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經濟并無三駕馬車
文Ⅰ王東京
學界稱“投資、消費、出口”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毫無疑問,若從某個時點看,“三駕馬車”皆能拉動經濟。凱恩斯當年說,經濟蕭條是源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判斷是對的,企業(yè)把產品生產出來后沒人買,產品壓庫,資金不能回流再生產便難以為繼。凱恩斯又說,在這種情況下若政府去刺激投資或消費,能將那些壓庫產品賣出,企業(yè)則可繼續(xù)生產。
投資肯定能擴內需,效果也立竿見影;可問題是投資拉動的只是中間需求而非最終需求。道理簡單,增加投資雖可減少企業(yè)積壓,但一旦投資完成又會形成新的產能,假若消費跟不上,對原本過剩的產能就會百上加斤。這道理凱恩斯當然明白,所以他提出要重點投資公共設施,公共設施既不形成新的產能,還能帶動私人投資,可一石二鳥。
投資公共設施不增加產能,而且也無需賣。然而若公共設施投資過度,導致設施閑置實際也是過?;颉皦簬臁?。再說,無論在何經濟發(fā)展階段,公共設施需求都是有限的。所以試圖通過持續(xù)地投資公共設施拉動企業(yè)投資,將公共設施投資當作拉動經濟的“永動機”,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至于“出口”。不少人以為增加出口能擴大需求,其實這只是個誤會。將國內過剩商品出口到國外,短期會減少國內庫存,拉動國內投資;但要知道,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并非為了轉嫁過剩,而是分享國際分工的利益,這樣在出口的同時,就必須進口,否則只出不進或出多進少,那等于是拿國內資源去換人家的紙鈔(外匯)。
到這里,我歸總的結論是:拉動經濟只有“消費”與“投資”一駕馬車,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即“投資”得以“消費”為牽引。至于出口,那是國家間互通有無,若是進出口平衡,出口對國內需求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而此結論的啟示是:一國經濟能否持續(xù)增長,關鍵在擴內需而非擴出口,尤其是經濟大國,更不可將“注”押在出口上。
不要誤讀兩個民主的關系
文Ⅰ王長江
我們重視黨內民主,不僅僅是因為黨內民主對黨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因為,我們期待著黨內民主在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語意上是明確的,對于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目前卻存在一些誤讀。一些學者認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為民主的發(fā)展規(guī)定了一個先后次序,即應該先發(fā)展黨內民主,然后再發(fā)展人民民主。甚至有人認為,提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對前一階段發(fā)展民主錯誤思路的修正。在他們看來,前一階段,先發(fā)展人民民主,在農村先搞“村民自治”,結果諸如賄選、家族統(tǒng)治和黑惡勢力控制選舉這樣的負面現(xiàn)象層出不窮?,F(xiàn)在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先發(fā)展黨內民主。按照這種觀點,似乎我們應該讓人民民主停一停、緩一緩,人民民主應讓位于黨內民主,似乎黨內民主不推進,人民民主就不應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是對黨內民主的極大誤解。
人民民主,或曰社會民主,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們之所以會有民主訴求,歸根結底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本能。市場經濟以明晰的產權保護為前提,承認人的獨立利益,于是,人們就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當性。這種正當訴求延伸到對公權力的要求,便是我們所說的民主訴求。
在民主有序發(fā)展還是無序發(fā)展的問題上,我們是可以做出選擇的。有所準備,就可以引導民主的發(fā)展;如果缺乏對民主政治必然性的認識,沒有任何準備,民主就可能進入一種無序發(fā)展乃至失控狀態(tài)。發(fā)展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就是推進有序民主的最現(xiàn)實途徑。顯而易見,在黨內民主得到長足發(fā)展的情況下,人民民主的發(fā)展等于有了一個可資效法的樣板。我們應懷著強烈的責任意識看待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問題,站在政治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和思考黨內民主的發(fā)展。加緊對黨內民主進行頂層設計,系統(tǒng)梳理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基本思路,打破制約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各種“瓶頸”,應當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誰給了官員“霸氣外露”的底氣
