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摘要:功,在普通物理的力學體系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知識點,就其本身而言理論性很強,說實話,就算讀完高中,學生對于功的理解也不會有多深刻,頂多會做一些相關(guān)的習題。那么對于初中的基礎(chǔ)教學,這一知識的講解豈是一兩句話便能夠概括的。那么如何設(shè)計好這節(jié)課,并且在初中生的認知范圍內(nèi)接受功的物理知識,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引入到重難點的設(shè)置都力求更加“接地氣”地讓學生掌握,避免將物理知識架得太高。
關(guān)鍵詞:功;教學引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8-060-1一、教學設(shè)計及授課過程
1.學生認知分析:我認為功的教學最困難的便是怎樣引入,而蘇科版(2013年新修版)課本功這一節(jié)的開頭是如此設(shè)計的:當你舉高物體時,你就運用了儲存在體內(nèi)的化學能,使得物體的位置升高了,這是生活經(jīng)驗,學生能夠接受,但是很快就切入主題說舉起高度相同時,物體的重力越大,則力越大,力做的功就越多。對于同樣重的物體,舉起高度越大,力做功也越多,然后直接擺出了功的定義: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這里就存在一個學生認知的困難,力舉起物體為什么就是做功呢,而且為什么用力越大,做功就越多呢,簡而言之,就是為什么要學習功。因為學生不清楚功到底有什么通俗的定義,乘積算個啥,這些如果都不知道于教師教學和學生的理解都是件很困難的事情。面對著這些困難,思來想去,如果就著功的書本內(nèi)容教學,學生的理解程度遠遠達不到知識本身的水平,那么就要以學生的學情為主要矛盾,弱化功的科學性術(shù)語。
2.新課引入:老師設(shè)定情境: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大家面前有兩個大箱子,你現(xiàn)在要將它們推走,如果分三種情況來推,你能夠很準確地感覺出哪種情況會比較累嗎?
實驗探究:推箱子實驗
(1)目的:通過不同的情況推箱子來對比哪次更加累
(2)器材:兩個箱子(質(zhì)量不同,學生可以推動)
(3)步驟:同一個人,在水平面推箱子,盡量緩慢推動,分三種情況推……
三次實驗的總結(jié)論:看來我們推箱子使得它往前運動一段距離,這個累的程度不僅僅和力的大小和物體被推動的距離長短有關(guān),如果這兩者不一樣時,似乎到底有多累很難準確感知出來。
繼續(xù)引入:那么如何準確地反映第三種情況下到底哪次推得比較累呢?(板書)如果第一次的推力F1=20N,箱子移動的距離S1=3m,第二次的推力F2=10N,箱子移動的距離=6m。那么我們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看看,箱子每次都是因為受到推力才往前運動的(力的方向向前,箱子的距離也向前增大)這個距離是在力的方向上累加起來的。如果我們將箱子受到的力F和運動的距離S相乘,現(xiàn)在請大家再看看哪個乘積大些。很顯然,兩次一樣(數(shù)值為60)。
下定義:好!看來似乎找到了比較的方法,只不過這個乘積大家都很陌生,我們現(xiàn)在來給它定義一個物理量,在物理學中,我們用功來表示這個乘積,大家都清楚,箱子因為受到推力才有運動距離,那么功的定義便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運動距離的乘積,如果該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運動了距離,那么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初中不去講功是誰在做,那么以后講能量根本就無從講起)。
教師提問:剛剛我們推動箱子時是哪種力在阻礙箱子運動?
學生回答:是箱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教師提問:剛剛你們是來回推動箱子的,那么當箱子改變運動方向時,摩擦力的方向是否不變?
學生回答:不是,摩擦力是阻礙箱子運動的,所以和箱子運動方向相反。
教師啟發(fā):那么箱子在運動的時候要克服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也與運動方向相反,但是也可以認為箱子在摩擦力的方向上運動了一段距離,只不過是反方向運動。那么這時摩擦力也做了功,初中階段稱為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
定義完畢(此處既從初中學習功的目的來講解又讓學生明白了物體克服阻力做功的實質(zhì),為以后高中對于正負功的學習有了鋪墊)
二、課后反思
引入結(jié)束,課程展開,以下的部分和教材吻合,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流程將功的符號,單位,做功條件和公式應(yīng)用一一講解,不同的教師各有側(cè)重。
筆者就著這樣的設(shè)計給所教的初三三個班級講功(班級層次不同),課后再去詢問學生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至少他們認為這是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因為什么要去學習功這個概念有了最為直接的認識,那就是說看你用力后倒底有多累,或者有沒有白去力氣。
教無定法,不拘泥于教材的行云流水才可以達到教學相長,以學定教的境界,學生的層次和領(lǐng)悟能力都是教學的阻礙,而物理的知識性課程本身就要求學生在認知水平上有一定的高度,如果一味避重就輕或者搞空中樓閣都會造成學生的知識斷層,甚至會影響他們今后的深入學習。初中物理的最尷尬之處便是無法講透,很難講全,但是學生總會接觸到系統(tǒng)的高中物理,往往造成銜接不當而斷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