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揚鄧
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涉及古代座次尊卑知識的句子就有十多處,若單就個別例子粗略地看,則沒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但是如果把其中的若干例子稍加橫向比較的話,那么它們就似乎是互相矛盾一樣。比如:
[1]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文本的解釋:左,左邊的位子,是上位。)
[2]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文本的解釋:右,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在此,一說“左”是上位,一說以“右”為尊,到底孰尊孰卑呢?惑然甚矣!對于文言字詞的理解,以前我總是教學(xué)生用“成語法”去佐證自己的判斷,因為成語大多來源于典故,最能反映古人的意思,它與一定的社會文化有淵源或聯(lián)系。然而,對于上述兩例,持不同觀點的雙方都能分別找出“虛左以待”和“無出其右”的成語來說服對方。我們也知道信陵君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司馬遷寫的《史記》則在西漢期間,二者都是在“秦漢之前”,難道文本下面的解釋出錯了?不要說學(xué)生難理解、有疑問,就是教師,也許也難以解釋得清楚,說出個究竟。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君王坐北朝南,臣民立南朝北,這個古代禮儀的固定格式已達共識。坐北朝南的座次是“王位”——尊位,這大概與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以及古代的建筑有關(guān)聯(lián)。但不管說“坐北朝南”也好,“立南朝北”也罷,都涉及一個面位問題。所謂面位,指的是以自己的視點方向為基準的朝向方位。其書面表達為“×面”或“×向”。它由基礎(chǔ)位和朝向位構(gòu)成?;A(chǔ)位是指對象自身所處的自然方位,朝向位則指對象面部視點所對應(yīng)的自然方位,兩者在具體的自然方位上是相反的——基礎(chǔ)位的為左東右西,而朝向位的則為左西右東。面位規(guī)定了左右所投射的具體自然方位,是判斷左右尊卑最重要的標志之一。這樣,“坐北朝南”和“立南朝北”的基點就分別是“君王”和“臣民”,二者的自然方位正好相反。如果按此理解的話,那么上面兩個例子就找到合理的解釋。
例2說“位在廉頗之右”,用的是北向位(左西右東)。古人在竹簡或紙張上書寫時,采用的是北面位(上為北,右為東),即便不標示,多數(shù)情況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名錄排位在上的必然寫在右側(cè),按順序從右向左。所以地位低下的為左,職位下遷的為“左遷”。 故“(趙王)拜(藺相如)為上卿”,藺相如當然“位在廉頗之右”了。既然排名第一的寫在最右邊,那么就沒有人超過他,故有“無出其右”的說法。
例1說“(公子)虛左”,用的是南面位(左東右西)。這里的“虛左”是以公子為主視,其左邊為東,古代禮儀君王尊東,“虛左”足以體現(xiàn)公子禮賢下士的精神,表達對侯嬴的敬重。
其實,“虛左”和“位在廉頗之右”“無出其右”里面的“左”“右”所指的都是東方,只是前者采用北面位,后者則采用南面位,與其說尊左尊右,還不如說是尊東。然而“左遷”的“左” 所說的自然方位則是“西” (“左遷”用的朝向位——左西右東) ,從東往西遷移則暗含“貶官”意思。如“元和九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又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兩首詩的詩題?!疤撟蟆焙汀白筮w”二者雖然都含有“左”字,但前者指東邊,后者則指西邊。這就是“無出其右”“虛左(以待)”“左遷”在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看似矛盾,但實際能夠共同并存的原因所在。顯然,如果認為篇首所列的例1與例2為互相矛盾的話,那么這是不懂面位所致的。
如此說來,用面位知識去理解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有關(guān)古代座次尊卑知識的句子就豁然開朗了。如:“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寧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zhí)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將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庇玫氖悄厦嫖?,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座位為尊位?!百Z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里吃飯。你是客,原來就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边@里屬南面位,以按賈母的說法,林黛玉是遠方來客,就理應(yīng)坐在其左邊第一的座位。
在考究古代座次尊卑中,除了關(guān)注面位是“北向位”或者“南面位”之外,還應(yīng)關(guān)注“面位相對”。 鄭注《少儀》曰:“立者尊右,則坐者尊左也。”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此時帝王面南而坐,是尊位,左邊為東;臣下面北而立,位為卑,右邊是東?!白咦鹱蟆敝妇跻宰鬄樽?,“立者尊右”指臣以右為尊,以東為上,即統(tǒng)于君。坐者和立者所尊的“左”和“右”都是東邊。因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個句子就得用“面位相對”的知識來理解:“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綜上所述,對于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古代座次尊卑禮儀知識的句子,教師一定要跟學(xué)生說清楚有關(guān)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識,不僅讓學(xué)生知其然,更讓學(xué)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如此,才能讓他們了然于心,而不容易遺忘。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