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摘 要:閱讀的主體理應是學生,只有學生深度參與,閱讀課堂才是高效的。語文教師不能只是采用單向注入式的提問法進行教學,必須積極探索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的策略和實踐操作方法,從而為學生形成可持續(xù)、終身發(fā)展的語文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自主性閱讀;教學策略;閱讀能力
閱讀是個性化極強的行為,閱讀效果的最終體現(xiàn)要靠閱讀者自身的習得和體悟,而習得是否充實、體悟是否深刻則依仗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非得激發(fā)學生自身閱讀熱情、使之形成必要的能力不可。故此,筆者試圖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現(xiàn)狀分析
新一輪課改推下,不能不說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可喜局面。冷眼觀之,閱讀課也存在著現(xiàn)實問題。
1.閱讀教學現(xiàn)狀
閱讀課已從繁瑣的語法體系、死板知識識記的牢籠里掙脫了出來,擺正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本真地位,釋放出勃勃生機,也催生出很多流派,比如綠色課堂、生命課堂、民主課堂、青春課堂等。然而在許多常態(tài)課上,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了學生依然被綁架、被授課、被閱讀的現(xiàn)象,即使是被廣為認同的高效課堂流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沖擊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形成的現(xiàn)象。比如高效課堂一般首先呈現(xiàn)學習目標,這無可厚非。然而,學生的關注點未必在這里,學生在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未必就一定是教師所擺出的、讓學生探究的問題。教師的解讀、提問與學生的理解、發(fā)問存在著犬牙交錯的客觀現(xiàn)實。語文教師往往關注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而不是基于學生的閱讀感受和狀態(tài)而采取示范性、引導性、輔助性的教學策略。由此觀之,本質問題在于教學方向沒有指向學習者自主性閱讀能力的習得。
2.背景考量
獲得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的能力早已被寫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人類發(fā)展和教育的研究報告之中,也成為我們國家既定戰(zhàn)略思想的一部分。經典閱讀、終身閱讀的觀念已經受到應有的重視;語文母語地位得到強化既成事實,中高考語文學科試卷分值的增加是大勢所趨。同時,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較小學階段有所提高,他們的心智發(fā)育水平明顯優(yōu)于小學階段,但同時也十分盲目,期許得到指導。
從以上分析看出,學生實際的自主閱讀需要與能力薄弱、語文課堂的忽視構成較大的矛盾,這制約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解決策略
兩年來,筆者一直堅持不斷地開展“初中生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的課題研究,積極嘗試開展自主性閱讀課堂教學。那么,什么是自主性閱讀呢?所謂自主性閱讀是學生在新課程觀的指導和教師的幫助下,為了充分發(fā)揮閱讀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閱讀潛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探求并掌握適合自身的閱讀方法而采取的有意識、有目的、有建構的閱讀行為。促使學生完成自主性閱讀所需要的綜合行為即稱之為自主性閱讀能力。
三、理論依據
魏書生說:“沒有理論指導的技巧只是雕蟲小技而已。”自主性閱讀課堂教學模式試圖將教學實踐根植在先進、科學、實用的理念深處,避免教學行為的沖動和盲動,從而貽害學生。
1.2011年版新課程標準
該標準明確提出,要“鼓勵自主閱讀,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把握語文規(guī)律,形成能力”,而且還特別提倡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語文課堂的有限時空不可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閱讀需要,所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閱讀就顯得十分必要。再從閱讀本身的內涵和閱讀心理分析看,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個性化的行為”,所以,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感悟,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最終途徑只能憑借自主閱讀能力的形成。
2.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堅持認為,學生的習得是在自身知識和能力體系與外界信息之間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完成的。閱讀同樣如此,沒有學生的深度參與,閱讀的實際效果就一定會大打折扣。
四、實踐操作
自主性閱讀并不是教師完全放手,而是教師適度、巧妙干預與學生自主、充分、執(zhí)著地閱讀活動高度融合的有效行為。因此,教師兼引領者、參與者、促進者于一身,學生則充分彰顯主體者的角色,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探索適合自身的閱讀方法,以求得閱讀收益的最大化。盤活課堂是自主性閱讀教學實踐的重要策略。筆者力求摸索出適合自己、服務學生的教學操作模式。
