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
上完公開課,教師都很在意自己上得好不好。一節(jié)課上得好不好,眾說紛紜,因人而異,但一節(jié)好課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征。
一、明確又簡單的教學目標
公開課要呈現(xiàn)簡單又明確的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指引教師和學生努力的方向,是教學的起點,也是一節(jié)課的歸宿。貪多求全的教學目標肯定無法在40分鐘的課堂內(nèi)完成。
在《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公開課上,課堂成了教師展示的大舞臺,教師出示漢字從古到今的演變,播放爬山的視頻;進行拓展想象和寫話訓練;積累詩句,改編詩句……一節(jié)課熱鬧非凡,容量大,節(jié)奏快,令人目不暇接。但筆者覺得只有部分尖子生才能跟得上教師的步伐,其他學生只是觀眾。
一節(jié)閱讀課,教師教什么是由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情況來綜合確定的。
1.筑實根基
閱讀課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陣地,而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根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就是語感。對語言文字有感覺了,“根”深了,語文教學才能“枝繁葉茂”。語文教學要教“文章寫了什么”,也要教“為什么文章要這樣寫,不這樣寫會怎樣”;既要重視語文作為一門學科的工具性,同時又不能忘記語文的人文性。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既能得文章之意,又能得文章之法。同時,教師還要盡量把教學放到生活實踐中。
2.學會方法
學生學會了閱讀的方法,才能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掌握閱讀的規(guī)律,形成閱讀能力。這也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會這些學習方法。如低年級的圖文結合、用手指著讀,中年級的圈畫法,高年級的筆記法等。有了閱讀方法的逐漸滲透,學生才能從扶到半扶半放再到自主閱讀。
二、清晰又簡潔的過程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學到閱讀的本領,教師必須簡化教學過程。如《霧凇》一課,如何讓學生了解霧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師從默寫與之有關的幾個詞語“水汽、遇冷凝結”等入手。學生理解這些詞語之后,教師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幾個詞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最后找出描寫霧凇形成的關鍵句,緊扣關鍵詞,由了解到理解到熟讀能誦。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追求華美熱鬧,學生靜靜地踏踏實實地讀懂了文章,并進行了內(nèi)化。簡化教學過程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摸準起點
學生進入課堂時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擁有一定的經(jīng)驗,教師不了解學情,當然會遭遇很多情況。尤其是公開課,事先摸準學生的學情和困惑,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將要使用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因為不了解學情而遭遇課堂互動不暢的情況。
2.精簡流程
為了凸顯閱讀教學的高效,我們應當圍繞公開課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精簡教學流程,不必兜圈子。如閱讀教學一般可以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認識生字詞、讀通課文、了解文意、習得文法、識記積累。當然,這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依據(jù)學情和課文的特點來確定,如詩歌的教學可以從哪些入手,散文的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考慮等。我們的閱讀課堂就如寫作一樣要先構思好整節(jié)課的框架,然后雕琢其中的每一個點,這樣才能明確目標,容易落實。
當然,這樣的教學要逐漸向預定的目標推進,由表入里,由外到內(nèi),這是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
三、面向每個學生是理念
這不是一句掛在嘴上的口號,公開課也要做到這一點。如果僅僅是部分優(yōu)秀生才華的精彩展示,那么這節(jié)課就失去了真實。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呈現(xiàn)梯度式螺旋前進的設計板塊,不同的學生能夠得到不同層次的思考發(fā)言的機會,避免部分學生因一節(jié)課的落后而變成次次落后。而在課的最后十分鐘可以設置有關練習,用來檢測這節(jié)課中學生掌握的情況,能當堂解決的就絕對不留到課后去惡補。
四、追求高效是最終理想
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最需要的?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最省時?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追求高效課堂,這也是公開課所追求的。
小學階段,我們盡量把學習時間放在課堂內(nèi),不占用課前時間,也不在課后拖延。這不僅是節(jié)約時間的一種方法,也是訓練學生專注于閱讀的一種方法。只有學生專注了,課堂效率才能高效。課后的時間,我們可以讓學生補充閱讀,豐富和拓展課堂內(nèi)容。
追求高效課堂,實際上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預設、明確又簡單的教學目標、清晰又簡潔的教學過程以及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課堂凝聚著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理念。要讓課堂高效,教師必須充分地進行預設,在課堂中發(fā)揮教學機智,在課堂上賞識學生,挖掘?qū)W生的潛能,塑造精彩課堂。
如果這四點都能做到,那么這節(jié)課肯定是一節(jié)好課。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有所得,得學習方法,得文章之意,得文章之韻,得文章之言。有了通暢高效的學習閱讀渠道,學生的閱讀能力還用發(fā)愁嗎?
(責編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