予以正當?shù)胤峙浜统C正,從而減少“不道德”。第三,以往設計制度時慣用的思維方式常常是阿馬蒂亞·森所指出的先驗正義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是僵硬刻板的制度模式,對人做單一維度的劃分,容易產生非正義?,F(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正好可以克服它。第四,現(xiàn)實主義比較正義觀有力地批判功利主義正義觀。功利主義原則往往不可避免地導致利益的沖突,功利主義正義觀不利于學術研究的內在價值的實現(xiàn),校正這樣的觀念是學術制度設計上減少“不道德”的關鍵所在。
四、回歸學術本真狀態(tài)是制度倫理的目標訴求 通過合理正義觀的選擇,達到提升學術制度的正當性,最后能讓研究生學術行為回歸到學術的本真狀態(tài),這是制度倫理的目標。
古人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難道重利之下就不會有盜賊?在某些人的眼里,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魔鬼般的手,似乎可以把一切淪為商品,以實現(xiàn)它們的交換價值。學術領域雖然不是市場,但是學術成果的確可以與很多方面的利益發(fā)生關系。這些利益不只是交換價值,還有超越市場交換價值之外的許多“實惠”。那么,應該追求學術本身,還是追求學術帶來的“實惠”?當學術成果與許多方面的利益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學術還能保持住幾分純真呢?
試問:學術的“本真狀態(tài)”是什么?學術應不應該被如此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學術制度安排的正當性在哪里?難以想像如果海德格爾沒有那個遠離塵囂的小木屋,如果康德整天想著發(fā)表多少文章以便完成考核,如果他們也像我們今天的學者那樣被一些急功近利的雜念,比如一篇核心刊物的文章可以記幾分、拿到多少獎金等等所纏繞,而不能面對一些真正永恒的問題,他們還能夠成為世界偉人么。因此,學術與功利之間的關系在制度設計上某些安排是否正當是值得疑問的,不正當?shù)闹贫仍O計是否就是今天學術行為成為“問題”的根源所在呢?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一直把追求知識本身當成目標,即探究世界奧秘和解答心中疑問,而不附加任何“生計”目的。這是西方人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直到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chuàng)始人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種看似把知識當成工具的說法。其實,人們對培根的這種慣常的理解是錯誤的。培根的認識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xiàn)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于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而心智方面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培根的哲學非常重視感性經驗,重視科學實驗,與中世紀神學以及經院哲學強調神啟、強調信仰正好相反,本質上他的哲學是反對神學,反對經院哲學的。因此,他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命題的??陀^上,知識當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功利,如知識可以服務于社會,為生產力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為民族復興服務等等,但不能因此把功利當成學術主體的直接目標,將學術的社會價值與學術自身的內在價值混淆起來。學術自身的內在價值植根于人性,源于研究者的求知欲,來自人的無盡創(chuàng)造力。在制度設計的價值導向方面以實現(xiàn)學術的內在價值為旨歸,這樣才能讓學術回歸它的“本真狀態(tài)”,從而在制度層面鏟除學術不當行為和學術腐敗的病根。
從諸多學術行為不端和學術腐敗案件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具體學術制度和模式設計中有太多的背離學術正當目標的“利益引誘”。這些利益看起來好像也是“正當?shù)摹?,比如評職稱、拿獎金、拿學位等等。然而,亞里士多德卻不是為了給希臘人民爭光才取得巨大成就,牛頓也不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更不是為了報效德國才創(chuàng)立相對論。與這些偉人比較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為了學術內在的目的才會有真正的學術。不要將學術的價值淪落至“生計”之用這種低層次的功用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教授指出,“當今時代,學術不僅可以換取榮譽和金錢,謀取官位,還可為學術機構帶來榮譽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復雜、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構成了形形色色學術失范行為的溫床?!盵8]
學術本來就是學術,沒有真假之分,只有正確不正確、科學不科學之別。學術自身就是目的,絕不是工具。學術成為一個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是因為自從學術自身不再是目的而淪為獲利的手段的時候開始的。因此,學術道德問題就在于一個“利”字。制度設計的正當性主要在于如何公正分配利益。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古人的管理思想不僅僅是智慧,也有慎重的倫理掂量。一個“利”字,不知讓多少人的學術之“心”亂矣!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86.
[2]雷宇,張國.學術腐敗已演變成“癌癥”[N].中國青年報,2010-03-13(3).
[3][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8.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1.html.1998-08-29.
[5]文賢慶.基于道德法則的善—康德在道德哲學中的革命[J].社會科學,2011(12):127-134.
[6][美]萊茵霍爾德·尼布爾.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蔣慶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45.
[7]Amartya Sen.The Idea of Justice[M].London:Penguin Books,2009.7.
[8]袁新文.學術不端為何“升級”?[EB/OL].http://www.qstheory.cn/wz/gdian/200908/t20090811_8558.htm.2009-08-11.
(責任編輯 鐘嘉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