黒曉琴
語文是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氛圍,讓學生生動、和諧地發(fā)展。人文環(huán)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方面強化體驗學習、重視以情施教、打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fā)出來,使他們的語言豐富起來,讓課堂韻味十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弘揚人文精神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結合體,前者注重的是語言與技能,而后者所體現的是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由此反思傳統語文教學,它是以傳承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關注的是學生對語言知識或表達技能的掌握,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確切地說,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理念還停留在工具性層面,過少地考慮或研究其“人文意義”的一面。語文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課程,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包括陶冶情操和發(fā)展個性兩方面。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包含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它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語文作為一門人文色彩濃厚的學科,在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弘揚人文精神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將研究的視野由“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變?yōu)椤皩W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以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寬廣視野探索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與落實,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
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語感銳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義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感。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倍嗝淳俚恼撌觯徽Z道破“語文”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佳辦法莫過于一個字——“讀”,“故書不厭百回讀,書讀深思子自知”,多讀是我國學習語文的傳統經驗,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有多讀,才能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
1.在讀中品詞學句?!白帧ぴ~·句”是文章的細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詞好句,我注重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句,邊讀邊品味好在哪里,體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讀好等。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習慣,在讀《日出》時,注意了大量擬人句、比喻句的閱讀與學習,將日出的美景表達得淋漓盡致?!缎∮⑿塾陙怼芬徽n,在讀到“千鈞一發(fā)”這個詞時,多數學生停下來想想,甚至還在這個詞的旁邊寫上“十萬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況緊急的詞語。這樣學生邊讀邊品,由點到面,使語文教學扎實有序。
2.在讀中感悟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洞壕啤芬徽n側重表現琦君濃濃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利用多種形式地讀,以讀促講。并在學生讀熟以后,組織討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
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其樂融融的心理環(huán)境。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外部環(huán)境與認知主體內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教師要牢記學生也是一個“人”,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生動、和諧的發(fā)展。人文環(huán)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上強化體驗學習、重視以情施教、打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fā)出來,使他們的語言豐富起來,讓課堂韻味十足。
1.教師走下來。教師從神圣的三尺講臺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挖掘創(chuàng)新潛能。
2.教師退下來。教師從學生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改變自己無視學生人格,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做法,容許學生自由活動,容許學生提問質疑,容許學生指出老師的錯誤,打破教師的“權威”,把學生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從知識灌輸者到學習引導者,從課堂主導者到平等交流者,從單向傳播者到互動合作者等角色的轉換,這就意味著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必然趨勢。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傾聽學生的心聲。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注重學生真情實感的體驗。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一種互動的對話,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有利于創(chuàng)造融合的人文環(huán)境。
總之,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弘揚人文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