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宇 董連祥
摘 要:范曄《后漢書》的兩篇傳記《循吏列傳》與《獨行列傳》,記載著仇覽以德化人、衛(wèi)颯等在社會各個領(lǐng)域推行教化、王烈以德感人的事跡,集中宣揚了儒家推崇備至的教化思想。這對于我們目前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移風(fēng)易俗,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教化;思想教育;移風(fēng)易俗;啟迪;現(xiàn)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7-0232-03
普及教化工作,是儒家的重要教育主張??鬃油春蕖安唤潭D”的暴行;孟子向往“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的憧憬。依據(jù)儒家的教育主張,范曄《后漢書》的一些傳記,集中宣揚教化思想,要求各級官吏,社會成員包括知名人士、教師、家長等,都要以貫徹教化思想為己任。這對于我們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移風(fēng)易俗,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后漢書·循吏列傳》主要為十二位東漢的奉法循理官員立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仇覽傳》:
仇覽,陳留考城(今河南開封東南)人。少年為書生,淳厚寡言,鄉(xiāng)里不知其名。年四十,考城縣補授官職,被選為蒲亭長。勸人耕桑,制訂法令。農(nóng)事完畢,督責(zé)子弟入學(xué),嚴令游手好閑之徒、打架斗毆之輩務(wù)農(nóng)。躬助喪事,賑恤窮寡。上任一年,人稱教化深入廣遠。
其“以德化人”的典型事例是:
覽初到亭,人有阮元者,獨與母居,而母詣覽告元不孝。覽驚曰:“吾近日過舍,廬落整頓,耕耘以時。此非惡人,當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養(yǎng)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義乎?”母聞感悔,涕泣而去。覽乃親到元家,與其母子飲,因為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之言。元卒成孝子。鄉(xiāng)邑為之諺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鳲梟哺所生?!?/p>
還在仇覽初來蒲亭的時候,有個叫陳元的青年,跟老母生活在一起,老母找到仇覽,控告陳元是不孝之子。仇覽吃驚地說:“我最近路過你家,發(fā)現(xiàn)廬舍田園布置整潔,耕耘及時。據(jù)此判斷,你的兒子并非惡人,主要原因是未對他做好教化工作。作為母親,守寡多年,撫養(yǎng)孤兒,煎熬身骨,已垂老年。為何發(fā)泄一時激憤,將兒子置于不仁不義的境地?”老母聽后,頓時感悟悔恨,流著淚水離去。仇覽便親自來到陳家,與母子一同飲酒談天。他向陳元講述人倫孝行之道,列舉行善得福、作惡得禍的事例。最終,陳元變成孝子。鄉(xiāng)邑之間,為此傳誦兩句諺語:“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鳲梟哺所生?!?/p>
仇覽是里之上、鄉(xiāng)之下的行政單位長官,在農(nóng)村基層開展教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為基層官員、普通教育工作者做好教化工作,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陳家母子組成了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家庭。陳元從小失去父愛,當母親的難免對他不采取慣縱態(tài)度。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子拉扯大,當然希望兒子能夠養(yǎng)老送終??墒?,與母親的意愿相反,兒子積習(xí)相沿,慢慢形成唯我獨尊的意識。隨著母親年齡越來越大,厭惡母親之情與日俱增,應(yīng)驗了“慣子如殺子”這句老話,母子之間的矛盾越鬧越大。母親被迫無奈,只好把兒子訴訟于新到任之官,她的做法實屬情有可原。
是加速母子關(guān)系的破裂,還是化解他們的矛盾,成為擺在仇覽面前的新課題。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不是動用法律條文嚴懲不孝之子,而是發(fā)揮教化的功能,盡量找出使母子關(guān)系能夠緩和的因素。毫無疑問,找出并利用這種因素,光靠長官意志,關(guān)起門來想象,是無濟于世的。仇覽更勝人一籌的地方是:未雨綢繆,事先留心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大興調(diào)查研究之風(fēng),為解決將發(fā)生的事件,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就是說,遠在陳元被母親訴訟之前,他已經(jīng)掌握了這一家人的一些基本情況。
正是在占有相關(guān)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chǔ)上,當新課題擺在面前時,仇覽已經(jīng)成竹在胸,緊鑼密鼓地實施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一步,做好陳母的說服工作。這一步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仇覽根據(jù)第一手材料做出準確判斷:陳元雖有惡習(xí),但不是惡人,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青年,教化工作完全可以在他身上發(fā)揮威力或作用。他僅陳述了自己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jù),陳母便被說服了。
