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鑫
摘 要:模糊修辭學是模糊理論引入中國以后與修辭學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如何運用模糊理論更好地表達文意。本文解釋了研究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意義,并對文學語言與模糊修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心理機制、言語策略、語用功能和美學效應,對模糊修辭的發(fā)展做出了深入探索。
關鍵詞:文學語言;模糊修辭;心理機制;言語策略;語用功能;美學效應
中圖分類號:H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7-0194-02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我們都對模糊的概念有過了解和認識。但是模糊作為一種理論被提出則是在1965年美國學者扎德提出的。客觀世界是復雜多樣的,甚至連我們日常生活所認為的已經(jīng)很清楚明了的事情都存在模糊之處,歸根結底則是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和人類思維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造成的。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和思想表達的一項載體,不可避免地也會存在模糊的地方。1976年,我國學者將“模糊理論”引入中國,標志著模糊理論和語言文學的相結合,并且,文學語言模糊理論的出現(xiàn)引起了一些新興學科的產(chǎn)生,這標志著科學思想方法的跨時代進步。模糊理論對于文學語言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模糊理論與修辭學的結合,這對于傳統(tǒng)修辭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是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解釋修辭表達修辭,增強了修辭的表達能力。這對于模糊語言學和修辭學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修辭的角度研究模糊語言和修辭,將會成為修辭學研究的一項新的方向——模糊修辭學。
一、研究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意義
本文研究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意義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模糊修辭學是一門正在形成和興起的學科,目前我們對于模糊修辭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探討,對于模糊修辭學我們可以利用已經(jīng)比較成熟的模糊理論進行解釋,對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現(xiàn)象可以利用模糊修辭學理論進行特殊角度的闡述,有助于模糊修辭的逐步形成,拓寬模糊修辭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同時對于語言文學上面模糊修辭的更好應用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二是文學語言具有特殊的美學特征,有的時候模糊修辭的使用可以營造更多的意境和情景,創(chuàng)造出更多未知空間和空白,讓每一位讀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令讀者感受到自身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的快樂,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使讀者成為作品的真正的結束者。對文學語言模糊修辭心理機制的研究,是希望在今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提供可行的理論和依據(jù);言語策略和語用功能的分析研究,則是為了模糊理論可以在修辭學中更成熟地表達感情,產(chǎn)生更多的美學效應。
二、文學語言與模糊修辭的關系
要想弄清楚文學語言和模糊修辭的關系,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學語言。關于文學語言,當前的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文學語言分為廣義文學語言和狹義文學語言
在《文學理論詞典》和《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辭典》中,都存在將文學語言分為廣義和狹義的說法。廣義的文學語言指的是在民族共同語言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深加工和提煉,形成在全民范文內可以自由使用的語言,包括文學作品和名著、報刊雜志和電視廣播等規(guī)范化語言。廣義的文學語言要求準確、形象和生動,包括的類別較廣。而狹義的文學語言是專指書面語言形成的小說、散文、戲劇等成型的文學作品,除此之外,人們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口頭創(chuàng)作出的相聲、說書等也是狹義的文學語言。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辭典》中,文學語言的廣義和狹義之分就顯得十分明確,廣義的文學語言指的就是報刊雜志、科學著作等專業(yè)化的用語,而狹義的文學語言則是指文人創(chuàng)作的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和形式。
(二)文學語言即為規(guī)范化的書面文字語言
文學語言是包括一切的語言形式,是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慢慢提煉和規(guī)范的通用語言,可以作為一種標準語言來使用。既包括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語,也包括文學作品形式的散文、小說和詩歌,還包括藝術形式的戲劇和話劇等,更包括一些經(jīng)過加工的科學類的著作。
(三)文學語言就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
《文藝美學辭典》中這樣說:文學語言專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包括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是文學作品形成的三要素之一。文學是藝術,是人類思想和生活的結晶,而文學語言則是將這些經(jīng)驗傳承下去,獲得更多人共鳴和認可的途徑。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機來看,作者創(chuàng)造作品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和感受,并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簡單的描述,而是經(jīng)過個人的思想和看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一方面具有生活的自然和真實,另一方面也包括作者主觀上面的加工,滲透著作者對于時間的認識和評價,具有很深的感染能力。為了使文學語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審美性,創(chuàng)作過程需要文學語言表達出不同的語言功能,沖破墨守成規(guī)的語法和敘事規(guī)律,達到對生活的新定義,所以,文學語言必須有模糊性,模糊修辭學的應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構思上來看,文學構思創(chuàng)作的模糊性主要體現(xiàn)在描寫對象上面。