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梅
摘要:柔力球運動分類、適練人群、開展方式均具有多元特征。柔力球運動多種推廣途徑包括建立多層面組織管理機構、開拓多群體推廣形式、組織多級別教練培訓、舉辦多層次展演與競賽活動。廣東省實施多元化推廣收到良好效果,體現柔力球運動技術難度深淺宜人,可供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人群自由選擇,便于普及;柔力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不同層次的社區(qū)自發(fā)組織團隊,積極進行交流互動、組織展演、參加比賽;柔力球骨干培訓形式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培養(yǎng)對象傾向年輕化,使廣東省柔力球整體水平快速提高;在學校設為體育課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內容的可行性強,能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
關鍵詞:民間體育;柔力球;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4-0058-03
Ways for diversified promotion of Tai Chi softball in Guangdong province
XU Ai-mei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Graduat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ai Chi softball classifications, player groups and development manners are all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cation. Various Tai Chi softball promotion ways include establishing a multi-laye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developing multi-group promotion forms, organizing multi-class coach training, and holding multi-level shows and competition activities.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promo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showed good effects, which we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of Tai Chi softball is flexible to different people, available for group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occupations, genders and ages to choose from freely,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popularization; the rich contents, diversified forms and flexible skill difficulties of Tai Chi softball have attracted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to spontaneously organize teams, and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organize shows and participate in competitions; Tai Chi softball backbone train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radial way, and the cultivation subjects tended to be younger, which resulted in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ai Chi softball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enhanced rapidly; setting Tai Chi softball as a cont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t school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s highly feasible, able to enrich campus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 folk sports;Tai Chi softball;Guangdong province
柔力球是我國于1991年發(fā)明的一項體育運動。柔力球運動的名稱經歷3次更改,原名為“太極娛樂球”,1992年更名為“太極柔力球”,2004年中國老年人體育協(xié)會正式下文命名為“柔力球”[1]。廣東省開展柔力球運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勢頭喜人。廣東省柔力球的有序發(fā)展,關鍵在于實施多元化推廣策略。
1柔力球運動特點適合多元化推廣
柔力球運動是指練習者手持柔力球拍,以球在球拍上做緩沖退讓性的弧線或圓形的運動為主要特征的一項新型民族體育項目[1]。
柔力球運動分兩類:一類是隔網競技,另一類是套路表演。其中,隔網競技項目有男女單打、男女雙打、男女混合雙打、團體賽(男團、女團、混合團體);套路表演項目有集體套路(規(guī)定套路和自選套路)、雙人自選套路(混雙、女雙、男雙)、單人自選套路(女單、男單)[2]。兩個類別分屬不同項群,競賽規(guī)則、裁判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柔力球運動的技術特點、項目的本質特征卻是相同的。
