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鈴川
內(nèi)容摘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諸如閱歷、素質(zhì)修養(yǎng)、文化積淀等等。當我們以成人的視角去解讀某一類文本時,可能是輕而易舉的,而它之于學生卻有可能是困難的,甚至是費解的。就好比現(xiàn)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會操作電腦,可相比之下的許多成人,尤其是年長者卻視為畏途。對于文本學生與成人因視角之不同,可能在理解方面會存在天壤之別。鑒于此,本文探討一下語文教學中的學生視角。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視角 差異
從前(也包括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教者常常習慣于站在我的角度去解讀文本,也就是我是怎么讀懂文本的,然后將這種解讀的“成果”訴諸于學生。至于學生能懂多少,懂到什么程度,我們的教者常常沒有多大的把握。長期的這種“費力不討好”導致語文教學用最長的時間產(chǎn)生最小的效益。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教的方法不是學生讀的方法,教的思路不是學生讀的思路。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諸如閱歷、素質(zhì)修養(yǎng)、文化積淀等等。當我們以成人的視角去解讀某一類文本時,可能是輕而易舉的,而它之于學生卻有可能是困難的,甚至是費解的。就像現(xiàn)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會操作電腦,可相比之下的許多成人,尤其是年長者卻視為畏途。對于文本學生與成人因視角之不同,可能在理解方面會存在天壤之別。
錢夢龍先生說:初中畢業(yè)即走上講臺,“對語文教學自然一竅不通”,“為了指導學生學課文,我備課首先考慮的不是怎樣‘講,而是自己怎樣‘讀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想一想”。有時候也講一點自己讀文章的“訣竅”,自己愛朗讀,“就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聲情之美麗”。自己怎么讀語文的就怎么教,教學效果之好出乎人們的意料。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边@些閱讀教學的理念昭示著閱讀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學會欣賞與評價。
由此可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學會用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文本,也就是還原到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明確他是怎么讀懂的,然后才確定怎么教。
關于還原學生視角解讀文本,明白怎么讀,才能確定怎么教。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
首先,必須立足學生的“潛在資源”。
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并非是白紙一張,他們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時刻都在影響著他們的閱讀行為以及閱讀狀態(tài)。在閱讀文本之前學生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哪些是學生已知的,哪些是學生未知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讀可以把握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讀仍然無法把握的?學生已經(jīng)把握了的東西究竟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諸如此類對學生原有的“生活積淀”的準確把握,是還原學生視角解讀文本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潛在資源”,才能知曉學生是怎么讀懂文本的,進而才能確定教什么的問題。
其次,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個體”。
學生作為閱讀文本的主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生命色彩的個體。在解讀文本之前,只有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的不同狀態(tài),充分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以生為本,站在他們的視角去揣摩閱讀文本,立足于“生命個體”自身的共性與個性特征,才能明晰他們解讀文本的特性特征,從而確定教什么。
最后,必須遵循學生的“思維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睂W生因年齡和閱歷的因素,他們在閱讀文本時更多的時候,感性化的成分占主導地位,對文本往往處于一種感性化的解讀階段,而成人則更注重理性分析。同樣的一篇課文,我們有我們的視角,學生有學生的視角。如果總是機械地按照成年人方式,以直接的功利性目的去解讀文本,學生的潛意識中就會有排拒的心理,更談不上樂于接受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思維習慣,感性的、非功利的去解讀文本。
為此,我們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思維習慣,將本屬于成人的閱讀和接受方式,生硬地塞給學生,這樣勢必會造成“教”與“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
(作者單位:福建福安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