文學作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實物經(jīng)過藝術家和文學家的思想加工產(chǎn)生出的新事物和新角色。當然,表現(xiàn)的主體是人類,因為人類無論是在外觀還是內心上,都具有很大的不同和差異性,反映了不同的內心和思想。這些思想的不同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質,復雜并且聯(lián)系緊密,這些描寫對象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并且,不同的人感官和思維方式也不一樣,對待同一個事物和描寫對象,作者自身的形象思維也造成了不同的描寫結果,即作家自身形象思維的感覺和知覺具有模糊性,并不能將事物的本質全部看出。例如我們看到的顏色,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有七種,但是在我們肉眼分辨不出的波段內,還存在其他的顏色,只是人類無法識別罷了。這樣,客觀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加之人類的感官和認知能力有限,再加上人類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這樣人類認知的客觀世界和世界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憑感官反映的客觀世界本身具有模糊性。
以上的文學作品的動機和構思就決定了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的模糊性。當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修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就決定了修辭學的模糊性。文學語言和模糊修辭本身就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的。
三、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心理機制、言語策略和語用功能
(一)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心理機制
語言表達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形成的主觀看法,人的思維能力是相當發(fā)達的,但是描述的語言則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所以,語言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模糊性。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指的就是語義的不確定性和不固定性。所以,對文學語言的心理機制的研究也是從語義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的。文學語言的心理機制是想象,是由一種概念和物質聯(lián)想到另一種概念和物質,甚至聯(lián)想到不存在的物質。文學語言的心理機制即是聯(lián)想,那么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解釋:(1)語義聯(lián)想和聯(lián)想義。詞義是由理性義和色彩義兩方面構成的,理性義是詞義的基本特征,是人類對于事物本身進行總結和概括而形成的意義,是詞義的關鍵和核心。模糊語義則是對于描寫對象不是簡單的外觀描寫,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看法和聯(lián)想,模糊語言的使用是不好掌握的,所以,借助于聯(lián)想的方式運用模糊語言進行描寫就成為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此外,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會需要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來解決,作者和讀者雙方對于要表達和描寫的事物和思想要經(jīng)過編制——傳遞——接受——解碼的過程,從表層到深層,再從深層到表層,則是這個過程的核心。(2)聯(lián)想的方式。人們在對文學語言進行模糊修辭的使用時,是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進行深層意義的發(fā)掘和解釋的。從模糊思維的角度來解釋聯(lián)想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由視覺現(xiàn)象、聽覺現(xiàn)象或者嗅覺現(xiàn)象進行語義聯(lián)想,或者由客觀事物的自身屬性進行語義聯(lián)想,以簡單的語言表達無限的語義。(3)聯(lián)想的特征。通過不同的角度對客觀對象進行多方面的聯(lián)想和解釋,則這些聯(lián)想自身具備模糊性。我們對于一個詞匯可以聯(lián)想到很多不同的詞匯和事物,當然也可以使用同一個模糊詞語的不同語義聯(lián)想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一個客觀對象,也可以使用同一個模糊詞語的不同語義聯(lián)想分別描寫同一個客觀對象,還可以使用同一個模糊詞語的不同語義聯(lián)想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同一個客觀對象。
(二)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言語策略
如何具體地運用模糊語言是言語策略所要表達的。(1)由詞語語言的理性偏離形成模糊審美。可以由事物發(fā)生的地點代替事物本身,也可以由事物的材料和裝飾等代替事物本身,通過聯(lián)想形成模糊的審美效應;還可以運用于事物本身相關聯(lián)的事件和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由相近詞或者音近詞來代替事物本身。(2)運用模糊限制語使語言表達模糊化。在添加模糊限制語后,明了的語言轉變?yōu)槟:吔绲哪:Z言,也可能會轉化為雙向模糊的邊界模糊語言,在添加模糊限制語后,明晰命題還有可能轉化成為模糊命題。(3)模糊辭格產(chǎn)生模糊審美。可以通過比喻營造模糊審美,也可以通過比擬營造模糊審美,還可以利用通造感來營造模糊審美,還有移動營造模糊審美等等。(4)缺省營造模糊審美。話盡則無趣,有的時候,文學語言需要欲言又止,這就是給人創(chuàng)造意猶未盡的感覺,這種缺省造成的模糊就是缺省模糊造成的模糊審美。
(三)文學語言模糊修辭的語用功能
(1)語言表達的含蓄功能。指的是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含義,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將它蘊含在話里,讓對方體會感受。(2)語言表達的委婉功能。指的是人說話不說出本意,用曲折婉轉的話暗示話中的真正含義。(3)語言表達適應性功能。指的是運用模糊語言使得表達出的話語更加簡潔,使語言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適應性。(4)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功能。指的是說話人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說出的話留有余地,恰當?shù)厥褂媚:Z言就應該達到這樣的效果。
——————————
參考文獻:
〔1〕申芳.從英漢對比看模糊修辭[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9(1).
〔2〕朱金華.模糊修辭及其語用功能[J].池州師專學報,2006(4).
〔3〕殷俊.淺談模糊修辭的語用功能[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5).
〔4〕許莉.模糊修辭及其語用功能小議[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