1.自主積累
自主積累即指對一般性語文知識的經常性理解、識記與運用。比如字、詞、句、段、篇以及文化常識的識記或了解等,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完成整個積累過程。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就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可在起步階段給予方法上的適當幫助。
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需要積累的知識包括詞語,可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自主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鎖定的詞語并不一樣,他們可根據自身的積累狀況取舍。課后列出的詞語,“挑逗”“瀑布”“枯槐”等詞,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可以提示他們只選取積累“沉淀”“佇立”“伶仃”等詞。教師還可適當干預自主積累的具體方法的探索,比如先在文中勾畫出來,再借助注釋及資料,弄清楚這些詞語的本義,研究其語境義,之后嘗試構想新的語境,運用這些詞語,不斷地反復識記。另外,教師有必要指出形近字的異同,如“遺憾”的“憾”與“撼動”的“撼”。教師還有必要提醒學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所列舉的詞語。編者畢竟是面向整體給出某些詞語,但是編者不可能代替每一位學生,所以還需要學生自主地選擇和判斷。本文中的“盤虬臥龍”“酒釀”等詞語同樣比較重要,仍然是需要不少學生積累的。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就能夠自主地解決字詞問題,扎實掌握。
我們知道,與教材相關的文化常識、歷史或現(xiàn)實背景僅僅靠教師的課堂介紹必定不夠,而且因為沒有親自閱讀,學生就無法產生真切的體悟,無法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因素。一篇作品往往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洶涌、思想的外顯,更是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在作品上的折射,烙有時代的印痕。對于經典作品,如果不去研究這些無形的內容,就無法抵達作品的深處,閱讀所得必定甚少。
宗璞寫《紫藤蘿瀑布》一文是長期的生活體悟、經歷了滄海桑田的社會洗禮之后的頓悟。她只是借助一樹紫藤蘿花書寫而已,因此紫藤蘿瀑布就具有了極強的象征意義。當學生深入研究宗璞的身世、人生際遇后,他們便會茅塞頓開。筆者教授這一課時,詢問學生:“這篇文章為什么要寫紫藤蘿瀑布?”很多學生回答:“描繪和贊美了紫藤蘿瀑布的壯美?!焙茱@然,學生嚴重誤解了作者的初衷。筆者當即騰出時空,明確地告訴大家查閱相關資料,之后,筆者又借助自身掌握的資源,有選擇地投影出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信息后,一下子走進了文本之中,并且注意到了文本中相關的生死謎、十年前的紫藤蘿樹等信息,課堂對話生成無限精彩。
從一定程度上看,學生走進作者、了解作品的背景,就是在了解作者的生命狀態(tài),體驗作者人生的悲歡離合,這對于他們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能使學生在悄然無聲之中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奠定人生基石。所以,自主性閱讀一定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探究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樸實而閃耀著真理的靈光。教師可提醒學生形成分類梳理、歸納和記錄語文知識的習慣。很遺憾,我們這一點遠遠沒有做到位。筆者了解一位語文同仁,他輔導的學生在各種征文比賽中均獲得比較好的等次。他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之一就是引領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及好段,持續(xù)利用課前三分鐘的短暫時間背誦溫習。可見,學習語文既要重視記錄,又要進一步經常性地強化記憶。久而久之,零碎的知識即可系統(tǒng)化,根植于思想深處,迸發(fā)出智慧的光芒和創(chuàng)新的火花。
2.提出問題
語文閱讀離不開質疑?!白x書貴在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辟|疑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就意味著閱讀品質較高。但是,眼下很多課堂上,幾乎清一色的都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的機會極少,這怎能發(fā)掘學生的閱讀潛力呢?要知道,教師單向注入式的提問與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存在著落差,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有時截然不同。而學生往往更關注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感到困惑的問題。如此,“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理念如何實現(xiàn)?“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學生深度參與,才可能迸發(fā)出閱讀熱情。所以學生提出問題,才會產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內驅力。這是初中生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
