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麗芬
最近聽了一節(jié)四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對于課本中的例題(蘇教版第七冊第66頁,圖略)“小明說,我買3本,用去18元;小華說,我買5本。小華用去多少元?”教師首先出示活動要求:
根據(jù)情境圖,先整理表格,再根據(jù)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1)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
(2)根據(jù)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3)根據(jù)所求問題,找出需要的已知條件。
(4)你能列表整理出需要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逐一回答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用課件展示學生口頭表述的列表情況,即
■
師:“根據(jù)所列表格仔細觀察,要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樣想?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通過整理和討論,你能列式解答嗎?”
生1:“5-3=2(本),18÷3=6(本),18+2×6=30(元)。”
教師停住了正要板書的手,說:“這種方法是對的!還有呢?”顯然,生1的解法不在預設范圍之內,教師只是稍稍肯定了一下就不理會了。
生2:“18×5=90(元)……”
教師打斷生2的回答:“哦,你再想想,坐下!”
生3:“18÷3=6(本),6×5=30(元)?!?/p>
教師面露喜色,順勢將生3的回答板書到黑板上。顯然,這是教師預設的解法——歸一法。
生4:“我還有其他方法。18×5=90(元),90÷3=30(元)。”
教師說:“生4很聰明,大家用掌聲表揚他?!苯又瓦M入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前面課堂上生成出來的不同解法,教師既沒引導學生弄懂每種解法的緣由,更沒有進行算法的優(yōu)化處理。
盡管授課者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著教學任務,可聽課的教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對于生1的回答,不能僅僅用一句“這種方法是對的!”一帶而過,要讓其說說解題思路,并將此種解法與生3的解法比較,使其明白生3的解法更簡潔。
對于生2的結巴,教師應該留給其思考的空間和回答問題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一會兒,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
對于生4的回答,用一句表揚的話就打發(fā)了事,顯然不是上策,教師應該讓生4和其他同學說說這種解法的思路,“18×5=90(元)”和“90÷3=30(元)”這兩道算式分別求的是什么,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
大家議論的,也是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想,生4的解法是瞎貓碰到死老鼠——蒙的,還是家長教的呢?我還在想,教師如此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是不是自己不理解這種解法呢?
下課后,我去詢問生4:“這種解法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家長教的?”生4說:“我是聽了生2的回答后想到的?!?/p>
我說:“你能說說18×5=90(元)求的是什么嗎?90÷3=30(元)呢?”
生4說:“買3本,用去18元,3本擴大5倍是15本,18元擴大5倍是90元,90元是15本的總價;15本縮?。潮妒牵当荆裕梗霸s?。潮妒牵常霸?,30元是5本的總價?!?/p>
為了看看一旁傾聽的兩位學生是否聽明白生4的表述,我追問道:“算式18×5=90(元)和90÷3=30(元)中的‘5和‘3是不是分別表示5本、3本呀?”
“不是的,不是的,這里的5和3都是表示倍數(shù)關系?!眱蓚€學生的回答著實令人滿意。
在我和學生交流后,授課的教師也參與了進來。她紅著臉說:“生2回答時,沒有回得過神來,所以讓他坐下了。后來感覺此種解法是可以的,所以生4回答后,就作出了肯定,但是沒敢多追問其解題思路?!?/p>
在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到底該如何定位呢?
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習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堅決摒棄那種照搬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落后的教學方法。
如果本案例中的教師,課前如能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念A設,完全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此,心中有了把握,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就不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以致教師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扼制。即便預設不到位,課堂上教師也應積極面對生成的問題,不能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說、多交流,在交流、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所以,生成狀態(tài)下的教師,不但要有較強的預設能力,更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責編金鈴)
endprint
最近聽了一節(jié)四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對于課本中的例題(蘇教版第七冊第66頁,圖略)“小明說,我買3本,用去18元;小華說,我買5本。小華用去多少元?”教師首先出示活動要求:
根據(jù)情境圖,先整理表格,再根據(jù)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1)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
(2)根據(jù)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3)根據(jù)所求問題,找出需要的已知條件。
(4)你能列表整理出需要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逐一回答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用課件展示學生口頭表述的列表情況,即
■
師:“根據(jù)所列表格仔細觀察,要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樣想?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通過整理和討論,你能列式解答嗎?”
生1:“5-3=2(本),18÷3=6(本),18+2×6=30(元)?!?/p>
教師停住了正要板書的手,說:“這種方法是對的!還有呢?”顯然,生1的解法不在預設范圍之內,教師只是稍稍肯定了一下就不理會了。
生2:“18×5=90(元)……”
教師打斷生2的回答:“哦,你再想想,坐下!”
生3:“18÷3=6(本),6×5=30(元)?!?/p>
教師面露喜色,順勢將生3的回答板書到黑板上。顯然,這是教師預設的解法——歸一法。
生4:“我還有其他方法。18×5=90(元),90÷3=30(元)?!?/p>
教師說:“生4很聰明,大家用掌聲表揚他。”接著就進入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前面課堂上生成出來的不同解法,教師既沒引導學生弄懂每種解法的緣由,更沒有進行算法的優(yōu)化處理。
盡管授課者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著教學任務,可聽課的教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對于生1的回答,不能僅僅用一句“這種方法是對的!”一帶而過,要讓其說說解題思路,并將此種解法與生3的解法比較,使其明白生3的解法更簡潔。
對于生2的結巴,教師應該留給其思考的空間和回答問題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一會兒,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
對于生4的回答,用一句表揚的話就打發(fā)了事,顯然不是上策,教師應該讓生4和其他同學說說這種解法的思路,“18×5=90(元)”和“90÷3=30(元)”這兩道算式分別求的是什么,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
大家議論的,也是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想,生4的解法是瞎貓碰到死老鼠——蒙的,還是家長教的呢?我還在想,教師如此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是不是自己不理解這種解法呢?