文Ⅰ劉暢
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內容的民主生活會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批評終歸是批評,不管是“避重就輕”,還是“似曾相識”,總還是能聽到一些平時聽不到的實話。比如,有人提出“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對于地方官員而言,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據(jù)說,這句話來自某縣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會。當時,縣長率先向縣委書記“發(fā)炮”:“你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影響班子民主?!?/p>
一把手脾氣大了的后果在于“影響民主”。其他成員唯唯諾諾,缺少擔當,一味沉浸在“求穩(wěn)怕亂”、“不思進取”的狀態(tài),反過來又會助長一把手的驕橫作風。再加上官場不乏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很容易讓一把手飄飄然,以為自己職務高升,能力、水平、眼界也一樣水漲船高。對于別人缺少包容之心,稍有不順從就批評謾罵,動輒威脅。而“班子不民主”,就會造成“一言堂”和大權獨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某縣的民主生活會上,常務副縣長直接批評縣長的話也驚人相似:“批評人時,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更不講方法,嗓門也大,調門也高,有時還拍桌子,可以說在走廊里大家都能聽得到?!庇纱丝磥?,“脾氣大”可能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一些地方和單位掌握權力的人“過于霸氣”,一位提意見的干部說,領導“愛發(fā)無名火,有的基層同志回去考慮幾天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誤”。
有的官員取得重要職務之前,常常面露微笑,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一旦成為地方和單位的一把手,就逐漸變得脾氣暴躁、霸氣外露。因而,官員的“暴脾氣”背后是扭曲的“權力觀”作祟。所以,不管個人修養(yǎng)、成長經歷如何,一旦成為一把手,不光需要寬容待人的廣闊胸懷,更需要身邊人的坦率批評,形成監(jiān)督。只有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才能讓一些放縱自己欲望、為所欲為、忘乎所以的官員清醒起來,變得理性一些,避免在權力面前迷失自我。
反腐敗形成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
文Ⅰ燁泉
6月30日,中共中央決定給予徐才厚、蔣潔敏、李東生、王永春4人開除黨籍處分,對其涉及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在建黨93周年之際,中央反腐再出重拳。
當前的反腐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把握能力都有極大的改進。首先是快,徐才厚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短短三個半月的調查時間,對這個級別的官員來說已屬罕見。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被“拿下馬”之前的一天,還在正常出席活動,甚至當天還有日?;顒影才?。江西的姚木根、山西的令政策、杜善學,也都是如此。
這種“秒殺”式反腐在以往反腐斗爭中很少見,往往是紀委還沒開始立案,當事人就已經行動起來,要么串供,要么毀滅證據(jù),要么打擊報復舉報人,要么潛逃國外。所以從技術上講,嚴格把握反腐的時間和時機是反腐成功最有力的武器。
當前反腐另一個值得關注之處就是空間問題。在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當向境外轉移財產不過是舉手之勞、向境外遣逃也不過是一步之遙的時候,反腐國際合作就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
兩個月前,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一舉打破數(shù)百年的銀行保密傳統(tǒng)。推動瑞士作出改變的,是美國海外查稅法案FATCA。根據(jù)海外查稅法案FATCA,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都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存款超過5萬美元的美國公民賬戶信息,否則就會被視為與美國政府不合作。
無論是瑞士銀行打破百年的保密傳統(tǒng),還是美國的FATCA法案出臺,對中國的反腐都是利好消息,在客觀上對向海外轉移財產的腐敗分子必定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一些貪官之所以能腐、敢腐,而且即使是罪行敗露了也有恃無恐,很大程度在于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掌握了主動,可以利用時空優(yōu)劣掩蓋罪行、逃避懲罰。而當前反腐捷報頻傳,與反腐形成了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有很大關系。
