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作為當代大學教學設(shè)置中的一門基礎(chǔ)性課程,其教育功能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替代的。其中,運用《大學語文》教學來弘揚中華文化、彰顯人文精神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該發(fā)掘大學語文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導(dǎo)學生去深入理解把握,從而讓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人文精神,使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關(guān)鍵詞:大學語文 教學 彰顯 人文精神
在高等教育教學課程中,大學語文課是一門基礎(chǔ)性課程,是高等院校各個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除外)都應(yīng)該開設(shè)的一門必修課。該門課程的開設(shè),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等,其對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作用是任何一門課程都無法替代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都只注重了《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而偏廢了最應(yīng)該得到彰顯的人文精神,這與國家教育部強調(diào)在高校開設(shè)《大學語文》的真正目的,顯然是背道而馳的?,F(xiàn)在就以《新編大學語文》(吳凌、吳畏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為例,談?wù)勅绾卧诮虒W中突顯人文精神的教育影響。
由吳凌、吳畏兩位教授主編的《新編大學語文》,是“為適應(yīng)當前普通高校大學語文教改的要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集合多所高校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自身專家與長期研究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學界同仁組成編寫隊伍”[1](P376)而最終形成的教材。和以往的《大學語文》教材相比,該教材加強了古今漢語言文學藝術(shù)博大精深的人文和審美因素,“以人文教育、審美教育為主導(dǎo),兼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1](P376)。在該教材中,明確把人文教育作為了主導(dǎo),這樣就更有利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說,《新編大學語文》所節(jié)選古今中外的文學篇章,都是滲透著極深的人文底蘊的經(jīng)典。
第一單元的“古風雅韻”,主要選錄了我國古代經(jīng)典詩歌。我國古詩源遠流長,孔子就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2]自春秋始,我國的詩教就已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在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總是側(cè)重強調(diào)古詩的美學思想,多從審美角度去品賞古詩的美,其中包括辭令美、韻律美、意境美等,而往往忽略了古詩之靈魂:人文精神。這恰恰又是我國古詩最豐富最寶貴的內(nèi)在精神,毫不夸張地說,每一首經(jīng)典的古詩都蘊含著一定的中華文化人文精神。如眾所周知的《關(guān)雎》,面對自己朝思暮想的“窈窕淑女”,“君子”采取的求偶方式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不言而喻,這里彰顯的追求愛情的方式,與我們今天世俗之下的鉆戒、別墅以及形形色色的彩禮等方式,顯得是那般不可企及的高雅。又如《子衿》一詩,女主人公在思慕愛人的焦慮中飽受著煎熬,“一日不見,如三月兮”[1](P4),這既是一種等待的苦痛,同時也是一份堅定的執(zhí)著。這種純真堅定的愛情,正是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純真唯美愛情的期待,而我們今天世俗之下“只在乎曾經(jīng)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的愛情”,看起來似乎是一種豁達,一種灑脫,可或許也是我們古典唯美愛情觀的一種沒落;再如《采薇》,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存最早的“邊塞詩”,詩中塑造了一個為了防御“獫狁”入侵而不得不長年戍守邊疆的戍邊戰(zhàn)士,他強烈地思慕著自己的親人,渴望早日回到家鄉(xiāng),是“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1](P6)。這種讓他進退兩難的情愫,就是我國最早的愛國主義情愫,在面對國家和小家的兩難選擇上,詩中的戍邊戰(zhàn)士毅然決然以國家安危為重,“我戍未定,糜使歸聘”“豈不日戒,獫狁孔棘”[1](P6),這種愛國精神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古往今來,多少仁人義士為了祖國的安定和平而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殫精竭慮,這種為了祖國和平安寧而桀驁不馴、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從《詩經(jīng)》這些古詩起,就已經(jīng)深深烙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正如評論家方玉潤評《采薇》時曰:“此詩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言可喻”。[3]
在“文言文精粹”這一單元中,《新編大學語文》所選擇的散文著作都堪稱經(jīng)典,這些古典散文反映了我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流程,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飽含著嘆為觀止的民族智慧。在先秦散文中,我國璀璨無比的人文精神被彰顯得淋漓盡致,如“晉公子重耳之亡”中,晉文公飽經(jīng)流離,幾經(jīng)輾轉(zhuǎn),多次死里逃生,方才積蓄勢力,東山再起,最終奪回王位,重振晉朝,成為中原霸主。這種不屈服于命運的勇敢抗爭,正是我國自古以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4]自強不息精神的彰顯。其中還有“錐刺股”的蘇秦、“臥薪嘗膽”的勾踐、“冬練三伏夏練三九”的孫武等等,無不是經(jīng)歷了艱苦卓絕的艱辛努力后,才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從而成為名垂青史的楷模。正是這種精神昭告了我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另外如“春秋四君子”推動了“養(yǎng)士之風”的盛行,正是這種風氣,才推動了我國自古以來注重讀書、崇尚文明的民風,也才有了我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傳統(tǒng)讀書之風;“弦高犒師”彰顯了中國普通百姓同樣具有偉大的愛國精神,愛國愛家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美德;“春秋四大刺客”可歌可泣的故事彰顯了中華民族大義凜然的俠義精神,為了真理正義、為了友誼深情,可以做到兩肋插刀,舍身取義;“介子推不言祿”的故事彰顯了對國家、對君王的一種絕對的忠誠和責任,一種無條件地奉獻,時至今日,“清明節(jié)”仍作為中華民族濃重的法定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反映了我們對介子推精神的認同與推崇?!缎戮幋髮W語文》選擇的先秦散文有《秋水》和《齊桓晉文之事》,《秋水》是莊子重要篇章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莊子文章想象豐富、善用寓言、文筆多變、汪洋恣肆、極具浪漫主義特性的文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側(cè)重于去鑒賞莊子在寫作技巧、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美學意義,從而忽略或淡化了莊子文章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其實,莊子《秋水》彰顯的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返本歸真的進取退舍之道,面對時空的無窮和萬物的不定,我們的認知和判斷都是有所局限的。我們的獲得也是有限的,如何去看待人生得失、如何去面對人生禍福,既是莊子這個智者在《秋水》指導(dǎo)我們的哲學之道,也是中國自古以來保持平和、隨心隨性的一種人文精神傳統(tǒng)。這些精神對于當今置身紛繁蕪雜世界的我們,是多么可貴的引導(dǎo)和啟迪!
