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社欣+余曉玲
摘要:文章對新嶺南文化的研究背景進行總結分析,以新嶺南文化的有關調研為支撐,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新嶺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認為新嶺南文化研究要在重點、難點和熱點上準確把握,要在高度、深度和角度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指出研究方法論上,要著眼越、粵要“躍”,居、劇要“聚”,嶺、靈要“領”,館、管要“冠”的新課題;要致力“交往”、“交流”、“交易”文化的提升,“平民”、“平等”、“平實”文化的轉型,和廣州文化隊伍、文化精品、文化陣地的打造的新使命。
關鍵詞:新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廣州;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X(2014)04-0089-0810
一、“新嶺南文化”的研究背景
(一)“新嶺南文化”的研究意義
嶺南文化源于南越建國,以廣東為基礎,發(fā)展到廣西、海南等原廣東地域的省份,影響力更包括了港澳、東南亞和海外其他國家地區(qū),它包括“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三大分支。20世紀9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的強勢回歸,經濟主動與文化的“親密接觸”,加上之前全國古籍整理以及新地方志的編纂,全國掀起了地方文化研究熱,廣東此時也應勢提出“嶺南文化”概念。2012年12月底,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到廣州調研指導工作,明確提出要發(fā)展新嶺南文化,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培育壯大文化產業(y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于是這一早在200年就被民間提出的概念,大張旗鼓地進入了頂層設計者和文化實踐者的視野,并令學術界耳目一新。“新嶺南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由此快速推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必瀼貒疑鐣髁x文化建設戰(zhàn)略、打造廣州新嶺南文化中心,是廣州市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舉措。
一是為廣州新型城市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的需要。文化是城市的重要競爭力,先進的文化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能夠最佳組合各種城市資源,提升群眾的創(chuàng)新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隊伍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形成強大的文化力和競爭優(yōu)勢;它能夠通過創(chuàng)新文化的“動力效應”、“坐標效應”和“理念效應”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fā)展提供創(chuàng)新驅動力與凝聚力,將廣州真正打造成新嶺南文化中心;推動以文化創(chuàng)新為內核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具有優(yōu)結構、擴消費、增就業(yè)等作用,前景廣闊、生機無限。
二是建設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增強文化實力和輻射力的需要。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新嶺南文化將發(fā)揮其文化特色,以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輻射周邊,吸附、引領和帶動周邊地區(qū)發(fā)展。新嶺南文化要既繼承和弘揚傳統的嶺南文化精華,又吸收廣州近現代形成的科學、民主、法治等傳統,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又自成一派,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廣州新嶺南文化研究,進一步挖掘富有新嶺南文化特色的政治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語言文化、音樂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僑鄉(xiāng)文化等,必將進一步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發(fā)展的活力和后勁,強化和彰顯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輻射力。
三是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提升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的需要。世界文化名城建設需要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嶺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但跟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仍有距離。這需要通過加強對嶺南優(yōu)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維護,提煉生成新嶺南文化;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提升新嶺南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強祖籍在廣東的世界華人華僑心中的文化歸屬感,提升新嶺南文化在世界各國友人心中的美譽度,形成新嶺南文化品牌。廣州新嶺南文化研究,有助于加強新嶺南文化理論研究,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獻計獻策,提供理論支撐與展開文化推進工作。
