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翔,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生
電影《青春雷鋒》劇照
盡管時代在變,但是,雷鋒精神永遠是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道德力量,“雷鋒”也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v觀雷鋒形象在主旋律電影中的塑造與傳播,雷鋒形象也愈加豐富與立體。而主旋律影片作為對人和歷史的再現方式,同時還肩負著弘揚主流意識的任務,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的結合。因此,影片中雷鋒形象的塑造往往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雷鋒精神所內蘊的具體價值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加以選擇與重構。本文以《雷鋒》、《雷鋒之歌》、《離開雷鋒的日子》、《青春雷鋒》為例,分析雷鋒形象在電影中的塑造與傳播,探析主旋律影片審美趨向從“神圣化”向“世俗化”再到“市場化”的轉變過程。
十七年電影時期,電影作為黨的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塑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直接影響著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1963年3月毛澤東發(fā)起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活動。而且,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中蘇關系惡化,處于內外交困之中的新中國需要一個全國上下都能認同的典型人物來鼓舞民眾。電影《雷鋒》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英雄神話”的講述。
電影《雷鋒》創(chuàng)作于1963年,是以影視為媒介建構“雷鋒神話”的起點。影片選取了雷鋒的部隊生活階段,用樸素的白描手法,再現了雷鋒艱苦節(jié)儉,樂于助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從影片伊始,雷鋒就已成為高度覺悟成熟的個體,“個人的潛在欲望被否定,代之以培養(yǎng)起革命的、理性的、對理想社會向往的主體?!保?]雷鋒有著鮮明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信仰與政治基調,他憎恨舊政權,熱愛新社會,熱衷于為人民服務。無論是帶病去工地幫忙,冒雨送老人回家,還是匿名給公社捐款,雷鋒儼然成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化身,是“十七年”激情昂揚國家政治英雄的典型代表。
而創(chuàng)作于七十年代末的影片《雷鋒之歌》作為新中國第一部重拍的人物傳記片對英雄神話的講述過猶不及。“一般來看,重拍價值是時代轉換需要的重新探索經典內涵,是現代人觀念的診釋或重新挖掘魅力?!保?]1979 年,“四人幫”剛被粉碎,新的社會發(fā)展方向還不夠明晰。因此,《雷鋒之歌》的創(chuàng)作依舊突出了類似英雄人物的反復書寫。通過塑造英雄形象,往往能夠強化國家的集體認同,樹立意識權威。
20世紀90年代,在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公而忘私的雷鋒精神與市場化時代凸顯的“一切向錢看”的觀念顯得格格不入。同時,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充滿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的影片儼然與經濟浪潮不相吻合。泛情化成為影片塑造的主要策略:其一,英雄的世俗化,即采用政治倫理化的宏觀視角與平民化視角的結合來表現英雄的日常情感。其二,世俗的英雄化,即從現實人物平凡的生活中去挖掘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精神品質。
《離開雷鋒的日子》就是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影片獨辟蹊徑,并未直接刻畫雷鋒這一英雄人物,而是以雷鋒離世事故的責任人即生前戰(zhàn)友喬安山為視角進行側面刻畫。電影通過急送產婦就醫(yī),救人反被誣陷,陷車獲得幫助三個故事回答了“雷鋒精神”如何對待的問題,同時將“雷鋒精神”落腳于“做好事,對得起良心”這樣的倫理道德觀念上。中國的傳統道德特別強調內省,也就是“良心”的作用?!啊夹摹侵黧w內心的責任感激發(fā),是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評價的統一體?!保?]也正因如此,在內心負罪感的驅動下,喬安山無怨無悔地奉獻著,希望通過不斷做好事,將老班長雷鋒的生命延續(xù)。而影片通過塑造這樣一個平民英雄,對觀眾來說,多了親切感,少了神圣性,人們對雷鋒精神以及雷鋒形象也不會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21世紀,隨著電影產業(yè)化進程的推進和大眾文化的興起,沒有面對市場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商業(yè)運作方式,電影注定會被淘汰。影片中對雷鋒形象的塑造也不例外,同樣需要以市場原則為導向,迎合大眾消費的審美需求。而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商業(yè)化的大眾文化迅速膨脹,革命時代的政治道德符號被其通過惡搞、大話等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構。人們困惑的不再僅僅是雷鋒精神如何對待,更多的是對“雷鋒”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全面認識。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下,電影《青春雷鋒》采用青春敘事的方式,從宏大的民族與集體敘事撥轉到對個人青春經驗的敘事,以平視的角度,甚至采用俯拍對雷鋒日常生活和心靈軌跡進行細膩刻畫與描繪。
青春敘事主要是通過講述人物的成長歷程來拉近拉觀眾與英模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盡管英模人物生活的時空不復存在,但是,“人生的道路怎么走”這一問題是任何年輕人都必須思考的。電影《青春雷鋒》正是依附在對雷鋒個體生命的關注上,以一種青春的姿態(tài)展現了一位少年的心靈成長史。影片中的雷鋒因為個矮,入伍被拒;因為方言,而被嘲笑。他是工地里無意中浪費國家資源的工人;也是訓練場上投擲手榴彈成績最差的士兵。他會在領取工資后,奢侈去買皮衣;也會因為被樹立為典型而滿心無奈。與張書記親如父子的親情,和王伶俐情竇初開的愛情,以及與喬安山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情,三種情感相互交織,促使雷鋒不斷走向成熟。
但是,《青春雷鋒》的“零票房事件”也警示我們,主旋律影片的市場化絕非易事,采用青春敘事的《青春雷鋒》只是停留在模仿階段,僅僅依靠純愛敘事遠遠無法滿足大眾的觀影需求,主旋律影片的創(chuàng)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總之,電影把觀眾集結在一個集體的夢幻當中,而主旋律影片往往以獨特的影像語言闡述著民族的文化構想。盡管在這些影片中,“雷鋒形象”的塑造因歷史語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其作為具有普泛意義的道德符號是延續(xù)不變的。與此同時,從電影《雷鋒》、《雷鋒之歌》中英雄神話的建構到《離開雷鋒的日子》中雷鋒精神的召喚,再到《青春雷鋒》中少年成長史的抒寫,這一過程也反映出主旋律影片審美趨向的不斷轉變。社會日趨世俗化、商品化,而主流意識形態(tài)期望重塑道德規(guī)范、重塑人際關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這種變化是對時代語境變革的回應,同時也是針對電影市場所做的一種嘗試。
[1]程敏.“人”的尋覓——新中國傳記影片發(fā)展述略[J].當代電影,2009(3).
[2]周星.跨世紀中國電影藝術傳統史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70.
[3]唐衛(wèi)紅.中西方傳統情感道德教育的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