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紀燕
2013年的秋學期初始,筆者報名參加了“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的網(wǎng)絡培訓課程。隨著課程從線上走到線下,筆者有幸參與了教學實踐的展示,以八年級《地球和地球儀》的復習作為開課內容,整個過程收獲頗豐。
● 促進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1.保證學習的專注度,提高學習效率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根據(jù)心理學的調查統(tǒng)計,學生的注意力能保持10分鐘左右的高度集中,這是學習力、創(chuàng)造力最大的時間段,能夠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若不斷地延長時間,反而會抑制腦潛能的開發(fā)。筆者一直有這樣的困惑,一節(jié)課40分鐘,使盡渾身解數(shù)也很難保證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跟著教師走,特別是下課前的幾分鐘幾乎是無效的。雖然可以提醒學生,但往往顧此失彼,還會影響課堂進度。初中學生活潑好動,不超過10分鐘的視頻能夠保證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全程的專注,從而提高自學的效率。
2.激發(fā)學習內驅力,建立學習自信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一旦被激發(fā),學生便會對學習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興趣、主動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從而發(fā)動并維持學習行為的進行,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蔽⒄n程教學法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自學新知,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學習進度,自定義視頻的播放,直到完成任務為止,真正實現(xiàn)了“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
筆者在翻看“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困惑與建議”一欄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反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生對視頻的評價,如“很有趣,很幽默”、“視頻很好用,可以看得懂”、“老師你可以講得稍微慢一點兒”等。第二類是對知識理解的自我感知,如“基本弄懂了經(jīng)度與緯度”,說明學生對能夠獨立理解知識感到很興奮,很有成就感,這正是學習最好的內驅力。第三類見“3.”。
3.引導獨立思考,質疑帶來創(chuàng)新
第三類留言體現(xiàn)了學生自學過程中的思考成果,如“東西南北四個字母很容易混淆”、“如何比較經(jīng)度與緯度”、“經(jīng)緯網(wǎng)的度數(shù)分布規(guī)律”、“經(jīng)線的相互位置關系”、“搞不清東西半球的判斷”、“在極視圖上怎么判斷方向”等。前五個問題是“自主學習任務單”上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學生能夠意識到卡在哪個點上,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第六個問題則是深層次的拓展性問題,說明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生成了新的問題。
因此,微課程教學法的好處不僅限于學生興趣與信心的激發(fā),還能讓學生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質疑,學會獨立思考。此外,帶著自學時產(chǎn)生的疑問,進入到課堂檢測與鞏固階段時,學生就會格外關注相關問題,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小組協(xié)作探究,培養(yǎng)合作意識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筆者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到44份反饋。從學生填寫的感受來看,這樣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帶給他們的體驗也是全新的。教師的退居幕后,給了學生完全的自由和自主,他們也從課堂初始的愕然、懷疑走向了自信,在合作探究中交換意見,在思維碰撞中開闊思路,增進彼此的交流與了解。這樣的課堂給予學生的,不再只是某個具體的知識、某種解題方法,還有團隊意識的建立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知識隨著時間會被遺忘,但人格力量的熏陶卻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 轉變教師職能,全面提升教學能力
1.精化備課過程,細化教學思路
看課標—析教材—解剖知識點—考慮重難點的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備課思路,在微課程教學法中是一樣的,有所區(qū)別的是,因為學生學習新知不再是在課堂,而是在家看視頻自學,為了保證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任務,備課時教師需要制定符合課標要求、契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同時制作配套的教學視頻。較之傳統(tǒng)的備課過程,微課對教師的教學思路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夯實專業(yè)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傳統(tǒng)課堂上,如果偶有科學性錯誤,可以經(jīng)由學生發(fā)現(xiàn)或教師自查得以更正。學生通過微課自學新知,一旦視頻中出現(xiàn)任何錯誤,都很難再通過課堂時間挽救回來。一個微課就是一次教學實錄,完整記錄講解過程,任何缺陷都會真實再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科學性,熟悉每個動作配合的講解內容,保持思維的連貫性,提高語言表達的精準度,才能制作出精致的微課。
3.從“主演”到“導演”,還課堂給學生
微課程教學法對課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教師再講新課,無異于炒冷飯,因此要努力達成既能巧妙解決學生自學遇到的困惑,又能將學生剛剛掌握的新知推向新的能力高度的目標。
本節(jié)課由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就要刁難你”,就《自主學習任務單》上的內容進行小組循環(huán)提問;“進階挑戰(zhàn)”,獨立完成課堂訓練;“合作共贏”,就訓練過程中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我行我秀”,小組展示探究成果。整節(jié)課教師始終站在幕后,學生活動時參與討論,發(fā)言時指引質疑,困惑時以問題點撥引領,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放手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也從課堂的“觀眾”變成了“主演”,從邊緣走到中心,承擔起更多的學習責任。
4.“放手”而不“撒手”,挑戰(zhàn)課堂調控能力
教師交還話語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教師預設之外的問題,因此臨場的應變與教學機智顯得尤為重要?!胺攀帧辈灰馕吨叭鍪帧?,相反,靜靜地旁觀,認真地聆聽,巧妙地引導,都需要教師全程保持極高的敏銳度,特別是當學生集體卡殼時,教師一定要給予耐心的等待和智慧的引領,相信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 對今后教學的思索與啟示
1.視頻的受眾學習能力的定位
要保證班級90%的學生看完視頻都能順利、準確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即視頻的學習能力應該定位在班級較薄弱學生的理解水平上,否則會影響課堂的拓展提升。
2.基礎知識檢測的必要性
雖然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上“困惑與建議”一欄的留言是“無”,但知道不等于做到,課堂對自學成效的檢測能夠打破學生自以為已經(jīng)掌握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他們解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真正牢固地掌握基礎。
3.課堂訓練難度的階梯性
設計課堂訓練時,要注意題目難度的階梯性,能夠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找到“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成就感。難度過大,容易打擊中等生與后進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難度過小,則會失去任務的挑戰(zhàn)性。
4.小組成員的層次分明性
學習小組內部成員的實力搭配很重要,組內層次應分明,讓實力強的幫助弱的,每個組員都在交流中有所收獲,從而解決地理問題,實現(xiàn)合作的價值。
翻轉了的地理課堂,怎樣讓更多的學生勇敢地站起來,怎樣讓敢講、愿意講的學生講得更清楚,更容易讓其他學生接受,怎樣更好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相信這些問題將會隨著筆者今后的不斷實踐,逐漸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王文濤.初中地理“微課程”設計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