(二)“新嶺南文化”的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總庫,以“嶺南文化”查找出期刊文章有11 464篇,博碩士論文有2604篇,報紙有221篇。其中關于嶺南文化研究方面的期刊文章有9211篇,近十年期刊有603篇;博碩論文2323篇,報紙164篇。以近十年國內本科高校社科版和教育研究版(正刊)中發(fā)表的嶺南文化方面的論文為研究對象,2014年84篇期刊論文中發(fā)表在本科學報關于嶺南文化研究的有2篇,2013年874篇中有7篇。目前,“新嶺南文化”研究還只散見于報刊。具體反映以下研究現狀:
一是嶺南文化的研究現狀。嶺南文化研究已開展數年,取得豐富成果。1990年由同濟大學出版的陳乃剛的《嶺南文化》是較早的一本以嶺南文化為題的專著。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建立,研究成果豐碩。華南理工大學1999年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譚元亨教授撰寫的《一個大遷徙民系的文化史:客家盛典》于1997年出版,2010年出版了他主編的《客家文化史》(上下卷)共130萬字。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于2004年成立,該中心有“嶺南文學與藝術”、“嶺南方言與民俗”和“嶺南思想與宗教”三個研究方向,有不少研究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研究嶺南建筑與文化,出版了《嶺南建筑文化論叢》等一批論著。自2010年9月以來,在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熱潮催動下,嶺南文化研究日趨升溫。廣州大學2011年籌建“廣府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廣府商貿文化研究”、“廣府宗教與民俗信仰研究”、“廣府語言文學研究”等研究方向,建立了“廣府文獻資源中心”,發(fā)表了一批有質量的研究成果,2013年成立了“廣府文化研究基地”。
二是關于“新嶺南文化”的內涵研究。什么是新嶺南文化,是新的嶺南文化,還是新嶺南的文化?有學者指出是后者。嶺南文化源于南越建國,以廣東為基礎,發(fā)展到廣西、海南等原廣東地域的省份,影響力更包括了港澳、東南亞和海外其他國家地區(qū)。新的嶺南文化主要在老的嶺南文化中發(fā)掘歷史和弘揚傳統。把廣府、潮汕、客家等固有的廣東文化進行提升,就是嶺南文化的新發(fā)展。而新嶺南的文化,就是包含了新時期廣東地區(qū)的文化構成。在人員大流動的背景下,廣東已經不是改革開放前的廣東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和海歸派的回流,形成了對原來粵文化的沖擊,一些人甚至提出保衛(wèi)本土文化的口號。北方的移民文化和海外的舶來文化,形成了對新廣東文化的補充。由此而來,新嶺南文化不再是從老嶺南文化中升華,而是全新概念的“新嶺南文化”。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認為,廣州是座有平常心的城市,不驕縱,不造作,比較本色與低調,因與海外交通的便利,廣州人養(yǎng)成剽悍活潑、進取冒險之性格。廣州人的自信與從容,使得其敢于肯定“粵語”作為一種方言的“正能量”,這是很有遠見的。這是其好處。但另一方面,廣州人強烈的“世俗精神”,使得其缺乏某種超越性,容易“小富即安”。他提出嶺南文化的特質是注重實用,少講排場,理性低調,靈活機動,不欣賞吊死在一棵樹上,也不追求“不到黃河心不死”。廣州并非只是 “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也有很強的生命力。作為廣東省的行政中心,廣州不僅吸納了外國及外省的英才,更需要融匯省內其它方言區(qū)的文化。因此,談嶺南文化時,必須注意其內部的復雜性,觀察其對話的能力,鼓勵其不斷地自我更新。
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楊宏海指出,構建新嶺南文化包含如下幾個內容:其一,新嶺南文化應該是根植于傳統與歷史的文化;其二,新嶺南文化應該是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敢為天下先的試驗性,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文化;其三,新嶺南文化應該是經濟與文化密不可分、高度一體化的文化;其四,新嶺南文化應該是在科學、高效、民主的文化體制和機制內運行的文化;其五,新嶺南文化應該是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區(qū)和粵港充分認同,尋求共識,求同存異,優(yōu)勢互補,形成以香港、廣州、深圳三大城市為共同軸心的文化共同體。
新嶺南文化要如何從嶺南文化中鳳凰涅槃,傳承、萃取、升華哪些精髓?有專家指出:“無論新與舊,嶺南文化中敢想會干、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等特質不能丟,它是新嶺南文化的核心價值與靈魂所在,是需要光大的精神內核。就像一提美國精神,就聯想到開拓、冒險、創(chuàng)新,一說德國風格,就想起嚴謹、細致、求精,一說廣州、廣東人,就應該讓人想到:敢干、能干,而不是什么都敢吃”。
有人指出,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新嶺南文化”,就是“打通南北、貫穿東西”。把廣東優(yōu)秀的文化傳入內地,把中原移民的家鄉(xiāng)情結融入廣東,這就是打通南北。無論海歸人員,還是新進入廣東發(fā)展的外籍人士,都帶來了西方的思想和行為,嚴重影響著東方人傳統的習慣。把西方的先進事物融入到廣東本土文化中去,就是貫穿了東西文化,聚集了東西文化的精髓。認為無論新客家人還是老客家人,要發(fā)展新嶺南,就必須要團結一致,否則是沒有辦法形成一種共贏的新文化。