第二步,做好陳元的思想轉(zhuǎn)化工作。這一步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母愛是博大的,陳母是極容易被說服的。陳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他能做一個孝子,問題才迎刃而解。
顯然,對陳元做出準確判斷,僅僅等于一名醫(yī)生對病人做出診斷。解決他的思想問題,才算是對癥下藥。在做他的思想轉(zhuǎn)變工作上對癥下藥,需要的是什么?需要腿勤嘴勤,懶漢思想是絕對要不得的。仇覽登門拜訪,拉近與陳氏母子的距離。他向陳元做耐心細致的思想轉(zhuǎn)變工作,向他灌輸人倫之理、孝行之道。結(jié)果,陳元的思想轉(zhuǎn)變了,他拋棄惡習(xí),重新做人,贍養(yǎng)老母,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子。
仇覽開展教化活動獲得成功的事例,給人們以多方面的思想啟迪。
第一,每個家庭都需要霑濡教化的陽光雨露。有關(guān)方面開展家庭教化活動,既要采取和風(fēng)細雨的方式,又不得奢望一朝一夕獲得成功,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wù)。
第二,整個社會都需要霑濡教化的陽光雨露。聯(lián)系當今的現(xiàn)實,我們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要建設(sh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shè)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要地建設(shè)文明、和睦、自由、平等的家庭,因為家庭是國家或社會的細胞,是鞏固國家或社會秩序的基礎(chǔ)。整個國家或社會,一方面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辦事;一方面需要經(jīng)常開展教化工作。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有時靠法律解決不好的問題,靠教化能解決好。任何時代,任何國家,觸犯刑律、以身試法的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法律只是用來對付極少數(shù)犯罪分子的。絕大多數(shù)人違背的僅僅是道德規(guī)范。無論是誰,只要稍微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就會背離道德準則,就會犯過失。在這個世界上,一生不背離一定的道德準則,未犯有過失的人,是沒有的。為了讓所有人不脫離道德軌道,盡量少犯或不犯過失,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教化活動。
第四,每位大、中、小學(xué)校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有惡習(xí)的學(xué)生,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判斷?是認為其不可救藥還是可以改掉全部惡習(xí)?是否也大興調(diào)查之風(fēng),占有了第一手材料?對其全部情況了如指掌?是否發(fā)現(xiàn)其惡習(xí)的背后掩蓋著某些做人的積極因素?又該如何對癥下藥,使這些做人的積極因素變成其改掉惡習(xí)的動力?所有這一切,仇覽都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當然,每個人還可以從不同領(lǐng)域、不同角度,去體會感悟仇覽開展教化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
此外,該列傳介紹,桂陽太守衛(wèi)颯“修庠序之教,設(shè)婚姻之禮”。九真太守任延“令(百姓)鑄作田器,教之墾辟”。廬江太守王景“訓(xùn)令蠶織,為作法制”。山陽太守秦彭“有尊奉教化者,擢為鄉(xiāng)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勸勉之”。洛陽令王渙“政化懷物”。蔣均兄弟爭財訴訟,桂陽太守許荊竟然認為“教化不行,咎在太守”。合浦太守孟嘗“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毙露剂畹谖逶L“開倉賑給,樂以一身救百姓”。雍丘令劉矩“以禮讓化之,其無孝義者,皆感悟自革”。會稽太守劉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樞肮譃檎耙痪城屐o,牢獄連年無囚”。這些先賢在社會各個領(lǐng)域推行教化,其事跡可歌可泣。從中我們感悟到:教化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有敢于擔當?shù)娜耍艜プ?。各級政府官員面對身邊的百姓,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對身邊的教育對象,如何像先賢那樣開展教化活動?前者必須為后者起到表率作用;不只是動動嘴和他們交流思想,還要動動手解決他們的各種困難。說到底,教化工作,就是要破解各種各樣的難題,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前者必須自覺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移風(fēng)易俗的開路先鋒,做興利除弊的帶頭人。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將先賢開展的教化活動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容。
