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摘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問題,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何學、如何講是困擾教師的最大難題。
關(guān)鍵詞: 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 學講計劃
自2005年起,高中語文教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不僅有必修還有選修,再加上配套的讀本,容量比以前大得多,但每周只有很少的幾節(jié)語文課,這就造成了容量與課程之間的矛盾;其次高考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關(guān)于2014年的高考,很多學生覺得除了作文外,前面的題型有很大的變革;最后是學生語文能力下降。
很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現(xiàn)在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許多高一學生不會語法,不懂邏輯,不會運用修辭,語文常識、語文能力更談不上,寫文章更是沒有構(gòu)思,語言干巴巴的。對于這樣的學生,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語法知識普及。另外,語文地位比較尷尬。語、數(shù)、外三科中,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往往把語文放在最后,這些原因都是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大忌。學生對語文不重視,但是高考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迫切需要一場教學變革,尤其是利用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語文現(xiàn)狀。
從2005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改革教學方式,如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學教結(jié)合”,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但是轟轟烈烈地鬧過一段時間后,卻又歸于沉寂,為什么?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生搬硬套別人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教育創(chuàng)新不要跟風,要立足實際,做自己的教育。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學”與“講”的問題。學生通過學達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我認為這就是“學講計劃”的核心。
那么“學講計劃”如何具體實施呢?學什么、怎樣學;講什么、怎樣講?
一、有目標地學
1.學習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文學習要小火慢燉,因為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定銜接的。常見的字音、字形、文學知識是基礎,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加固基礎。當然,面對一種知識,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解層面是不一樣的。高中生會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這對于他們來說,就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所以要夯實基礎。
2.學習文章中出現(xiàn)的新知識、不會的或讀不懂的內(nèi)容。在“學什么”這個問題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標地學。如果學生漫無目標,就是低效的,指導學生學習要有層次性。首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要有淺層次地閱讀,像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內(nèi)容,應由學生在自己小組內(nèi)解決;其次在學案“我的困惑”一欄中,寫下自己不理解的內(nèi)容,集中起來,解決有難度的問題。我們不妨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學生再讀課文,商量解決,讓每小組只提一個問題,看他們提什么問題,讓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重復的擦掉,剩下的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重點內(nèi)容。
3.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皩W講計劃”中的“學”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沒有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不可能完整地思考、表達。如我們規(guī)定學生在表達自己見解時,要態(tài)度鮮明地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怎么樣,“我覺得”或“這一點,我不同意”,要有理有據(jù),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不要限制他們。如我們班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時,有的學生唱詩歌,有的學生跳著表演,甚至有一個學生背誦《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是躺在地上的。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不要遏制他們的質(zhì)疑精神,引導他們向深層發(fā)展。
二、有層次地講
“學講計劃”中的“講”不是漫無目標地“講”,而是“有層次地講”,那么講什么、怎樣講呢?
1.細枝末節(jié)地講。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些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問題這個學生沒懂,另一個學生懂了就可以幫助他。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講自己讀懂的地方,特別是自我理解之處,明確自己會什么。如講《定風波》時,一個學生提出“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是否是自然界的風雨,理解能力好的學生馬上指出這是一語雙關(guān),既指自然煙雨,又指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xiàn)的是“一種不在乎風雨名利的灑脫的淡然心態(tài)”。
2.深入地講,講什么呢?講學生在小組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學案中“我的困惑”一欄中的問題,小組內(nèi)討論后仍然理解不了的,拿到班級共同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是有共性的,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擦掉重復的,剩下的就是這一節(jié)課要解決的內(nèi)容。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結(jié)合語境、背景再次討論,講自己思考后對問題的看法,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引導、總結(jié)。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一個學生注意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話中鄭伯的自稱有改變,不知道為什么。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拿到全班內(nèi)討論,幾個學生一點一點地弄清了“吾”是我,因為道歉所以姿態(tài)要放低,而“寡人”則表示自己的身份,表明鄭伯向燭之武提要求時含蓄地施加了一種壓力。這就體現(xiàn)了《左傳》“微言大義”的寫作特點。
3.更深層次地講,指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講有難度的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往往有很多亮點。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講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別人意見不同之處。如教授《浪淘沙》與《虞美人》,比較閱讀時問道“哪一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浪淘沙》是李煜的絕名詞,因為它的最后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表達的是一種絕望、想要歸去的思想,可見他此時萌生了死志;而《虞美人》最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作者的憂愁之重,但是還不能說明他已經(jīng)絕望。有的學生則認為《虞美人》因表現(xiàn)對故國的思念,令趙匡胤起殺心,賜毒酒把他毒死,所以《虞美人》才是李煜的絕名詞。兩個學生一個從文本角度、從李煜情感角度看問題;一個從趙匡胤角度知人論世、從歷史角度分析,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個性化解讀。如果不是先學,沒有充分預習,學生怎么會有這樣深刻的見解呢?
“學講計劃”構(gòu)建了一個能體現(xiàn)學生思考、活動的模式,通過充分地“學”,讓學生充分地、有目標地預習,再通過學生講、老師講,深層次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幫助。當然,“學講計劃”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要廣泛閱讀,這樣,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才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老師就像一個大超市,學生想買什么就有什么。教師還要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他們眼神的含義。在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下,教師不是站在跑道邊上的看客,而要和學生一起奔跑在跑道上,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