蔣述卓、鄭煥釗則認為,新嶺南文化是未來廣東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的整體性和實踐性的引領靈魂,它著眼于未來的文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因此“新嶺南文化”的內涵界定,必須確立三個面向,即面向未來、面向整體、面向實踐。這是理解新嶺南文化內涵首先必須確立的理念。也就是說,“從資源文化層面上,新嶺南文化是對傳統嶺南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將具有廣東新人文精神與嶺南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新嶺南文化特色和高度的文化創(chuàng)意、文化符號和文化產品,形成新時代具有嶺南文化風格和內涵的新嶺南文化”。
二是關于“新嶺南文化”的建設研究。廣州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需要建設世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qū)。文化設施“四大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嶺南文化大觀園))建設,是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需要,對提升廣州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對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qū)、弘揚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努力將廣州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重要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強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文化界繼承嶺南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在流行音樂、影視、舞蹈、戲劇、美術、旅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形成“文化北伐”態(tài)勢,整體推動廣東與北京、上海文化構建“三足鼎立”的格局。當前在推動創(chuàng)新型廣東的建設大業(yè)中,創(chuàng)新文化應該是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诖?,楊宏海給廣東新嶺南文化三大建議:一是創(chuàng)設“文化創(chuàng)新廣東論壇”。二是營造良好的文化人才環(huán)境。三是創(chuàng)立“廣東文藝(文化)創(chuàng)新獎”。也有學者提出:“新嶺南文化要從具體做起,比如廣州日報,從一條文化新聞入手,做成了一個具體的事情,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南海神廣州日報號,它從策劃、建造到成為亞運會的領航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認為“未來的新嶺南文化不僅僅要講歷史、講文化,很重要的就是還要講經貿、講基礎設施建設、講我們的外交格局”。
蔣述卓、鄭煥釗認為,“建設新嶺南文化需要對文化產業(yè)進行內涵建設”,包括“創(chuàng)作當代具有新嶺南文化精神和風格的敘事內涵”、“推進優(yōu)勢文化產業(yè)對新嶺南文化內涵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發(fā)揮新嶺南文化對廣東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特色凝聚作用”以及“利用現代傳媒傳播、輻射新嶺南文化,并進行媒介文化的內涵建設”。
三是關于“新嶺南文化中心”的打造研究。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顧澗清認為:“特大城市終究要以文化論輸贏、以文化來定位,廣州作為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就要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謀劃發(fā)展?!彼€認為要依托商貿文化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廣州要培育世界文化名城首當其沖的就是先主推世界商貿文化名城,也就是廣州要在商貿文化名城的基礎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在廣州推進新型城市化發(fā)展的“1+1”政策文件中提出要精心打造“海上絲路”、“十三行”、“廣交會”等6大城市文化名片,而這6大城市文化名片都與商貿文化密切相關。他認為不僅要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廣州“四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更要在推陳出新上下大功夫,加快新嶺南文化與經濟、科技、商貿、旅游的深度融合,要讓開放文化、自由文化、民權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認為,城市的競爭,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使出渾身解數,吸納自家所需的各路英豪,這一點,每個城市都在做,廣州也不例外。從長遠看,比起外出招聘,更重要的是自家的造血功能。但是,作為教育大省的廣東,在高等教育方面,成績雖大,仍不太理想。廣州大學張仁壽教授認為,文化強省的關鍵體現在文化軟實力上,要想獲得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做強優(yōu)勢文化項目,重點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yè),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強勢文化集團,應把廣州報業(yè)打造成強勢的跨國傳媒品牌。動漫藝術家金城認為,廣州動漫產業(yè)發(fā)展迅猛,尤其是漫畫產業(yè)全國領先,將動漫文化融合到城市文化建設當中,把廣州發(fā)展成為國際知名的“漫畫之都”,不但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大勢所趨,而且是落實廣州建設新嶺南文化中心的要求,相得益彰。