拉動經濟并無三駕馬車
文Ⅰ王東京
學界稱“投資、消費、出口”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毫無疑問,若從某個時點看,“三駕馬車”皆能拉動經濟。凱恩斯當年說,經濟蕭條是源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判斷是對的,企業(yè)把產品生產出來后沒人買,產品壓庫,資金不能回流再生產便難以為繼。凱恩斯又說,在這種情況下若政府去刺激投資或消費,能將那些壓庫產品賣出,企業(yè)則可繼續(xù)生產。
投資肯定能擴內需,效果也立竿見影;可問題是投資拉動的只是中間需求而非最終需求。道理簡單,增加投資雖可減少企業(yè)積壓,但一旦投資完成又會形成新的產能,假若消費跟不上,對原本過剩的產能就會百上加斤。這道理凱恩斯當然明白,所以他提出要重點投資公共設施,公共設施既不形成新的產能,還能帶動私人投資,可一石二鳥。
投資公共設施不增加產能,而且也無需賣。然而若公共設施投資過度,導致設施閑置實際也是過?;颉皦簬臁?。再說,無論在何經濟發(fā)展階段,公共設施需求都是有限的。所以試圖通過持續(xù)地投資公共設施拉動企業(yè)投資,將公共設施投資當作拉動經濟的“永動機”,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至于“出口”。不少人以為增加出口能擴大需求,其實這只是個誤會。將國內過剩商品出口到國外,短期會減少國內庫存,拉動國內投資;但要知道,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并非為了轉嫁過剩,而是分享國際分工的利益,這樣在出口的同時,就必須進口,否則只出不進或出多進少,那等于是拿國內資源去換人家的紙鈔(外匯)。
到這里,我歸總的結論是:拉動經濟只有“消費”與“投資”一駕馬車,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即“投資”得以“消費”為牽引。至于出口,那是國家間互通有無,若是進出口平衡,出口對國內需求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而此結論的啟示是:一國經濟能否持續(xù)增長,關鍵在擴內需而非擴出口,尤其是經濟大國,更不可將“注”押在出口上。
不要誤讀兩個民主的關系
文Ⅰ王長江
我們重視黨內民主,不僅僅是因為黨內民主對黨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因為,我們期待著黨內民主在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語意上是明確的,對于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目前卻存在一些誤讀。一些學者認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為民主的發(fā)展規(guī)定了一個先后次序,即應該先發(fā)展黨內民主,然后再發(fā)展人民民主。甚至有人認為,提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對前一階段發(fā)展民主錯誤思路的修正。在他們看來,前一階段,先發(fā)展人民民主,在農村先搞“村民自治”,結果諸如賄選、家族統(tǒng)治和黑惡勢力控制選舉這樣的負面現(xiàn)象層出不窮?,F(xiàn)在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先發(fā)展黨內民主。按照這種觀點,似乎我們應該讓人民民主停一停、緩一緩,人民民主應讓位于黨內民主,似乎黨內民主不推進,人民民主就不應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是對黨內民主的極大誤解。
人民民主,或曰社會民主,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們之所以會有民主訴求,歸根結底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本能。市場經濟以明晰的產權保護為前提,承認人的獨立利益,于是,人們就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當性。這種正當訴求延伸到對公權力的要求,便是我們所說的民主訴求。
在民主有序發(fā)展還是無序發(fā)展的問題上,我們是可以做出選擇的。有所準備,就可以引導民主的發(fā)展;如果缺乏對民主政治必然性的認識,沒有任何準備,民主就可能進入一種無序發(fā)展乃至失控狀態(tài)。發(fā)展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就是推進有序民主的最現(xiàn)實途徑。顯而易見,在黨內民主得到長足發(fā)展的情況下,人民民主的發(fā)展等于有了一個可資效法的樣板。我們應懷著強烈的責任意識看待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問題,站在政治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和思考黨內民主的發(fā)展。加緊對黨內民主進行頂層設計,系統(tǒng)梳理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基本思路,打破制約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各種“瓶頸”,應當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誰給了官員“霸氣外露”的底氣
