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玲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語言精練、詞語整齊、節(jié)奏感強、音樂性強、感情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生動等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但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經(jīng)驗,很少有詩中的多種情緒和體驗,因此他們往往不能理解詩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學中如果教師忽略兒童直觀形象思維占據(jù)重要地位這一心理學規(guī)律,只把教學重點放在逐字逐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上,結(jié)果將事倍功半,不利于學生理解古詩的深刻內(nèi)涵。反之,如果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種形式,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把學生帶入思維想象的王國,讓他們進入古詩的意境,通過詩句感受祖國山川景色的美麗,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疾苦,理解詩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不但有利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而且會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我在教學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時首先讓大家閉目欣賞一段與詩意相配的音樂,然后問:“聽后有什么感覺?”大家一致認為有凄涼、孤獨之感,在學生初步進入情境的基礎上以低沉而充滿激情的語調(diào)導入課題:我國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由于正直無私、剛正不阿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寧愿飽嘗孤獨之苦也不愿與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他寫的《江雪》這首詩最能反映他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在音樂聲中,我讓大家一邊看圖,一邊聽老師范讀全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睂W生深受音樂的感染,看幻燈片、聽教師有聲有色地朗讀等,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想象詩人所處環(huán)境及在寒江獨釣的情景。這時我要求大家畫出最能突出周圍環(huán)境特點和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的詞。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概意思后,我緊扣“絕”、“滅”、“孤”、“獨”這四個關(guān)鍵詞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意境:①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蓑笠翁”指誰?②為什么所有山不見一只鳥?所有山間小路不見一個人?③這樣冷的雪天,詩人為什么離開熱鬧的城市、溫暖的家,要冒著風雪嚴寒來到這寒冷的地方,獨自在江邊垂釣呢?④詩人來這里的目的是不是釣魚?實際上他來這里想干什么?⑤詩人一邊釣魚,一邊會想些什么?這首詩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這些問題為線索,更深層次地進入詩的意境,展開合理想象,通過積極思維、熱烈討論,自然而然地理解詩人艱難的處境和孤獨無援的復雜心境,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在意境教學中一舉突破。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中,作者通過寥寥四句寫出了自己送別老朋友孟浩然的感人情景,表達了作者與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這首詩前兩句較易理解,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朋友所去之處。而全詩的重點和難點都包含在后兩句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币蚨诮虒W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①請想象作者與孟浩然在黃鶴樓上依依話別的情景,他們各自會想些什么?彼此會說些什么?想象時必須突出他們之間的情深義重。通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理解后兩句詩做了鋪墊。②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當孟浩然乘船離去時,詩人是怎樣做的?從哪里可看出他站在黃鶴樓目送朋友的時間很長?當孟浩然所乘之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時,詩人為什么還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久久不愿離去?③如果此時此刻站在黃鶴樓上的是你,你要送的也是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你會怎樣做?你的心里會想些什么?④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以上幾個問題的討論,便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意境,并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又如《蠶婦》這首詩,其內(nèi)容淺顯易懂,教學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抓住蠶婦哭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蠶婦之所以哭,其中有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原因在于她暗暗把自己與“遍身羅綺”的達官貴人進行比較,由達官貴人身上的綾羅綢緞想到自己身上的破衣爛裙,由達官貴人的不勞而獲,想到自己養(yǎng)蠶的艱辛,由此想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現(xiàn)象,繼而悲從心來、淚從眼出。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比較、分析,然后展開討論:①蠶婦進城干什么?她為什么不把自己辛辛苦苦養(yǎng)蠶織成的絹綢留下自己穿,卻要拿進城賣呢?②她在城里看見了什么?她想到什么哭了?③“遍身羅綺者”指的是哪些人?他們不勞動為什么滿身綾羅綢緞,想啥有啥?而養(yǎng)蠶人——真正的勞動者為什么不能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生活在貧困線上?④這種勞而無獲、不勞而獲的現(xiàn)象合理嗎?造成這種不合理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⑤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完后,我引導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展開合理想象,寫清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經(jīng)過、結(jié)果,寫清蠶婦復雜的心理活動,并通過蠶婦之口點明主題,突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及對封建社會剝削制度和黑暗統(tǒng)治的抨擊和鞭撻這一立場觀點,收到較好效果。
實踐證明,意境教學是教學古詩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無窮無盡的潛力,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