2013年9月,在西班牙一個國際組織大獎活動中,大獎的評審非常嚴格,但廣州拿了4項,其中有廣州塔、廣州大劇院、廣州國際會展中心等,而北京、上海也都各只得到兩項。說明廣州有新的文化地標出來,這也是新嶺南文化的重要體現。因此有學者指出:“新嶺南文化中心要融入城市發(fā)展的方方面面”,而“新嶺南文化中心”的突出特點就是“新”。新嶺南文化中心的“新”,一是要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比如說高科技文化、網絡文化、時尚文化、志愿者文化、汽車文化以及年輕人的新潮文化等。加入這樣一些元素,嶺南文化中心才富有朝氣和時代氣息。二是指創(chuàng)新。嶺南文化原本是開風氣、開先河的文化,思想解放亦是嶺南文化的傳統。要從政策措施上解除顧慮,鼓勵創(chuàng)新,形成創(chuàng)新驅動。沒有新思想、新成果、新氣象,就沒有新嶺南文化。三是對以往成就的超越。高度決定影響力,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做到高端控制,從文化上面來講,就是要出思想,出創(chuàng)意,出布局,出品牌,出領軍人物,作文化地標,做大手筆的策劃。
總體上看,“新嶺南文化”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新嶺南文化的理論研究、整合與認同研究以及打造與建設研究需深化和細化。比如新嶺南文化中心基礎理論、新嶺南政治文化、新嶺南建筑文化、新嶺南客家文化等的研究,社群融合、嶺南文化整合、文化認同等的研究,以及打造新嶺南文化的吸引力、生產力、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輻射力等方面的研究。
二、“新嶺南文化”研究的調研與分析
2013年11月,筆者對廣州市各市屬、區(qū)屬機關,在穗各高校、各市屬企事業(yè)單位的思想宣傳和文化部門的負責人,進行了較全面的調研。共發(fā)放問卷11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68份,重點訪談8人。現將調查結果及結果分析如下:
1關于對廣州“新嶺南文化中心”的發(fā)展定位的認可度問題:
2關于對廣州建設目標的定位認可問題:
3關于對“新嶺南文化”的內涵理解:4關于對新嶺南文化中最富特色的文化的認可問題:
關于對“新嶺南文化中心”建設難點的認識:
6關于提升新嶺南文化吸引力最緊要工程的認識:
7關于提高新嶺南文化生產力最緊要的工程的認識:
8關于增強新嶺南文化創(chuàng)造力最緊要的工程的認識:
9關于擴大新嶺南文化輻射力最緊要的工程的認識:
10關于廣州城市發(fā)展實際最認可的觀點:
11關于對“打造廣州新嶺南文化中心”的設想與建議(開放式訪談):
建議一:要打造廣州海洋文化。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是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型城市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新嶺南文化中心目前只是在嶺南區(qū)域,目前還發(fā)展不到世界文化名城的地位。廣州依山傍海,目前,該城市發(fā)展的主要是以大陸文化為主的文化,但其地理位置獨特,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我覺得,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必須把發(fā)展大陸文化改為海洋文化。中國不乏大陸文明,缺的是海洋文明。而發(fā)展海洋文明的天時、地利、人和,廣州獨具。因此,要使廣州成為新嶺南文化中心,國際中心城市,海洋文化中心。
建議二:要區(qū)別北京上海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立體吸引力的中心,對各層次的人都有吸引力。加大文化投入,加大對基礎文化人才吸引政策的制定。
建議三:要在文化結合上出實招。要使“嶺南文化與法文化結合”、“公務員、事業(yè)單位與企業(yè)、高校等多層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
建議四:要教育先行。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投入力度,培育一代文化人才”;要“凝聚共識,同心協力,要從娃娃抓起,從小教育灌輸”。
通過以上“新嶺南文化”的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廣州宣傳、文化和教育戰(zhàn)線的骨干的92%,對廣州“新嶺南文化中心”的發(fā)展定位持認可態(tài)度。在“新嶺南文化”是什么的選擇中,有一半多的人對”新嶺南文化”的理解是根植在嶺南文化的基礎上,只有極少數人認為是新嶺南的文化和新的嶺南文化。在提高新嶺南文化吸引力、生產力、創(chuàng)造力和輻射力最緊要的工程中,排在首位的分別是新嶺南文化名片的發(fā)掘與塑造、公共文化體系服務體系建設、廣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和新嶺南文化品牌的推廣。這為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提供了建議,也為“新嶺南文化”研究提供了參考。但顯而易見,就廣州廣大市民而言,“新嶺南文化”還是一個較陌生的名詞,也說明“新嶺南文化”的研究、宣傳和建設十分迫切,也任重而道遠。
三、“新嶺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
“新嶺南文化”要出成果、快出成果和出大成果,必然要在研究的理路和方法論上有科學的思維和扎實的步伐。
(一)“新嶺南文化”的研究要在重點、難點和熱點上準確把握