文Ⅰ劉暢
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內容的民主生活會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批評終歸是批評,不管是“避重就輕”,還是“似曾相識”,總還是能聽到一些平時聽不到的實話。比如,有人提出“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對于地方官員而言,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據(jù)說,這句話來自某縣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會。當時,縣長率先向縣委書記“發(fā)炮”:“你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影響班子民主。”
一把手脾氣大了的后果在于“影響民主”。其他成員唯唯諾諾,缺少擔當,一味沉浸在“求穩(wěn)怕亂”、“不思進取”的狀態(tài),反過來又會助長一把手的驕橫作風。再加上官場不乏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很容易讓一把手飄飄然,以為自己職務高升,能力、水平、眼界也一樣水漲船高。對于別人缺少包容之心,稍有不順從就批評謾罵,動輒威脅。而“班子不民主”,就會造成“一言堂”和大權獨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某縣的民主生活會上,常務副縣長直接批評縣長的話也驚人相似:“批評人時,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更不講方法,嗓門也大,調門也高,有時還拍桌子,可以說在走廊里大家都能聽得到?!庇纱丝磥恚捌獯蟆笨赡懿⒉皇莻€別現(xiàn)象。一些地方和單位掌握權力的人“過于霸氣”,一位提意見的干部說,領導“愛發(fā)無名火,有的基層同志回去考慮幾天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誤”。
有的官員取得重要職務之前,常常面露微笑,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一旦成為地方和單位的一把手,就逐漸變得脾氣暴躁、霸氣外露。因而,官員的“暴脾氣”背后是扭曲的“權力觀”作祟。所以,不管個人修養(yǎng)、成長經歷如何,一旦成為一把手,不光需要寬容待人的廣闊胸懷,更需要身邊人的坦率批評,形成監(jiān)督。只有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才能讓一些放縱自己欲望、為所欲為、忘乎所以的官員清醒起來,變得理性一些,避免在權力面前迷失自我。
反腐敗形成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
文Ⅰ燁泉
6月30日,中共中央決定給予徐才厚、蔣潔敏、李東生、王永春4人開除黨籍處分,對其涉及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在建黨93周年之際,中央反腐再出重拳。
當前的反腐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把握能力都有極大的改進。首先是快,徐才厚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短短三個半月的調查時間,對這個級別的官員來說已屬罕見。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被“拿下馬”之前的一天,還在正常出席活動,甚至當天還有日?;顒影才?。江西的姚木根、山西的令政策、杜善學,也都是如此。
這種“秒殺”式反腐在以往反腐斗爭中很少見,往往是紀委還沒開始立案,當事人就已經行動起來,要么串供,要么毀滅證據(jù),要么打擊報復舉報人,要么潛逃國外。所以從技術上講,嚴格把握反腐的時間和時機是反腐成功最有力的武器。
當前反腐另一個值得關注之處就是空間問題。在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當向境外轉移財產不過是舉手之勞、向境外遣逃也不過是一步之遙的時候,反腐國際合作就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
兩個月前,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一舉打破數(shù)百年的銀行保密傳統(tǒng)。推動瑞士作出改變的,是美國海外查稅法案FATCA。根據(jù)海外查稅法案FATCA,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都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存款超過5萬美元的美國公民賬戶信息,否則就會被視為與美國政府不合作。
無論是瑞士銀行打破百年的保密傳統(tǒng),還是美國的FATCA法案出臺,對中國的反腐都是利好消息,在客觀上對向海外轉移財產的腐敗分子必定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一些貪官之所以能腐、敢腐,而且即使是罪行敗露了也有恃無恐,很大程度在于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掌握了主動,可以利用時空優(yōu)劣掩蓋罪行、逃避懲罰。而當前反腐捷報頻傳,與反腐形成了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有很大關系。
