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教學片段一】
師:詩人臨終之時仰天長嘆——“但悲不見九州同”,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悲”的呢?
生:這是國家破碎的悲痛,作者在有生之年為沒有見到國家統(tǒng)一而感到痛心。
生:因為很多領土被金兵占領,中原遺民淪為亡國奴,詩人痛不欲生。
師:這是為國家擔憂的悲痛,就像杜甫說的——
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這個“悲”字里,還有詩人因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而產(chǎn)生的悲傷。
生:他曾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寫到“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這一望啊,就望了85年,整整85年??!同學們,85年中,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詩人不禁長嘆——(生接“但悲不見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詩人不禁寫下——(生接“但悲不見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淚啊,詩人含淚吟誦——(生接“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除了對山河破碎的悲痛和人民生活苦難的悲傷,你還能從“悲”中讀出什么呢?
生:還有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悲憤。
生:林升就寫過“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
師:陸游也曾在《關山月》中寫到“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边@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問人民死活的悲憤之情。
生:雖然詩人也曾上戰(zhàn)場殺敵,可是自己因為年老不能看到九州統(tǒng)一,悲里還有一種嘆息之情。
師:說得非常好,詩人壯志未酬,不能再披戎裝,親自殺敵,他在《訴衷情》中寫道——(出示一起讀)“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p>
師:詩人因山河破碎而悲痛,因遺民淚盡而悲傷,因朝廷無能而悲憤,因壯志未酬而悲嘆,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一句中——
生:但悲不見九州同。
【賞析】詩言志,歌詠言。學詩就是要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樣才能讀得入情入境。上面片段,教師緊扣一個“悲”字,以點帶面,通過了解詩人生平,巧妙地拓展相關的詩句,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逐漸體會了詩人悲痛、悲傷、悲憤、悲嘆的豐富情感,思維“向青草更青更深處漫溯”。一個“悲”字的教學,讓詩人的愛國情感得到了充分彰顯,在學生的心田中悄悄地建構(gòu)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形象,而這些詩句的拓展也為后續(xù)教學中的說話環(huán)節(jié)做了鋪墊。
【教學片段二】
師:詩人臨終時“悲”的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不見九州同”。詩人臨終盼望的不是 而是 。
生:不是兒孫的發(fā)財,而是中原的統(tǒng)一。
師:其實,這種盼望貫穿著陸游的一生。(出示,生讀)“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保ㄟ@是青年的作品)“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保ㄟ@是68歲時的作品)“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保ㄟ@是82歲時的作品)“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保ㄟ@是85歲時的作品)
師:面對這樣一位老人,我們真想替他的子女問問他:“父親啊父親,你的身體都成這樣了,你還管那些身后事干啥呀?”誰來替陸游回答?可以借鑒前面所學詩句。
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睕]有國,哪有家??!
生:“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保家衛(wèi)國,恢復中原一直是我的夢想。
生:“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蔽也桓市陌?!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笨吹饺嗣窳麟x失所,我怎能安眠?
師:這就是一位85歲老人的遺愿啊!沒有恐懼、沒有哀怨,沒有絕望,有的是熱切的期盼,有的是殷殷的囑托,有的是愛國的忠貞。讓我們把這種感情帶到詩中一起讀。(生感情朗讀《示兒》)
【賞析】一個“不是……而是……”的填空,用簡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陸游遺囑的非同尋常,從而感受到陸游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精神。生平詩句的拓展和誦讀,使學生對陸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詩人的敬意留在了心底。而代子發(fā)問,問出了詩人強烈而執(zhí)著的憂國情懷,叩擊的是學生的心靈,撼動的是問者的心扉。學生的回答既是對詩人愛國之情的內(nèi)化和深華,更是對愛國詩句的積累和鞏固,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
【教學片段三】
師:同學們,這首詩連題目也只有30個字,可是我們卻能透過它,讀出陸游的人生。請結(jié)合書上的插圖,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引導學生關注圖上案頭的書卷、痛楚的面容、堅毅的目光、緊握的拳頭、流淌的燭淚)
生:一把劍掛在墻上已積滿灰塵,一根蠟燭悲傷的淚就要燃盡,一位老人就要走到生命的盡頭……
生:老人緊握著拳頭,仰天長嘆,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他斷斷續(xù)續(xù)對兒子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生:老人的眼窩深深地陷了下去,目光中有悲痛,有悲憤,有不甘,還有深深的牽掛,手中捏著的是剛剛草就的《示兒》。
【賞析】透過詩的30個字,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實際上就是詩改文,只是限于課堂時間的關系,重點留意了幾個經(jīng)典的鏡頭。對插圖的關注,既是課本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書卷、燭淚的觀察,給學生滲透了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思想的作用;面容、目光、拳頭的描寫,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了語言、動作、神態(tài)可以有效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方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