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坤
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語文素養(yǎng)有一定的差距。而在習作水平上就更為明顯。雖然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看著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現(xiàn)行教材有城市化的傾向,所以,農村教師不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農村小學的作文條件太差了,沒法與城市小學差比。
《新課標》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我們農村有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也有都市的現(xiàn)代氣息,為農村的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作文教學中要利用這些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
新課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毙抡n標指出要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因此,我們應大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飛出單一、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我利用農村的語文教育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嘗試性地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一、擁抱大自然,開啟寫作源泉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fā)。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成長的搖籃。同學們擁抱著大自然:看樹木茂盛、田野廣闊、藍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綠水、村落炊煙、花草野果……這一切無不烙上了農村的印記,又無不給農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認真觀察,這些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了抒寫真善美的基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有心人,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養(yǎng)成觀察的好習慣。
當學生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心盈自然之美時,只要稍作點撥,他們就會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fā),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xiāng),美麗的校園,同時也陶冶了美情操。這樣的作文還會干澀難寫嗎?
二、體驗農村生活,自豪之情
對于一般動植物的認識,城市里的小學生大多數(shù)是通過圖片資料獲得相關的知識,缺乏感性的認識,所以習作干癟,更無真情實感了。在這方面農村的小學生卻恰恰相反,生活在農村里的小學生可以聞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豆子、玉米、水稻的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可以目睹豬、牛、羊、雞的生長繁殖過程,也可以捉到活蹦亂跳的魚兒。讓學生描寫這些事物便會激發(fā)他們自豪的情感,讓學生滿懷著為家鄉(xiāng)的富饒而自豪的激情去寫作文,這樣作文就會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三、體驗農活艱辛,說勞動苦甜
“農活”也是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在家學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通過走農田、訪農民、干農活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苦與甜。勞動的體驗是刻骨銘心的,有了這刻骨銘心的體驗,學生就會更加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了。農村學生自有一片天地,上樹摘果、下河摸魚、爬樹粘知了,這些趣事會給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拔草喂牛、苗間鋤草、插秧施肥等這些勞動實踐會給學生帶來深切的感受。我讓學生以日記或周記的方式記錄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就為學生的習作積累了豐厚的素材。農村學生在節(jié)假日常要幫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這都是他們體驗農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例如種稻谷,指導學生觀察什么時間播種,什么時間鋤草,施肥,收獲,并且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又如很多同學都親身參加過割稻、拾稻穗的勞動,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討論之后指導學生寫出文章,這樣既學到了農技知識,又擴大了寫作范圍。當然,在這刻骨銘心的體驗中同學們的習作就不再“干癟”,而變得很“飽滿”了!
四、體驗農村新貌,抒振奮之情
新農村的發(fā)展可謂日新月異,令我們每個生活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不斷地驚喜,更無比的振奮!——這又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我?guī)е⒆觽儏⒂^養(yǎng)殖專業(yè)戶的魚塘蝦塘、養(yǎng)牛場、養(yǎng)雞場、養(yǎng)豬場、金秋梨等基地,并通過采訪,了解家鄉(xiāng)的過去,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fā)展。接著,在班上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家鄉(xiāng)的變化”:有的從自己家里的生活變化談起,有的從門前路的更新說起,有的從高樓大廈說起……同學們還情不自禁地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帶著一顆顆童心飛向未來……學生太興奮了,這時我提出作文的要求,就會促使學生把這種振奮之情流于筆端。同時,也教育了學生要熱愛家鄉(xiāng),促使他們從小樹立起把農村建設得更繁榮的理想。
五、體驗鄉(xiāng)情親情,贊純樸民風
農村廣為流傳“鄰里好,賽金寶”這句話——農村人特別重視鄰里之間、鄉(xiāng)親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其間蘊含著純樸的民風。和睦相處之情,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jié)約之風等等,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fā)生在同學們的身邊。農村那熱鬧的春節(jié)、團圓的中秋節(jié)、飄著粽子香的端午節(jié)……男婚女嫁,移風易俗等等,無不帶給同學們許多歡樂。抓住節(jié)日的契機,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其中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贊之于筆端。
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捕捉學生細微的情感變化,及時強化積極的情感,消除消極的情感,讓學生帶著積極而強烈的情感去寫作文。在學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時,強化他們的愉悅之情;認識到家鄉(xiāng)的富裕時,強化他們的自豪之情……繼而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愉悅之情、自豪之情等,去討論、交談、寫作,這樣學生的習作便有了真情實感!
總之,遼闊的農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農村的作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就地取材,解決學生的“無米之炊”。生活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只要我們善于發(fā)掘,勤于開拓,科學地開展作文實踐活動,定能幫助學生們找到習作的活水,使學生的習作呈現(xiàn)出盎然生機!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平縣武東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