拉動經濟并無三駕馬車
文Ⅰ王東京
學界稱“投資、消費、出口”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毫無疑問,若從某個時點看,“三駕馬車”皆能拉動經濟。凱恩斯當年說,經濟蕭條是源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判斷是對的,企業(yè)把產品生產出來后沒人買,產品壓庫,資金不能回流再生產便難以為繼。凱恩斯又說,在這種情況下若政府去刺激投資或消費,能將那些壓庫產品賣出,企業(yè)則可繼續(xù)生產。
投資肯定能擴內需,效果也立竿見影;可問題是投資拉動的只是中間需求而非最終需求。道理簡單,增加投資雖可減少企業(yè)積壓,但一旦投資完成又會形成新的產能,假若消費跟不上,對原本過剩的產能就會百上加斤。這道理凱恩斯當然明白,所以他提出要重點投資公共設施,公共設施既不形成新的產能,還能帶動私人投資,可一石二鳥。
投資公共設施不增加產能,而且也無需賣。然而若公共設施投資過度,導致設施閑置實際也是過?;颉皦簬臁?。再說,無論在何經濟發(fā)展階段,公共設施需求都是有限的。所以試圖通過持續(xù)地投資公共設施拉動企業(yè)投資,將公共設施投資當作拉動經濟的“永動機”,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至于“出口”。不少人以為增加出口能擴大需求,其實這只是個誤會。將國內過剩商品出口到國外,短期會減少國內庫存,拉動國內投資;但要知道,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并非為了轉嫁過剩,而是分享國際分工的利益,這樣在出口的同時,就必須進口,否則只出不進或出多進少,那等于是拿國內資源去換人家的紙鈔(外匯)。
到這里,我歸總的結論是:拉動經濟只有“消費”與“投資”一駕馬車,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即“投資”得以“消費”為牽引。至于出口,那是國家間互通有無,若是進出口平衡,出口對國內需求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而此結論的啟示是:一國經濟能否持續(xù)增長,關鍵在擴內需而非擴出口,尤其是經濟大國,更不可將“注”押在出口上。
不要誤讀兩個民主的關系
文Ⅰ王長江
我們重視黨內民主,不僅僅是因為黨內民主對黨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因為,我們期待著黨內民主在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語意上是明確的,對于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目前卻存在一些誤讀。一些學者認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為民主的發(fā)展規(guī)定了一個先后次序,即應該先發(fā)展黨內民主,然后再發(fā)展人民民主。甚至有人認為,提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對前一階段發(fā)展民主錯誤思路的修正。在他們看來,前一階段,先發(fā)展人民民主,在農村先搞“村民自治”,結果諸如賄選、家族統(tǒng)治和黑惡勢力控制選舉這樣的負面現(xiàn)象層出不窮。現(xiàn)在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先發(fā)展黨內民主。按照這種觀點,似乎我們應該讓人民民主停一停、緩一緩,人民民主應讓位于黨內民主,似乎黨內民主不推進,人民民主就不應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是對黨內民主的極大誤解。
人民民主,或曰社會民主,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們之所以會有民主訴求,歸根結底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本能。市場經濟以明晰的產權保護為前提,承認人的獨立利益,于是,人們就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當性。這種正當訴求延伸到對公權力的要求,便是我們所說的民主訴求。
在民主有序發(fā)展還是無序發(fā)展的問題上,我們是可以做出選擇的。有所準備,就可以引導民主的發(fā)展;如果缺乏對民主政治必然性的認識,沒有任何準備,民主就可能進入一種無序發(fā)展乃至失控狀態(tài)。發(fā)展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就是推進有序民主的最現(xiàn)實途徑。顯而易見,在黨內民主得到長足發(fā)展的情況下,人民民主的發(fā)展等于有了一個可資效法的樣板。我們應懷著強烈的責任意識看待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問題,站在政治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和思考黨內民主的發(fā)展。加緊對黨內民主進行頂層設計,系統(tǒng)梳理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基本思路,打破制約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各種“瓶頸”,應當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誰給了官員“霸氣外露”的底氣
