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主要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和課堂學習環(huán)境組成,不管是在師生和課本之間,還是學生和學生之間或者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都是有對話的。對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同時還需要較強的包容性,將“對話”引入到閱讀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偽對話”,而出現(xiàn)“偽對話”教學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領會對話的實質,不明確對話的規(guī)則,缺乏對話的技巧。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對話”,也就意味著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構建一種互相關懷合作的教學關系。本文闡述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并探討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教學的成敗。隨著新課標的改革,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觀念也有了新的變革,語文教學中更多實施“對話”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對話的對象可以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等。閱讀教學系統(tǒng)是由教材、教師、學生、課堂的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構成的,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對話系統(tǒng)。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的“對話”
對話實際上是對話的主體在人格平等、精神獨立以及思想自由的基礎上形成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發(fā)以及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或意識。它也不是一種經驗和被經驗、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提問又互相回答的關系。語文閱讀教學包括了語文閱讀的教和學,閱讀教學是學生和課本、教師和課本或者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是一種思想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個人的學識和修養(yǎng),培養(yǎng)個人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有非目的性、生長性、回歸性以及關系性這四個特點,在對話教學中需要保證平等和民主,在對話理論和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時候,要求學生和教師雙方都參與,并且保證雙方是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礎上進行。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要求語文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教學,但是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卻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知識以授受為主,缺乏對話。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學生是學習知識、理解不懂之處的人,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分析講解,而學生等待著被灌輸知識,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沒有絲毫懷疑,這影響著學生的自主學習。第二,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師生不能進行有效的對話。目前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千方百計引導著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講解課文,有的時候直接按照參考書進行講解,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就無從談起。第三,忽視和教材的對話。教材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媒介,它不是等待被認識的對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忽略了教材,漫無邊際地講解。比如:在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離開教材讓學生感受荷塘的美好是正確的,但是后面卻大談荷塘污染或者其他,就有些許牽強,并且整個課也并沒有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發(fā)生對話。第四,重視語文技能的訓練,阻礙學生構建文本意義。語文教學是以知識授受為主的,肯定重視語文技能的訓練,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和外部信息進行溝通、重組的意義,也就違背了知識的本質。
三、實現(xiàn)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的策略
第一,尊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對于一些經典的作品,學生一般不能夠很好地理解,這讓人十分惋惜。這是由于學生在理解作品前對作品沒有一定的了解,導致教學存在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前理解,站在這一理解上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介紹和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鼓勵學生擴大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的合作方式和探究是保證“對話”的前提,其將傳統(tǒng)的單向交流轉變成多向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的形成。第三,多方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閱讀,告訴他們如何學習,讓學生自己思考,深入文本。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給師生之間的對話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倡多角度思考。最重要的是建立理想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夠平等民主地進行對話,使雙方處于平等地位進行閱讀探討。
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認識到“對話”的重要性,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閱讀,并且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跟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付開祥.再談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2).
[2]顧海平.對話教學:問題設計的合理和優(yōu)化——提升課堂閱讀教學效益的另一種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1(35).
[3]孫聰,鐘家蓮.試論語文閱讀教學對話中的信息傳播[J].教學與管理,2011(15).
[4]陸建生.開放型語文閱讀課中教師的引領作用[J].語文學習,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