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琦,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
電影《新少林寺》海報
自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紅遍全國之后,少林寺成為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后來者持續(xù)不斷地將有關(guān)少林寺的故事搬上銀屏。與老版《少林寺》相比,《新少林寺》中不只有動作,還蘊含著深刻禪宗美學思想。禪宗美學凝聚了東方美學的智慧,并以自己獨特的內(nèi)涵和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寶庫。禪宗美學是一種生命美學,體現(xiàn)了對人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是中國古典美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美學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禪宗的美學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空、悟、境。下文將從空、悟、境這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
“‘空’是禪宗美學標舉的哲學旗幟,也是禪宗美學的基調(diào)?!保?]“空”原意是萬法的存在。主要是指現(xiàn)象界中的一切皆是沒有“自性”的,只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幻想,不存在實在的本體,它本身就“空”。禪宗認為,我們在因緣和合而生的現(xiàn)象界所看所聽,都不是真實存在,要想達到“空”的境界,就要“無相”、“無住”和“無念”?!盁o相”即要求眾生無需執(zhí)著于現(xiàn)象,只是把它們當作因緣和合的結(jié)果?!盁o念”的提出,是針對迷人因執(zhí)著于“念”而生起的邪念妄見?!盁o住”就是不回想過去,不謀劃未來,不持駐于當下,于剎那間去把握“空”。影片中的侯杰一開始是一個縱橫捭闔、驕橫跋扈人。他追趕自己的對手霍龍到少林寺,先答應霍龍拿了他的金子放他一條生路。但最后侯杰還是殺了霍龍,并說:“他不死,我睡不著?!边@是他的心中執(zhí)著于“念”而產(chǎn)生的邪念和殺孽。而當侯杰的下屬曹蠻用槍對著方丈,要求方丈不要多管閑事,方丈依然淡定地救助霍龍時,這就是一種“空”的心態(tài)。這種淡定的心態(tài)與侯杰和曹蠻不安的心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期的侯杰正是執(zhí)著于現(xiàn)象界的“相”,即權(quán)力和錢財,持駐于自己的“念”,即稱王封霸。表面上他是至高無上的司令,但內(nèi)心極度的不安和痛苦。后期的侯杰雖在少林寺中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是快樂的,因他遠離顛倒夢想,放下了妄見邪念,也就是內(nèi)心“無相”、“無念”和“無住”。影片前期和后期侯杰的對比,彰顯了禪宗“空”的美學智慧。
日本著名的禪宗大師鈴木大拙說:“禪如果沒有悟,就像太陽沒有光和熱一樣。禪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獻、所有的寺廟以及所有的行頭,但只要其中有悟,就會永遠的存在?!保?]“禪宗中的‘悟’就是對‘空’的直觀,是透過假象看到真實(象外),是突如其來地發(fā)現(xiàn)光明,是佛性我的挺立,是個體自由的境界?!保?]不管是佛教還是禪宗都倡導人人有佛性,人的得失榮辱、真妄迷悟都在人自己的內(nèi)心,人的輝煌、寂滅、墮落和解脫都取決人的自心。自心就是佛性,即眾生都是平等的,也就是方丈在影片中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不該有分別心?!倍U宗在倡導眾生成佛的途徑中,其直視生命的本原,探求生命的價值和追尋人自我存在的價值,即是只有了悟,生命的本身才能成佛。
影片中處處充滿了“悟”。侯杰的“悟”是通過自己遭受過種種的打擊和不幸以及在少林寺中的生活后,才悟得“人所擁有的遠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最后他才能不念舊仇舍身救助曹蠻。悟得人生追求的是一種宇宙的大情感,而不是與個人利益攸關(guān)的小情感傾向和情感的偏袒,悟得“一世隨緣,隨緣一世,人才能活得自在?!庇捌械奈虿粌H發(fā)生在侯杰身上,萬惡不赦的曹蠻也是有所悟。曹蠻、侯杰在少林寺決斗時,侯杰兩次救助曹蠻。當寺里的橫梁掉下來時,侯杰推開曹蠻,自己卻倒在柱下。此時,影片用了特寫鏡頭來表現(xiàn)曹蠻的心理變化:他丟掉了手中用于保護自己的木棒。這個鏡頭暗示了曹蠻心性的回歸。
與侯杰及曹蠻的這種由惡轉(zhuǎn)善的“悟”所不同,影片中的悟道的“悟”是一種人生自我價值的“了悟”。一開始悟道不知道自己本身的價值,認為自己只會燒火做飯,但是當方丈告訴悟道,“練武是參禪,做飯也是參禪”,以及勸悟道離開少林去外界看看時。這時的悟道還是沒有真正的開悟,回答道“俺只會做點飯,到外面啥都沒有用了?!逼鋵嵎秸伤^的“練武是參禪,做飯也是參禪”正是禪的真諦。當悟道面對侵襲的敵人時,用自己平常做飯的功夫擊退敵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禪宗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種隨緣任意、自然適意、一切皆真、寧靜淡遠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由境界。禪家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蹤跡。”略相當于“戒”。有向佛求道之心,但還沒有超出塵世的物求。第二種境界:“空山無人,花開水流。”略相當于“定”。初步認識到本體,將要超脫還沒有超脫,心靈歸于平靜。較之于前境,已無心力欲求,達無人之境。第三種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略相當于“慧”,此時頓悟,瞬間的頓悟成為剎那間已經(jīng)成為終古,這個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人無貪求,無愿欲,任運法性之理相稱而行。
影片中侯杰的修行過程就是一個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三種境界。當落魄的侯杰至少林寺后,他愿意削發(fā)為僧。這時的削發(fā)為僧更多的是懊悔和避難。有心向佛,有求禪之心,但還沒有悟得禪道。當侯杰請求方丈收留他時,其他少林弟子都反對。方丈卻收留了他,并說:“煩惱即菩提,既然懂得迷惑,離參透禪機的日子就不遠了。”侯杰他發(fā)放食物給當?shù)氐陌傩?,以一顆平靜的心去讀經(jīng)書,且與少林弟子一起學習少林武術(shù)。這樣的日子看似單調(diào),卻是充實的、平靜的,這是侯杰參禪的第一個境界。當影片中出現(xiàn)侯杰刷洗他以前在少林寺門匾上所寫的“不外如是”嘲笑少林的字鏡頭時,是他參禪所達到的第二個境界。這個境界中的侯杰與前境界的他相比,內(nèi)心已經(jīng)逐漸忘卻了恩怨情仇,沒了心力欲求,是逐漸趨于“定”的境界。侯杰與小和尚深夜率性習武時,侯杰已達到了禪宗中的第三種境界。此時的侯杰動作輕盈、空靈,呼吸吞吐均勻,是和宇宙的節(jié)拍相和諧的,這時他內(nèi)心是愉悅的。已經(jīng)不縈于物,達到一種空明的境界。“沒有智慧的境界是一種低等的境界,缺少宇宙人生感的境界就顯得單薄了。”[4]有智慧的習武,更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新少林寺》給我們現(xiàn)代人最大的啟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物欲橫流、精神空虛時代,我們要學會放下,使自己心“空”。即放下不合理的欲念,因為“你所擁有的遠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币浴翱铡钡男膽B(tài)面對世界,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不斷反思,不斷了“悟”,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由自在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人生的輕松、快樂和精彩。
[1]傅松雪.與時俱空:禪宗美學思想的時間性研究[J].藝術(shù)百家,2008(05):87.
[2]鈴木大拙.禪與生活[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196.
[3]張節(jié)末.禪宗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6.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