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筆者首先設置了一個問題:“你怎樣復述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學生從時間、地點、人物、“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以及一些重要細節(jié)等方面展開復述。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幫助學生熟悉文本,為后續(xù)的深度閱讀做鋪墊,是有效干預。之后要求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其中難以解決的提交小組,發(fā)揮集體的力量,直至求助全班。結果每一個學習小組都提出了三個以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匯總到筆者這里,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有的語言表述不恰當,沒有指出問題到底指向什么意思,有的問題則切中關鍵細節(jié),比如為什么作者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題,換成“懸崖上的一課”不是更好嗎?這個問題一方面關乎如何擬題的寫作藝術,一方面關乎如何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細節(jié),直接指向文旨。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交流的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參與度度明顯提高。
為什么會有明顯的差別呢?這就是變教師單向、居高臨下的提問模式轉變?yōu)閷W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渴望得到回應所產生的效果。梳理學生問題可知,教師需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其一,注意問題本身表述語言要做到簡明,指向明確,不含糊。要關注問題的產生源、表述形式以及解決的過程等,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問題,及時指導。其二,注意問題的多樣性,指向內容理解,尤其是關鍵語句的識別與理解,還要指向表達藝術。對話中,教師要及時調控課堂,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方法性的認知,及時傳遞給學生,更要善于捕捉關懷全篇、有較高探究價值的普遍性問題,優(yōu)先提交全班研討。
比如有的學生提出“‘我為什么不能下去,而別的小朋友都能做到”這個問題,有人想當然的回答“如果他下去了,就沒有了后面的故事了”,這個貌似正確的答案,其實是自后向前的推理,沒有從源頭上尋求原因,犯了脫離文本的錯誤。筆者提示他們能否從事件推進的前因后果的角度找到有說服力的依據。稍后學生很快從開始部分的介紹中找到了“我”從小膽小、體弱多病、媽媽的叮囑等幾個原因。筆者及時幫他們總結: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務必緊扣文本,結合具體的語境。實踐證明,問題開路的思想極大釋放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大大促進了學生參與閱讀的自主性。
3.積極批注
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逼渲刑貏e強調圈點批注這種讀書方法的實用價值。這種方法是把內心的閱讀體驗訴諸文字,既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又能在表達當中習得言語能力,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起步階段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模式,比如“此處運用了什么手法,表現(xiàn)了/抒發(fā)了/說明了/表明了/證明了什么思想/情感/特點/等”,或者“這里使用了哪個詞語,有什么作用”等形式,提示他們可從表達方式、描寫等寫作手法以及詞語使用、感情色彩取向等方面(這些常識需要適當地及時補充給他們,引導他們使用語文術語撰寫批注)去批注。當然,教師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視,教輔材料中的鑒賞性文字不妨讓學生多去揣摩一下,甚至可以模仿著批注。
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筆者要求學生選出最欣賞的語句或者片段,簡要闡述一下喜歡的理由。這個要求其實就是批注練習,給學生的自主性閱讀體驗提供充分的機會。全班都在安靜地尋找并書寫著,他們的內心其實正在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自己對話。其中一個語文成績一般的學生對“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這個句子有著獨特的感悟,他批注到:“‘鉆字用詞生動,寫出了小草的旺盛,也寫出了小草的可愛,顯得很調皮,早已在黑暗的土壤里不甘寂寞了,老早就想著美好的春天,可見作者十分喜愛小草,喜愛春天?!边@樣的批注十分貼切,有別于已有的賞析文字,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故此,批注是將自主性閱讀引向深入的有效手段。
當然,自主性閱讀要彰顯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聽說讀寫兼顧,養(yǎng)成讀、賞、說和寫的習慣,更要遷移到課外,比如每日必讀,教師提出推薦書目,給出做讀書筆記的參考格式,跟蹤勤查勤問??傊?,語文課堂必須走向學生真正自主性閱讀的道路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張鵬,等.有效學習指導[M].西安:陜西師大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