一是越、粵要“躍”的問題。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將趙佗、屠睢將樓船之土南攻百越?!壁w佗成功平定百越之地,創(chuàng)立了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割據政權南越國。趙佗和他創(chuàng)造的歷史已經走遠,但他為嶺南地區(qū)兩千多年來的不斷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早已融入嶺南人的血液之中。趙佗和他的時代留下眾多歷史文化遺跡,更成為廣東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寶貴資源。在南越國的眾多歷史文化遺產中, 西漢南越王墓是最有價值和吸引力的。南越文王墓的出土,其社會、歷史、文化科學價值不但震撼嶺南大地,而且驚動全國,聞名世界,從考古學界、社會各界到新聞界,無不感到驚奇。有人評價這是“令無數人苦苦探尋了2000多年的隱秘”、“中國考古史上最輝煌的發(fā)現之一”。墓中的寶貝被形容為:“珍寶燦爛”、“金燦燦”、“銀閃閃”、 “稀世之寶”,還有許多 “首次”、“唯一”、“獨一無二”等頂級評價。這意味著擦亮趙佗品牌,挖掘南越王墓豐富多彩的資源,是廣東省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和品牌,是“新嶺南文化”研究的一個著力點,對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實現廣東文化大省的宏偉目標,不僅要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南越國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更要在推陳出新上下大功夫,加快推進南越王墓、南越王宮博物館等一批文化項目建設。更要擦亮南越國歷史文化的品牌,將南越王墓這個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和品牌充分利用起來,進一步做大做響,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南越之王“復活”,為廣州成為世界文化名城而騰躍。
二是居、劇要“聚”的問題。先民最初的居是天然洞穴和巢居,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的居所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繼續(xù)快速發(fā)展,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和開放的創(chuàng)新理念,使得廣東建筑文化發(fā)展領先,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建筑景觀,有豐富多樣的祠堂壇廟、有奇特多變的園林建筑、有豐富多彩的宗教建筑等。這些富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嶺南建筑在中國建筑中獨樹一幟。嶺南建筑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堅持中西結合,講究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一,注重建筑與環(huán)境的融合,并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體現博采眾長、折中中外、開放兼容、實用務實等特點。新嶺南文化研究可致力于建筑歷史、嶺南建筑的理論與實踐、景觀美學、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技術史、傳統民居和鄉(xiāng)土建筑研究、歷史遺產保護、歷史村鎮(zhèn)的保護規(guī)劃理論和實踐等研究。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表演深受人們喜愛?!盎泟∥幕瘡V場”是目前廣東最知名的公益性惠民演出活動之一,被人們贊不絕口。“粵劇文化廣場”雖小,但這種“高質量、低票價”的粵劇表演活動漸漸成為了粵劇最接得上“地氣”和最聚“人氣”的窗口。廣東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應當大力支持這樣的惠民、利民、聚民的粵劇表演,讓粵劇鮮活地走進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使粵劇文化在接地氣、聚人氣中得以傳承和弘揚。聚人氣,才能發(fā)展,“新嶺南文化”研究應進一步落實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重點提案《關于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yè)的建議》,為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輻射力提供智力支撐。
三是嶺、靈要“領”的問題?!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新嶺南文化講究變通,靈活善變。它真實生動、易變敏捷、明快灑脫,在順其自然上求變求新,追求發(fā)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廣東人敢為人先,敢想、敢干、敢冒險、勇于變革、觀念常新,不拘囿本土文化,靈動地接納來自天南地北的多元文化,并形成獨具嶺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從得風氣之先變?yōu)轭I風氣之先。近代以來一直成為引領潮流的先鋒,對國家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新時期,新嶺南文化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對國內其它文化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新嶺南文化”研究要在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新嶺南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新嶺南文化引領作用的發(fā)揮,推進廣東文化強省建設,進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四是館、管要“冠”的問題。