下課后,我去詢問生4:“這種解法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家長教的?”生4說:“我是聽了生2的回答后想到的。”
我說:“你能說說18×5=90(元)求的是什么嗎?90÷3=30(元)呢?”
生4說:“買3本,用去18元,3本擴大5倍是15本,18元擴大5倍是90元,90元是15本的總價;15本縮?。潮妒牵当?,所以90元縮?。潮妒牵常霸?,30元是5本的總價?!?/p>
為了看看一旁傾聽的兩位學生是否聽明白生4的表述,我追問道:“算式18×5=90(元)和90÷3=30(元)中的‘5和‘3是不是分別表示5本、3本呀?”
“不是的,不是的,這里的5和3都是表示倍數(shù)關系?!眱蓚€學生的回答著實令人滿意。
在我和學生交流后,授課的教師也參與了進來。她紅著臉說:“生2回答時,沒有回得過神來,所以讓他坐下了。后來感覺此種解法是可以的,所以生4回答后,就作出了肯定,但是沒敢多追問其解題思路?!?/p>
在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到底該如何定位呢?
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習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堅決摒棄那種照搬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落后的教學方法。
如果本案例中的教師,課前如能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念A設,完全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此,心中有了把握,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就不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以致教師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扼制。即便預設不到位,課堂上教師也應積極面對生成的問題,不能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說、多交流,在交流、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所以,生成狀態(tài)下的教師,不但要有較強的預設能力,更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責編金鈴)
endprint
最近聽了一節(jié)四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對于課本中的例題(蘇教版第七冊第66頁,圖略)“小明說,我買3本,用去18元;小華說,我買5本。小華用去多少元?”教師首先出示活動要求:
根據(jù)情境圖,先整理表格,再根據(jù)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1)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
(2)根據(jù)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3)根據(jù)所求問題,找出需要的已知條件。
(4)你能列表整理出需要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逐一回答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用課件展示學生口頭表述的列表情況,即
■
師:“根據(jù)所列表格仔細觀察,要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樣想?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通過整理和討論,你能列式解答嗎?”
生1:“5-3=2(本),18÷3=6(本),18+2×6=30(元)?!?/p>
教師停住了正要板書的手,說:“這種方法是對的!還有呢?”顯然,生1的解法不在預設范圍之內,教師只是稍稍肯定了一下就不理會了。
生2:“18×5=90(元)……”
教師打斷生2的回答:“哦,你再想想,坐下!”
生3:“18÷3=6(本),6×5=30(元)?!?/p>
教師面露喜色,順勢將生3的回答板書到黑板上。顯然,這是教師預設的解法——歸一法。
生4:“我還有其他方法。18×5=90(元),90÷3=30(元)?!?/p>
教師說:“生4很聰明,大家用掌聲表揚他。”接著就進入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前面課堂上生成出來的不同解法,教師既沒引導學生弄懂每種解法的緣由,更沒有進行算法的優(yōu)化處理。
盡管授課者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著教學任務,可聽課的教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對于生1的回答,不能僅僅用一句“這種方法是對的!”一帶而過,要讓其說說解題思路,并將此種解法與生3的解法比較,使其明白生3的解法更簡潔。
對于生2的結巴,教師應該留給其思考的空間和回答問題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一會兒,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
對于生4的回答,用一句表揚的話就打發(fā)了事,顯然不是上策,教師應該讓生4和其他同學說說這種解法的思路,“18×5=90(元)”和“90÷3=30(元)”這兩道算式分別求的是什么,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
大家議論的,也是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想,生4的解法是瞎貓碰到死老鼠——蒙的,還是家長教的呢?我還在想,教師如此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是不是自己不理解這種解法呢?
下課后,我去詢問生4:“這種解法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家長教的?”生4說:“我是聽了生2的回答后想到的?!?/p>
我說:“你能說說18×5=90(元)求的是什么嗎?90÷3=30(元)呢?”
生4說:“買3本,用去18元,3本擴大5倍是15本,18元擴大5倍是90元,90元是15本的總價;15本縮?。潮妒牵当荆裕梗霸s?。潮妒牵常霸?,30元是5本的總價?!?/p>
為了看看一旁傾聽的兩位學生是否聽明白生4的表述,我追問道:“算式18×5=90(元)和90÷3=30(元)中的‘5和‘3是不是分別表示5本、3本呀?”
“不是的,不是的,這里的5和3都是表示倍數(shù)關系?!眱蓚€學生的回答著實令人滿意。
在我和學生交流后,授課的教師也參與了進來。她紅著臉說:“生2回答時,沒有回得過神來,所以讓他坐下了。后來感覺此種解法是可以的,所以生4回答后,就作出了肯定,但是沒敢多追問其解題思路。”
在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到底該如何定位呢?
生成狀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習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堅決摒棄那種照搬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落后的教學方法。
如果本案例中的教師,課前如能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念A設,完全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此,心中有了把握,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就不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以致教師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扼制。即便預設不到位,課堂上教師也應積極面對生成的問題,不能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說、多交流,在交流、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所以,生成狀態(tài)下的教師,不但要有較強的預設能力,更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責編金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