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安龍
〔關鍵詞〕 音樂教學;多媒體;運用;音樂欣賞;歌唱;
律動;表演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8—0119—01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課堂,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生動,有力地解決了教師無法講清的課本中的某些重點、難點問題。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高效運用多媒體。
一、將多媒體運用于音樂欣賞教學課中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有重要的作用。在常規(guī)教學中,每節(jié)都有音樂欣賞課。以往的傳統(tǒng)式音樂教學只是教師播放樂曲,簡單講解,學生對其也就是聽聽而已,過后再問樂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種樂器之間是怎樣相互配合的,他們一概不知。但是,通過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這種狀況。例如,三年級人教版下冊中,《春天的歌》是四三拍子,如果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將聽覺與視覺以及模仿學唱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習這首歌曲,他們將會對所學的內(nèi)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樂曲欣賞中將會涉及到民族管弦樂與西洋交響樂,在民族樂器合奏中又會涉及到絲竹樂和打擊樂等五個主要樂種。如果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能很清楚地觀看到這些樂隊演奏時的規(guī)模陣容,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等,為學生導演一部“看了”重感受,“聽了”重啟發(fā),“練了”重時效,“評了”重反饋,“收了”助成長的音樂劇,我相信學生對這節(jié)音樂欣賞課將會有極其深刻的印象。
二、將多媒體運用于歌唱教學中
小學生擅長具體形象記憶,在高年級時轉變成抽象記憶,其想象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漸豐富。那么,在音樂歌唱教學中怎樣教會學生有感情地唱歌呢?這就需要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而多媒體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后,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歌曲情感。當然,如果單靠教師教會學生怎么唱歌是非常抽象且枯燥無味的,學生也不易感受得到,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音樂表現(xiàn)上,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模仿,將視、聽、唱集于一體,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這樣,就能促使學生從簡單的練習起步,初步學會處理歌曲情感。例如,在教唱《春天來了》這首歌曲時,我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的音畫同步優(yōu)勢:先播放了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片尋找春天,聽聲音感受春天的鳥聲,然后再讓學生跟隨音樂跳一跳春天的芭蕾,練就學生的模仿能力與創(chuàng)作欲望,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一節(jié)成功的歌唱課,應該是學生在多媒體的伴隨下真實情感的流露。
三、將多媒體運用于音樂游戲、律動、表演教學中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并感受音樂藝術的主要陣地。小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覺等方面的音樂能力在隨年齡逐年增強。在音樂課堂中讓學生做游戲、進行律動、進行表演等,目的是讓他們通過看多媒體的音樂畫面學會模仿以及音樂表演,可以有以下幾種練習方法:一種是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動作,如“小鳥飛”、“小魚游”等表現(xiàn)抒情的三拍子音樂,“大象走”、“獅子走”等表現(xiàn)四拍子低沉緩慢的音樂,“小兔跳”、“青蛙跳”等二拍子活潑歡快的音樂。另一種是讓學生有節(jié)奏地表演自己的生活、學習和行為,如“疊被”、“洗手絹”、“擦玻璃”、“掃地”、“拍球”等動作。還有一種是讓學生模仿生活中的音響節(jié)奏動作,如,鼓聲——咚咚,咚咚咚;馬蹄聲——噠,噠噠;汽車喇叭聲——嘟嘟,嘟嘟,等等一些生活情景節(jié)奏。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親自參與實踐,可以提高他們的聽覺能力,讓他們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情感,可為他們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nèi)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作為授業(yè)解惑的先行者,應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要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能訓練學生實際的應用能力。通多媒體課堂“看了、聽了、練了、評了、收了”五個要領,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的學習實踐機會,讓學生掌握學習上的主動權。這樣一來,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滿意。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