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波
對于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主要的方式是手術治療,而手術創(chuàng)傷對患兒臟器功能的影響較為嚴重,容易誘發(f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為有效控制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院對55例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了術后護理,并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行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的55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男40例,女15例;胎齡為28~40周,出生體質量為1.15~4.35kg。55例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患兒中,動脈導管未閉8例、室間隔缺損伴肺動脈高壓11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18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伴肺動脈高壓6例、肺動脈閉鎖伴動脈導管未閉3例、右室雙出口4例、主動脈狹窄3例、永存動脈干1例、房間隔缺損l例。
1.2 方法 38例患兒在體外循環(huán)、中低溫及心臟停跳條件下進行手術治療;12例患兒在淺低溫心臟跳動下進行手術[2]。中度稀釋血液,血球壓積25%,轉流30~205min,阻斷8~115min;常溫條件下的PDA及單心室患兒分別為3例和2例。55例新生兒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48例為根治性手術,7例為姑息性手術。
55例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患兒中,35例患兒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6%,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肺出血、低心排綜合征、急性腎功能衰竭及肺不張等,后通過相應條件的護理和糾正,所有患兒均得到有效治療。55例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1。
表1 5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3.1 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護理 (1)動脈血壓監(jiān)測:監(jiān)測患兒血壓變化,并進行相應的護理和治療,動脈內置入動脈導管進行動脈內血壓監(jiān)測,導管及三通開關固定后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相關操作,使用肝素液進行沖洗。血壓異常時,及時報告醫(yī)生并進行相應處理[3]。(2)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建立CVP監(jiān)測,對患兒的心包填塞、心功能、血容量等情況進行了解。監(jiān)測過程中,設置導管尖端于上腔靜脈入右心房處,確保定位的準確無誤,第4肋與腋中線交界處設置零點位置。每小時記錄1次,12h后100ml生理鹽水加入10mg肝素,靜脈推注2~3ml,并確保導管的通暢。血壓不穩(wěn)定時,應增加兒茶酚胺類藥物的劑量,同時建立2條以上的深靜脈通路,分別泵入膠體液及正性肌力藥物,確保心房充盈壓低至適宜的心排血量[4]。(3)尿量觀察:尿量指標能夠反映體外循環(huán)中組織灌注是否良好及下腔靜脈阻塞情況。通常,導尿管保留24~48h,術后記錄尿量和出入液量。尿量<0.5ml/(kg·h)時,檢查導尿管是否通暢,同時依據動脈血壓及中心靜脈壓選擇合適的利尿劑[5]。(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由于機體環(huán)境受體外循環(huán)、缺氧及心肌缺血的影響,術后需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相應處理。血管活性藥物應用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對藥物名稱、配制時間、濃度等情況在注射器上注明。持續(xù)、勻速輸入藥物,臨時藥物不在通道內進行。調節(jié)血管活性藥物應逐漸加減,幅度不能過大,否則患兒循環(huán)不穩(wěn)定容易造成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6]。
3.2 呼吸道護理 (1)吸痰前護理:吸痰前墊小方巾并用拍背器拍背,不得直接接觸患兒的皮膚。皮囊加壓使胸廓適度起伏,避免發(fā)生氣胸。對合適的負壓進行調節(jié),其正常值為60~100mmHg。根據氣管插管加1cm的長度確定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吸痰動作輕柔,并觀察SpO2。(2)氣道通暢:早產兒氣管插管細,少量分泌物就能夠發(fā)生阻塞,應進行及時的處理。(3)呼吸機的使用:依據患兒的肺順應性,對呼吸機的觸發(fā)靈敏度及壓力支持水平進行調整,在氣道阻力增加的情況下,壓力支持值不改變就會促使通氣不足現象的發(fā)生。避免氣管插管折疊、痰液阻塞等現象的發(fā)生,有效記錄氣道壓力值[7]。
3.3 預防感染及基礎護理 (1)預防感染:執(zhí)行無菌操作,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操作前后消毒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本組病例中,感染患兒有3例延遲關胸,且關胸成功未有感染現象的發(fā)生;術后傷口感染1例,再次進手術室清創(chuàng)并進行縱隔沖洗,清創(chuàng)后生理鹽水經引流管沖洗,2周后傷口愈合。(2)基礎護理:創(chuàng)造舒適的病室環(huán)境,避免強光刺激?;純褐糜诓〈采?,每小時對手、腳放置位置進行更換。操作動作輕柔,避免骨折和脫位現象的發(fā)生。臍部、眼部、口腔護理每班1次,并對中心靜脈導管及各類引流管進行有效維護。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新生兒的組織器官發(fā)育并不完善,手術創(chuàng)傷及體外循環(huán)因素對患兒的預后影響很大,容易造成心、肺、腎等臟器功能的損害,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為此,在治療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早期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流動力學和循環(huán)穩(wěn)定[8]。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呼吸系統(tǒng)監(jiān)護,預防和控制肺部并發(fā)癥,加強氧療及引流管護理,術后在有效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的并發(fā)癥進行積極治療,預防感染??梢?,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護理措施非常重要,應合理制定護理方案,更好地提高患兒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1]江美麗.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術后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7):42-43.
[2]康霞,周清,李巖,等.新生兒法洛四聯癥的術后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1):103.
[3]諸紀華,楊淑娟,傅藏藏,等.30例低體重危重先心病嬰兒的術后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37-238.
[4]管詠梅,周燕萍,徐卓明,等.先天性心臟病低出生體重兒的術后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8,23(2):29-30.
[5]俞玲娜,李筠,黃萍,等.11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靜脈狹窄患兒的術后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7):660-661.
[6]趙琦,宋鵬,徐敬,等.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術后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38-39.
[7]何華英,劉凌虹,李曉璐,等.小兒主動脈弓病變合并心內畸形的術后護理[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20):3818-3820.
[8]劉孟麗,朱豫,張敏,等.329例先天性心臟病低體重嬰幼兒術后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