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劍秋
一、 概念界定
“創(chuàng)意閱讀”,亦可稱作“創(chuàng)造性閱讀”,指打破常規(guī)的閱讀哲學,走出“本位閱讀”的陰影,以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為原則,開掘和豐富閱讀材料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生成言語智慧,提高語用能力。
“靈性習作”,指掙脫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牽引與模式的桎梏,遵循學生認知和表達的基本規(guī)律,引入源頭活水,在觸發(fā)學生習作靈感的基礎(chǔ)上,激活習作意識,呵護習作興趣,豐富習作素材,提升習作品位。
“觸發(fā)”本意是指因觸動而激發(fā)起某種反應。這里的“觸發(fā)”,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激活、涵養(yǎng)和推動。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習作范例。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語言材料、范例來進行習作表達的指導,建構(gòu)起根植于學生生活的習作要素認知框架,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活用表達技巧,吐露自己的心聲,使習作教學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家”可歸。
二、 操作實踐
1. 品“神來之筆”,呵護習作意識的破土萌芽。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遍喿x課,不是“教課文”,而是“用課文教”。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提煉和總結(jié)對學生習作有啟發(fā)的“法”,從課文導入開始,帶領(lǐng)學生讀、賞、悟、寫,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緊湊。我們來看《頤和園》一課的教學。
上課伊始,教師的導入開門見山:“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但幾乎所有的同學在旅游回來后,都會有一個莫大的苦惱——寫游記。為了讓大家玩得開心,寫得容易,這節(jié)課我們借《頤和園》這篇課文來學學怎么寫游記。”這樣的切入,一下子就把文本定位成一個學習和模仿的“范例”,學生的閱讀走出了慣常的“咬文嚼字”的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直奔全新的目標而去。
“快速瀏覽課文,概括頤和園給你留下的印象?!睂W生由此明白,游記類文章,首、尾兩段一般交代游覽的總體感覺,首尾呼應。
“中間游覽的過程怎么寫呢?請大家畫出每段的第一句話,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據(jù)此發(fā)現(xiàn),游記類文章每段大都交代游覽的地點和順序,這叫“移步換景”。
“‘長廊一段共有幾句話?作者是怎么把它們連接起來的?可以不寫長廊兩旁的花木和昆明湖上的微風嗎?”學生通過探究體驗,又會發(fā)現(xiàn),游記不僅要寫目之所及的景物,還要寫心靈的感受,如此才能自然生動,引人入勝。
這樣,層層剝筍,節(jié)節(jié)打通,依著文本中的關(guān)鍵之處、描寫中的神來之筆尋幽探微,學生終于得其真諦:原來生活的每一次旅行,眼睛的每一處發(fā)現(xiàn),心靈的每一次頓悟,都可以成為佳作。
2. 造“無境之境”,涵養(yǎng)習作興趣的蓬勃生長。教學《問銀河》后,許多教師根據(jù)課后習題設(shè)計了隨文練筆——“你還有什么問題問銀河嗎?像課文那樣寫下來”。殊不知對于銀河,對于宇宙奧秘,學生知之甚少;對文中的“貨輪”“客輪”“斜拉橋”“攔河大壩”“水電發(fā)電站”等也不熟悉,不足以模仿課文語言進行仿寫。這個時候,既無“悱憤”之態(tài),亦無觸手可及的生活材料作支撐,教學難免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其實,我們細讀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此項練習的目的無非是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并仿照課文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能不能換一個內(nèi)容來進行相同形式的訓練呢?有位教師在結(jié)束教學時引導:“同學們,對于我們不知道的而又特別想了解的,就可以這樣發(fā)揮想象問一問!”然后,捧出一大缸小蝌蚪放在講臺上,缸中水草飄飄悠悠,十幾只“黑腦袋”正快活地擺著小尾巴。學生的眼睛一下子發(fā)出了驚喜的光。教師趁勢發(fā)問:“想知道什么?快問問我們的新朋友——小蝌蚪吧!”學生興致高昂,觀察和表達的欲望在瞬間被激活——
“小蝌蚪,我問你,這么多人圍著你,你有沒害羞?”
“小蝌蚪,我問你,在你烏黑的大腦袋里,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小蝌蚪,我問你,很久找不到媽媽,你們是不是很著急?”
“小蝌蚪,我問你,整天呆在池塘里,你們是不是穿著潛水衣?”
“小蝌蚪,我問你,變成青蛙后,為什么有人要吃你?”