“古典小說拾零”單元所選錄的是我國古典小說,其中“《世說新語》五則”節(jié)選了五個成語典故?!肮軐幐钕彼茉炝藘蓚€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華歆愛慕虛榮、三心二意,管寧淡泊名利、專心致志。因處世之道相左,管寧割席斷交,不愿與華歆這樣的人為友,通過管寧和華歆這兩個人物性格的鮮明對比,揭示了我國古代賢德之人的交友處事之道,浸透著鄙棄勢利、不慕虛榮、愛憎分明的人文精神,這對我們今天學生的交友之道也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交友不慎,或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跋嗉搴渭薄背烧Z典故在中國家喻戶曉,曹丕曹植手足相殘的故事也一直警示著我們不能自相殘殺,不能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加害他人。事實上,曹丕無論是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文學家,都算得上是有所作為的,可就因為他不顧骨肉親情來排除異己的做法不得人心,以致時至今日很多人仍然唾棄曹丕的為人?!吨T葛亮舌戰(zhàn)群儒》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至于《三國演義》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就更加豐富多彩了。在該篇文章中,我們從諸葛亮身上就能看到豐富的人文精神:比如諸葛亮針對薛綜的“王朝興衰論”,以儒家傳統(tǒng)的忠孝思想來反駁,指出曹操之師非仁義之師,得不到天下民眾的擁護,天下民眾擁護的是忠孝仁義之人;針對陸績的“門第出身論”,諸葛亮以“英雄不論出身,將相本無種”來進行反駁,指出平民百姓也可能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也可以成為帶領(lǐng)千軍萬馬的良將;針對張昭的“才干論”,諸葛亮以“事情的成功不能靠夸夸其談和欺世盜名,更不能空談?wù)摰?,?yīng)實事求是、審時度勢”,其中包含了實事求是的人文精神。課文《嬰寧》節(jié)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的蒲松齡,他一生的際遇就飽含了許多可貴的精神,“生活苦、考試苦、寫書苦”是他一生的寫照。71歲才考得一個貢生的他,并沒有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所壓倒,憑借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嘈娜?,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钡淖毅?,終給后世留下了集志怪與傳奇為一體的鴻篇巨著《聊齋志異》,其“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膽識勇氣,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高超技藝,都一直深深影響著后世的中華兒女。
“傳統(tǒng)藝苑”節(jié)選的是我國傳統(tǒng)戲曲?!囤w盼兒風月救風塵》是我國著名“曲圣”關(guān)漢卿的代表作,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元雜劇作家關(guān)漢卿,其自身不俗的“銅豌豆”氣質(zhì)就足以令后世仰之彌高:“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5]在這段話里,關(guān)漢卿把自己鮮明獨到、不屈不撓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凜然正氣、堅持真我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古以來中國婦女就有著“巾幗不讓須眉”的氣質(zhì),《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是“中國十大古典喜劇戲曲”之一,塑造了一個聰明機智、有勇有謀、見義勇為的趙盼兒形象,這也是中國古典文獻里眾多具有俠肝義膽的光輝婦女形象中的一個,體現(xiàn)在堅持正義和真理,懲惡揚善方面。課文《長亭送別》節(jié)選自王實甫《西廂記》,戲曲描寫了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宣揚了他們對真愛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了他們對封建禮教以及門閥婚姻的大膽反叛和否定,歌頌了自由真摯的愛情,從而彰顯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愛情理想。課文《驚夢》是節(jié)選自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大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同樣是對美好愛情的熱烈禮贊,對摧殘愛情的封建禮教進行無情地揭露鞭笞,這些可歌可泣的經(jīng)典愛情故事,彰顯了對真愛的肯定和贊美,通過學習領(lǐng)悟,對引導(dǎo)當代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愛情觀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可知,在《新編大學語文》所節(jié)選的文學作品中,幾乎每一篇作品里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我們在教學這些篇章的時候,應(yīng)該仔細挖掘、認真思考,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給學生講解傳授這些人文精神,使他們能在這些優(yōu)秀的典籍里獲取必要的精神食糧,從而潛移默化地豐富自己,提高自己,以此塑造自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成為一個志趣高遠、情趣高尚、品學兼優(yōu)的當代大學生。
注釋:
[1]吳凌,吳畏:《新編大學語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伍德山,德群編著,孔子:《論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版。
[3]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
[4]天瑜譯注,孟軻:《孟子》,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隋樹森:《全元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龍飛 貴州貴陽 貴陽學院 550003)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