無論是隔網競技項目還是套路表演項目,“迎、引、拋”是柔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技術的關鍵點是力從腳發(fā),傳至腰部,行至球拍,完成完整的弧線或圓形動作。格網競技柔力球運動特點表現為:從入球到出球的動作過程是連貫的弧,自然而流暢,顯示非固定、非常規(guī)的動作多,靈活性高,運動員往往會根據來球情況作出反應,隨機產生意想不到的任意球技術。套路表演柔力球,運動特點表現為:有各種不同方向、大小不一的弧形動作、圓形動作,圓弧形狀均勻相連,不折不斷,外柔內韌。
從2002年開始,由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部門發(fā)行了多種柔力球文字與聲像教材,修訂柔力球比賽規(guī)則,有計劃組織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每年舉辦全國比賽,無論從賽制建立,還是柔力球運動技術的創(chuàng)新演變都漸成規(guī)范。近年來,國內多個省市出現不少年輕人群體參與柔力球運動。廣東省相關部門開始組織(舉辦)柔力球比賽和展演活動,柔力球運動的推廣普及奠定了良好社會環(huán)境基礎。柔力球運動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在社區(qū)中自發(fā)性的活動相當活躍,基層群眾的需求和指向是建立多元化推廣理念不可缺少的因素。
2柔力球運動多元推廣途徑的選擇
1)建立多層面組織管理機構。管理對于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全局的影響,廣東省從政府、協(xié)會、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等不同層面成立管理組織架構,為柔力球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多層面推廣的基礎。
endprint
2)開拓多群體推廣形式。柔力球運動發(fā)明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于青少年體育課的一項游戲活動。有研究表明,進行柔力球鍛煉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人群的身體健康具有良好效果,能夠有效發(fā)展青少年身心健康,“學生經過練習各項身體素質均有顯著提高,值得在學校中推廣,并且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讓高校體育向快樂體育的方向發(fā)展”[3-4];能夠“改善絕經后婦女骨代謝狀況,提高絕經后婦女的腰椎等部位骨密度和骨礦含量”[5]。因此,遵循多元化推廣理念在老年人群體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上,有意識、有計劃向中青年人群、青少年人群積極引導,創(chuàng)造機會組織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的群體參與柔力球運動,通過實踐增加了解、認知、體驗,享受柔力球運動的快樂。
3)加快多級別教練、裁判的培訓。為配合柔力球的推廣需要,教練員、裁判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推廣人才的缺乏和教練技術水平偏低,會嚴重影響柔力球運動的普及和發(fā)展,因此,加強培養(yǎng)力度,豐富培訓手段,按不同行政區(qū)劃級別培養(yǎng)不同運動技術級別的教練員、裁判員有利于在不同技術層面的人群中進行柔力球的教學活動。
4)組織多層次展演與競賽活動。所有運動項目推廣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展演與競賽活動,通過展演與競賽活動達到交流學習,提高認識,促進技術發(fā)展的目的。從發(fā)展的手段形式來看,開展展演與競賽活動是推動運動項目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展演與競賽而帶來的激勵,有利于運動水平的提高和運動項目的推廣,對于新興體育項目而言尤為重要。因此,應該設置穩(wěn)定的賽制,搭建多元的展演平臺,在包括省、市、區(qū)、協(xié)會、社區(qū)、學校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公眾慶典活動中,以表演展示起到宣傳的效果,達到推廣目的,以競賽提高和擴大柔力球社會影響。
3柔力球運動多元推廣實踐
3.1“以點帶面”開展項目骨干培訓
依據多元理念,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以點帶面”的培訓方式,在不同層面舉辦不同級別的培訓。培訓學員一般是從柔力球愛好者、體育教師、單項協(xié)會負責人、工會體育委員等多層次人員中推選,由基層向省級培訓班輸送學員,學成后回到本單位擔任教練員、裁判員,分別在不同的地級市、區(qū)、縣、校、協(xié)會中協(xié)助政府部門再次舉辦培訓班或組織交流活動,形成立體、多層次的“網絡式”基層活動點,這種“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形式,充分體現柔力球運動在推廣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規(guī)范性。
廣東省依托各地級體育部門的支持和組織管理力量,進行有計劃培訓。在2009年3月首次舉辦全省柔力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邀請了白樹為和任麗兩位專家授課,內容是柔力球裁判法、柔力球1-4套規(guī)定動作。學員來自全省34個不同行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的群體工作者、柔力球協(xié)會會員、社會體育骨干、體育教師等,共230余人,學習經過考試順利獲得結業(yè)證書。之后,每年均舉辦培訓班或派出骨干參加全國學習班。其中,在2011年4月,再次舉辦全省柔力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邀請李恩荊等專家學者,教授了競技柔力球技術、規(guī)定套路動作、裁判規(guī)則和評分方法、教練員教學理論等內容,學員共有420人,均通過技術和理論的考試,為全省培養(yǎng)相當數量的教練員和裁判員,為多元化推廣策略順利實施建立“人才庫”。