一連串充滿童趣的問題,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連綴成詩,并板書在黑板上,這不僅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也在循序漸進中明白,習作就是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并把它寫下來。這一創(chuàng)意教學,教師以“兒童習作”的概念,在“無境之境”中達成了閱讀教學的目標,幫助學生跨越了說和寫之間的鴻溝,使學生對習作充滿了好奇和自信,避免了以犧牲習作欲望和興趣為代價的“拔苗助長”。
3. 會“言外之意”,推動習作品位的借勢升格。筆者認為,學生閱讀文本,也應該關(guān)注“文章是怎么寫出來的”,唯如此,方能識得文本真意,與作者心心相印;唯如此,才能提高習作品位,讓表達水到渠成。我們來看《理想的風箏》一文,解讀文本可將視角瞄準文本的表達方式,即用來表達文“言”之“意”:一方面緣文識“言”悟“情”,在生動的情節(jié)中抓住關(guān)鍵詞句感悟體驗、朗讀品味,以此保留住閱讀課該有的濃濃的“語文味”;另一方面,時時清醒地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四道構(gòu)思,領(lǐng)會“言外之意”。
其一是故事選擇的構(gòu)思文中,兩個寫課上的,兩個寫課外的。由此揭示了用故事寫人的第一個奧秘——故事的分配。緊接著,老師問:“如果寫某個同學好學的特點,你怎樣選擇材料,分配故事?”學生立刻領(lǐng)悟到選材的學問。
其二是故事長短的安排。通過觀察每個故事在文中所占的篇幅,來發(fā)現(xiàn)作者對材料主次詳略的安排,并知其所以然,了解如此布局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其三是明了四個故事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一、三兩個用來表達劉老師的“樂觀”,二、四兩個用來表現(xiàn)劉老師的“堅強”。教師可追問:“為什么不寫一寫劉老師的其他故事和愛好,比如說拉二胡,或者愛學生?”由此認識到,選材必須圍繞中心,為中心服務。
其四是發(fā)現(xiàn)四個故事之間的連接,是以“寫景”來過渡的,這更體現(xiàn)了一種寫作的藝術(shù),使行文不至于僵滯呆板,而是疏密有致,如溪流在山間自然行進,叮咚有聲。
最后,老師結(jié)合板書小結(jié):左邊一列呈現(xiàn)的是文本的內(nèi)容,右邊一列是文章的寫法。經(jīng)此,學生對“劉老師”其人印象至深,更重要的是,對“用故事寫人”這類文體的特點把握了然于心,對于如何立意選材,如何謀篇布局,如何敘述描寫,如何加工材料組織成篇,都有了本質(zhì)認識。
4. 探“通幽之徑”,催生習作靈感的恣意綻放。讀寫本來是一回事,恰如人的“吸”和“呼”,是生命存在和表現(xiàn)的一個“共同體”。“讀”是讀人家的“寫”;“寫”是為了自己和別人的“讀”。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篇閱讀課文也同時可以具有寫作范文的功能。所以,對某些課文的解讀,就可以讓學生用“作文”的方式來實現(xiàn)。我們來看《珍珠鳥》一課教例片段:
師:快速瀏覽全文,用橫線畫出作者的舉止,用波浪線畫出鳥兒的表現(xiàn)。(生瀏覽全文,按要求找出相關(guān)語段)
師:如果將作者的一舉一動和描寫珍珠鳥的表現(xiàn)對照起來讀,你一定會有所感悟和發(fā)現(xiàn)。(模擬情景對話,師生對比讀)
師:你發(fā)現(xiàn)什么了?為什么說美好的境界是信賴創(chuàng)造出來的?
生:如果作者不對小珍珠鳥友好的話,小珍珠鳥不會信賴他。
師:這是誰對誰的信賴?
生:鳥對人。
師:這種美好的信賴,取決于什么?
生:人對鳥的愛護。
師:是啊,要是人不關(guān)心、呵護鳥,還會有這樣美好的境界產(chǎn)生嗎?(再次模擬情景進行對話:“我經(jīng)常扒開葉蔓瞧他們……我大喝一聲……我拿著雞毛撣子追趕它們……”學生自由對應,得出新結(jié)論)
兩次師生合作的情境對話,嘗試了“補白”式的解讀,避免了以旁觀者視角進行心理分析的缺陷,讓學生與這可愛的鳥兒一起體驗忐忑、好奇、探險的心理歷程,洞悉了小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并由此追溯作者的情感軌跡,深入理解文章,將濃郁的感情融注到對形象的狀寫之中:由于有愛,作者認真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也由于細心的觀察,加深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緊接著,教師引導:“你就是那只可愛的珍珠鳥,在調(diào)皮搗蛋中,明白了主人對你的呵護和溺愛,你喜歡這樣的主人嗎?你愿意寫一寫,表達一下你的感情嗎?”這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如同走上了一條“通幽”的“曲徑”——在“讀寫一體”思想指導下實現(xiàn)了“讀”中寓“寫”,讓課文現(xiàn)身說法,“寫”中促“讀”,以“寫”解讀課文。如是訓練,讓學生真切感悟到,習作無非就是寫下自己想說的話,一念而動,靈感迸射,佳作天成。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小學生的生活有其特殊性,其閱歷畢竟有限,閱讀文本中表現(xiàn)的生活,就成為了他們的“間接生活”?!叭狈ι畋驹础钡牧曌鹘虒W難題,就可以在閱讀教學的“補充給養(yǎng)”中得到解決。明白了這一點,習作教學的天地無疑擴大了許多倍!著意于“觸發(fā)”習作的“創(chuàng)意”閱讀,擦亮了學生觀察和分析生活的眼睛,呵護了學生自我表達和交流的興趣,打開了學生表現(xiàn)生活和抒發(fā)情感的思路,更豐富了學生的心靈體驗。
(作者單位:宜興市桃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