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霞
摘 要: 我國的STS教育研究起步晚,影響小,而其在西方卻是普遍利用的教學理念。本文從其概念出發(fā),詳述了STS教育實施的意義和障礙,進而從如何把STS教育理念滲透到常規(guī)課和開發(fā)第二課堂兩大方面,概述了其實踐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化學 STS教育 常規(guī)課 第二課堂
STS教育的全稱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教育。二戰(zhàn)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群體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人們開始重新認識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由此產生了STS理念,而后由R.羅伊引進到了教育學領域。它是以科學、技術、社會關系為核心,并且應用于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高中化學教育對于STS理論的實踐極少。當然,也有地域差異,在一些大的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情況要相對好些。實施STS教育有怎樣的意義呢?存在何種障礙呢?
一、高中化學實施STS教育的意義和障礙
(一)實施STS教育的意義
按照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赫德的說法,“科學是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來說明世界,技術則改造世界以滿足人們的愿望。技術是科學和社會之間的橋梁”。細化到高中化學教育上,一方面,STS教育范式更能適應化學教育的內涵?;瘜W是一門從實踐中來的課程,西方的煉金術、中國的道教等都可以說是化學的起訖。它是在社會的需求之下,技術先行,而后上升為科學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的典范?;瘜W教育的深入,不僅要求我們了解前人已經總結出來載入教科書的那點內容,更需要我們學會化學的研究方法、思維模式,進而開拓新的領域。我們一直談創(chuàng)新,國家也一直提倡創(chuàng)新,但是,如果沒有從小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創(chuàng)新的土壤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STS教育使得化學教育更實用。化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是無法割裂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存在“化學反應”。傳統高中教學強調化學的應試功能,枯燥的化學公式、抽象的解題訓練,使得化學生活化的功能極度弱化。STS基于需要和實用出發(fā),把化學的使用價值和應試功能有效地統一起來。
(二)目前的障礙
理論變?yōu)閷嵺`,總有這樣那樣的困境和障礙,我們如果要在高中化學教育上實施STS教育,又有何困難呢?
一是高考的制約。高中化學要承擔高考的責任,是教師和學生必須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三年高中,終極目標就是高考。當然高考也一直在改革,但是應試對于絕大多數學校來說是最高任務。如果說高考不是擺在中學教育改革門前的一道最難逾越的檻的話,那絕對是自欺欺人。STS教育與其說是實踐上不符合高考應試的策略,不如說更多地其實是威懾教師和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理。
二是地域條件差異。STS教育要落實到高中化學中,當然需要增加實驗課的數量和內容,需要對教師教學進行大量培訓,需要建立一系列評估體系,這樣現實的問題就來了,這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很多不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地區(qū)是沒有足夠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的。即使是發(fā)達地區(qū),教育投入的比例也相當不足。套用一句話,現實是很骨感的。
三是沒有專門的教育研究指引。先不說STS,我們的課改為什么推進緩慢、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專門的教育研究指引?,F存體系下,各地教研室應當是教育理論和實踐指引的最佳機構。教育理論研究集中于高校學術研究,教研室本來應當承擔起理論對接、實踐探討和指導的橋梁。但就目前來說,教研室的工作浮于表面,低層級工作較多,組織教研和教師培訓理念陳舊,流于形式。沒有實際的指引,教師也只能各自憑借經驗去運作。
四是師資力量不夠。教學改革第一線的執(zhí)行者是教師,因此師資力量非常重要。高校師范專業(yè)對于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課程力度嚴重不足,更多設置的是學科專業(yè)知識。比如,本科類化學教育專業(yè),大一到大四的課程設置,大多高校只有教育學和心理學兩門教育類專業(yè)課,而基本的化學史、化學教育等課程則鮮有設置。
二、實踐的兩個大方向
對于高中化學STS教育的實施,筆者在這里討論兩個大的方向。
(一)在常規(guī)課上滲透STS教育
最多的課程還是常規(guī)課,課程內容必須完成,怎么把STS滲透進去?筆者曾做過很多教學試驗,可供借鑒的做法是,比如,講化學反應、介紹化學物質時,我們可以加入技術領域應用的內容,或者從現實生活,自然現象出發(fā)引述教學內容。比如,講銅和硝酸反應,可以從減少環(huán)境污染這個背景出發(fā)。介紹鹵素,可以氟、碘、氯等在現實中的作用和利用來闡釋。當然,適時地介紹化學史,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也是較好的辦法。
當然,最佳的結合點是實驗課的開發(fā)。化學離不開實驗,本身它就是實驗類課程,把社會、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依托于實驗課,可以說是高效課堂的一種范式。多做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設計、挖掘、分析實驗的實際用處,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做法。
(二)開發(fā)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包括科技講座,社會科學實踐活動,課外實驗小組,化學小論文撰寫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利用好學校資源,并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fā)第二課堂。比如,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帶領學生去一些化工企業(yè)、自來水廠參觀學習,都是可以利用的現成資源。
美國中學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把課外學習小組的成績表現納入SAT的綜合考核中。第二課堂的成績變成高考的成績之一,可以影響專業(yè)的錄取,這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方法。當然,這就不僅僅是教學上的努力了,更需要整個體制的改變和推進。
三、結語
教育的生命力關系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命力,不能與時俱進那就只能自然淘汰,誰也無法承擔這樣的后果。把教育上升到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是一種趨勢,也是符合當前科技革命的潮流的。所以,深入地研究STS教育,挖掘化學教學的活力可以說迫在眉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