近年廣東省部分地區(qū)開展柔力球運動積極性高,紛紛成立柔力球專項委員會、柔力球協(xié)會、柔力球表演隊,呈現良好的發(fā)展趨勢,說明教練員、裁判員骨干在各級基層,各種社區(qū),各個健身點中發(fā)揮了切實的推廣作用,“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產生了明顯。
3.2在多層次社區(qū)中推進
社區(qū)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內的家庭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會網絡,社區(qū)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的群眾基礎機構[6]。廣東省體育行政部門有組織地指導各地級市、區(qū)柔力球協(xié)會的規(guī)范發(fā)展,從派隊參加全國級別的比賽,到組織省、市、區(qū)域內的比賽或表演,乃至校際間的柔力球活動交流,都能提供有利的政策與人力資源方面的支持。最為顯著的是骨干發(fā)揮了深入社區(qū)基層推廣的有效作用,有的直接在基層社區(qū)中傳授新的技術、展示規(guī)范的動作,有效地開展推廣工作,也有的自覺組織社區(qū)團隊進行交流活動。例如:廣州市天河區(qū)華港花園社區(qū)、暨南大學社區(qū)、華景社區(qū)、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學生社團等自由組合,由骨干(或隊長)牽頭,采用“固定時間,輪換地點”的方式進行交流活動,活動的內容豐富,有集體規(guī)定套路展演,有個人自選套路展演,年長者偏好套路表演,年輕人偏好隔網競技,不同年齡段人群和諧相聚,互相學習、互相探討,顯示和諧的開展局面。華南師范大學工會在2009年3月至7月、10月至12月,組織了兩期推廣培訓活動,各院系選派教職員工(約120人次)參加學習,培訓內容是學習柔力球第一套和第二套規(guī)定套路動作。之后學員們主動承擔各自院系的柔力球教學任務,在2010年“三八節(jié)”慶典活動上,學校的156名女教工同場表演了柔力球第一套規(guī)定動作,顯示了在校園層次推廣的顯著效果。各種形式實踐活動顯示柔力球運動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于動作簡便易學,既新穎又有趣,且不受場地、時間、人數的限制,也不受年齡、體質、階層的影響,任何人只要喜歡,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鍛煉而獲得身體的改善,而且柔力球器材價格適宜,不易損耗,適合普及推廣。
3.3在學校體育中推廣
廣州市番禺區(qū)傍西幼兒園全體教師,曾經在2011年番禺區(qū)婦聯(lián)舉辦的全民健身活動展示中表演了柔力球自選套路動作,廣州市番禺區(qū)正聲小學已經將柔力球列為校本特色體育項目。近年來,在廣東省珠三角等地區(qū)部分中小學也相繼開設了柔力球項目的教學課程;在廣東高校也已有數十所大學開設了柔力球的選修、必修課程。以廣州市醫(yī)藥學校柔力球運動課程實踐為例,廣州市醫(yī)藥學校把柔力球納入學校常規(guī)體育課。2009年4月,該校組織了體育科組教師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普遍認為第一套規(guī)定動作簡單易學,技術性與趣味性并存,與多項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有共性特點,能產生技能的正遷移,可以推廣。2009年5月至7月,在常規(guī)體育課中安排了柔力球項目,為時6周,共12學時,教學內容為第一套規(guī)定動作。在學習后期,教師們選擇了難度評價、學習興趣、練習形式等問題,隨堂對275名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調查,結果呈現學生對柔力球持肯定態(tài)度,普遍認為柔力球技術動作雖然有一定的難度(有29.09%認為太難,有42.9%認為比較難,有28%認為不難),但動作新奇、形式豐富、練習簡便、項目有趣,值得學習。
3.4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首先是練球人群的年齡組別不平衡,在自覺主動習球的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較少;2)在練習者中,選擇套路練習的人員多,進行隔網競技練習的人員偏少;3)在邊遠地區(qū)的基層推廣缺乏高水平教練員、裁判員的指導和組織;4)在交流或信息傳播方面缺少競賽或展演的平臺。
柔力球運動分類、適練人群、開展方式均具有多元性特征,建立多元理念指導推廣實踐活動適應柔力球發(fā)展趨勢,選擇多元性推廣途徑有助于柔力球運動更好推廣開展。廣東省實施多元推廣途徑顯示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恩荊. 對柔力球運動基本概念的探討[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1):124-128.
[2] 中國老年人體育協(xié)會柔力球專項委員會. 柔力球競賽規(guī)則2011年版[Z]. 中國老年人體育協(xié)會內部發(fā)行,2012.
[3] 李恩荊. 高校開設柔力球選修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04,23(3):400-401.
[4] 張雙. 太極柔力球運動對中年女性健康體適能影響的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5] 王潔. 太極柔力球運動對絕經后婦女骨密度和骨代謝指標的影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9):1226-1228.
[6] 百度百科. 社區(qū)概念的解釋[EB/OL]. http://baike.
baidu.com/view/49629.htm,2012-10-2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