文Ⅰ劉暢
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內容的民主生活會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批評終歸是批評,不管是“避重就輕”,還是“似曾相識”,總還是能聽到一些平時聽不到的實話。比如,有人提出“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對于地方官員而言,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據(jù)說,這句話來自某縣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會。當時,縣長率先向縣委書記“發(fā)炮”:“你當了一把手,脾氣也大了,影響班子民主?!?/p>
一把手脾氣大了的后果在于“影響民主”。其他成員唯唯諾諾,缺少擔當,一味沉浸在“求穩(wěn)怕亂”、“不思進取”的狀態(tài),反過來又會助長一把手的驕橫作風。再加上官場不乏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很容易讓一把手飄飄然,以為自己職務高升,能力、水平、眼界也一樣水漲船高。對于別人缺少包容之心,稍有不順從就批評謾罵,動輒威脅。而“班子不民主”,就會造成“一言堂”和大權獨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某縣的民主生活會上,常務副縣長直接批評縣長的話也驚人相似:“批評人時,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更不講方法,嗓門也大,調門也高,有時還拍桌子,可以說在走廊里大家都能聽得到。”由此看來,“脾氣大”可能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一些地方和單位掌握權力的人“過于霸氣”,一位提意見的干部說,領導“愛發(fā)無名火,有的基層同志回去考慮幾天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誤”。
有的官員取得重要職務之前,常常面露微笑,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一旦成為地方和單位的一把手,就逐漸變得脾氣暴躁、霸氣外露。因而,官員的“暴脾氣”背后是扭曲的“權力觀”作祟。所以,不管個人修養(yǎng)、成長經歷如何,一旦成為一把手,不光需要寬容待人的廣闊胸懷,更需要身邊人的坦率批評,形成監(jiān)督。只有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才能讓一些放縱自己欲望、為所欲為、忘乎所以的官員清醒起來,變得理性一些,避免在權力面前迷失自我。
反腐敗形成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
文Ⅰ燁泉
6月30日,中共中央決定給予徐才厚、蔣潔敏、李東生、王永春4人開除黨籍處分,對其涉及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在建黨93周年之際,中央反腐再出重拳。
當前的反腐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把握能力都有極大的改進。首先是快,徐才厚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短短三個半月的調查時間,對這個級別的官員來說已屬罕見。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被“拿下馬”之前的一天,還在正常出席活動,甚至當天還有日?;顒影才?。江西的姚木根、山西的令政策、杜善學,也都是如此。
這種“秒殺”式反腐在以往反腐斗爭中很少見,往往是紀委還沒開始立案,當事人就已經行動起來,要么串供,要么毀滅證據(jù),要么打擊報復舉報人,要么潛逃國外。所以從技術上講,嚴格把握反腐的時間和時機是反腐成功最有力的武器。
當前反腐另一個值得關注之處就是空間問題。在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當向境外轉移財產不過是舉手之勞、向境外遣逃也不過是一步之遙的時候,反腐國際合作就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
兩個月前,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一舉打破數(shù)百年的銀行保密傳統(tǒng)。推動瑞士作出改變的,是美國海外查稅法案FATCA。根據(jù)海外查稅法案FATCA,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都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存款超過5萬美元的美國公民賬戶信息,否則就會被視為與美國政府不合作。
無論是瑞士銀行打破百年的保密傳統(tǒng),還是美國的FATCA法案出臺,對中國的反腐都是利好消息,在客觀上對向海外轉移財產的腐敗分子必定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一些貪官之所以能腐、敢腐,而且即使是罪行敗露了也有恃無恐,很大程度在于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掌握了主動,可以利用時空優(yōu)劣掩蓋罪行、逃避懲罰。而當前反腐捷報頻傳,與反腐形成了時空交叉火力網(wǎng)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