《后漢書·獨行列傳》共為東漢二十四位“操行俱絕”的人物立傳。其中,《王烈傳》突出了宣揚教化思想的主題: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鄉(xiāng)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绷衣劧谷酥x之,遺布一端?;騿柶涔剩以唬骸氨I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焙笥欣细高z劍于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zhì)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少年時期曾拜陳實為師,以義行著稱于世。鄉(xiāng)里有盜牛者,被主人抓獲。盜牛人請罪說:“受刑也好,殺戮也好,都心甘情愿,我只是乞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蓖趿衣勚?,就派人向盜牛人表示感謝,并且贈給他一端(二丈)布。有人詢問其中的緣故,王烈回答:“盜牛人懼怕我聽到他的過失,這是有羞惡之心的表現(xiàn)。他既然有羞惡之心,必定能棄惡從善。因此,用這種辦法激勵他?!焙髞?,有老父遺落寶劍于路上,有一行人見到寶劍,便守候在旁。到了傍晚,老父歸來,尋找到寶劍。老父感到奇怪,就尋問歸還寶劍的人的姓名,并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派人四處打聽,才知道這個人就是先前的盜牛者。有諸多爭論是非曲直的人,將要到王烈面前對質(zhì),有的半途而返,有的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仇覽以德化人,王烈以德感人,兩者有珠聯(lián)璧合之妙,顯示著教化工作的重大意義。
這則故事的兩個主要人物,各有各的反常舉動。
一是盜牛者的舉動反常。他被捉后,不但認罪態(tài)度特好,而且提出最低要求:不讓王烈知道自己的丑聞。這既反映出他后悔莫及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痛改前非的決心,也一如王烈后來所說,他有羞惡之心,又側(cè)面說明王烈在民眾中的聲望是非常崇高的,他已經(jīng)成為修身進德的一面旗幟,對人們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一是王烈的舉動更加反常。他依據(jù)盜牛人當時的心理,不但派人感謝他,還贈給他布匹。這將給盜牛人以怎樣的感覺?怎樣的鼓舞力量?這不能不讓我們聯(lián)想到《左傳·宣公十二年》的記載:“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边@話是說,在士兵們感到寒冷的時候,楚莊王來到他們中間,一邊親切地撫摸他們,一邊熱情地鼓勵他們。頓時,群情振奮,人人身上就像披上了絲棉一般,一股暖流涌上心間。顯然,王烈贈布的舉動,和莊王巡視慰問三軍的舉動,其性質(zhì)、作用一模一樣。后來,盜牛人由盜竊犯一變而為拾金不昧者,歸還老父的寶劍,無不證實著王烈反常舉動的重大作用,證實著他的教化工作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王烈的事跡同樣是發(fā)人深省的。
首先,它啟示我們必須注重區(qū)分各種偷盜者的類型。隨便說來,同是盜竊者,有屢教不改者,有一教而改者;有只顧“利己”而不顧“損人”者,有一時糊涂而順手牽羊者;有因好吃懶做而形成盜竊惡習(xí)者,有為生活所迫而無奈進行偷盜者。晁錯《論貴粟疏》就概括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币簿褪钦f,到了饑寒交迫的地步,慈母也難保兒子不干偷盜、搶掠等壞事。有鑒于此,有關(guān)方面正確區(qū)分偷盜者的類型,對他們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恰到好處地審查各類盜竊案件,有助于偷盜事件的減少,有助于社會治安情況的好轉(zhuǎn)。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認真地分辨盜竊者的類型呢?有多少人能夠正確對待各類盜竊案件呢?有人聽說是盜竊者,便不問青紅皂白,必欲罵之、打之、罰之甚至殺之。更有甚者,自己本來就是盜賊,為了掩蓋真相,其偷盜案件發(fā)作之前,也裝出義憤填膺的態(tài)勢,扮演賊喊捉賊的角色。這些人跟王烈相比,就顯得十分渺小。
其次,面對犯有過失的人,不是一棍子打死,不是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厭惡他們,而是團結(jié)他們,教育他們,鼓勵他們改正錯誤。除了罪大惡極、屢教不改者之外,對其他犯有過失的人,則一律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博愛。應(yīng)該像王烈那樣,以德感人。
再次,對于犯有過失的人們,不但不是一棍子打死,把他們說得一團漆黑或一無是處,而且盡量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挖掘、體貼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運用王烈“贈布”等特殊方式,調(diào)動他們悔過自新的積極性,減輕他們的精神壓力或思想負擔。就是說,允許他們犯錯誤,更要允許他們改正錯誤。在我們寬容的態(tài)度、博愛的精神、特殊的方式等感召下,他們改正過失的速度就越快,程度就越徹底,必然應(yīng)驗“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俗語。
最后,我們強調(diào)指出,大、中、小學(xué)校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也常常會遇到犯有嚴重過失的青少年學(xué)生。面對他們,同樣需要注重區(qū)分其類型,以便對癥下藥。尤其對于那些認錯態(tài)度極為誠懇的學(xué)生,更應(yīng)該效法王烈,將其視為未經(jīng)雕琢的璞玉,盡量運用最有效的“雕琢”方法,為其打通改過的路徑,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其正能量,使其一改前非,沿著人生的正確軌道大踏步地前進。
《后漢書》其他傳記貫穿的儒家推崇備至的教化思想,我們不再舉例。
——————————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中華書局,1962.
〔2〕王曉華,等.中外教育史[M].首都師大出版社,2011.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xué)[M].教育科學(xué)出版社,2012.
(責(zé)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