近幾年,廣東以興建標志性的文化設施為契機,拉開了文化設施建設的序幕。廣州市的文化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青少年宮、文化廣場等風格獨具一格。尤其是廣州現在著手建設的“四大館”,是展示嶺南文化的重要舉措,但要著眼于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qū)。為促進文化設施的建設,充分發(fā)揮文化設施在繁榮文化事業(yè)、壯大文化產業(yè)中的作用,讓這些獨特的場館在全國乃至世界遙遙領先,還應在創(chuàng)新文化設施管理上下功夫。要完善與創(chuàng)新文化管理服務機制,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配套建設和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和激勵機制。
“新嶺南文化”研究要提高認識,認識到文化基礎設施對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和推進各項文化工作引領工程的重要作用;要明確研究思路,突出研究重點,加強學習調研,善于把“館”和“管”的研究相結合,弘揚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為新南文化中心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為廣州創(chuàng)新文化管理建言獻策,為廣州建設成國內領先、具有世界重要影響力的文化強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參考。
(二)“新嶺南文化”的研究要在高度、深度和角度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要致力于在“交往”、“交流”、“交易”文化的提升上有新高度。“納四海之新風,集中原之精粹”這是嶺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也是其重要的特征。自古以來,廣州就是嶺南文化的策源地、中心地和思想文化的交匯地、碰撞地,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縱橫交融,在漫長的歷史交往和演變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表現出對外開放、善賈重商、兼收并蓄的特點。廣州的商業(yè)文明發(fā)達,成為2200多年長盛不衰的千年商都,這與它重交往、重交流、重交易是分不開的。廣交會的開展就是最好的范例。廣交會是我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guī)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 也是提升廣東省尤其是廣州市形象的良機。還有“海內外廣府文化名人(及后裔)聯誼會”,聯誼會堅持“根在珠璣、心系廣州、面向全世界”的宗旨,架起了廣州文化與海內外文化交往交流的新平臺。
致力于在“交往”、“交流”、“交易”的提升上有新的高度,“新嶺南文化”研究要以把握大勢的遠見卓識和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及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促使“新嶺南文化”研究邁向新臺階,推動新嶺南文化走出廣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二要致力于在“平民”、“平等”、“平實”文化的轉型上有新內涵。文化是一個龐大又復雜的綜合體,有它自己的內涵和外延,有自己的特點。不管是嶺南文化,還是新嶺南文化,都具有平民化的特征。這種平民文化沒有達官貴人的政治說教和文人雅士的風花雪月,它只是一種對平民生活的真實生動的寫照,反映在市民的日常生活或行為活動之中,側重于市民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時尚。
嶺南文化的“平實”主要反映在它的務實性上,嶺南在遠古時是“蠻夷”之地,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從那時起,嶺南人為了學會生存,認清了現實,養(yǎng)成了面對現實的作風。這種務實的作風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使得嶺南人形成了實事求是的價值取向和養(yǎng)成了唯實的人文精神。他們說實話、重實際;干實事、重實效;講實利、重實惠。嶺南人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會給人以現實、土氣之感,反而給人一種真切實用之感。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大凡一種思想,不能說好不好,只是他是合我們用,如果合我們用便是好,不合我們用便是不好?!边@種樸實無華的理論認識讓人們受益匪淺。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繼承發(fā)揚了嶺南文化優(yōu)良傳統,吸納融化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先進成果,不斷為城市發(fā)展注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全面發(fā)展等現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城市文化特征。十八大報告強調了“文化強國”的目標,并首次完整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那么核心價值觀是從何而來,又該怎么樣培育和踐行?它必須生長于厚實的文化根基之上,以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國家、社會和個體的價值觀念。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種“水土”的寬泛含義中,就包含了一種文化沉淀、文化基因對于國、城與人的性格、道德觀念等多方面的浸染式影響。身為千年古城的廣州有其獨特的嶺南文化韻味、獨特的市民性格與價值取向,具有無窮的潛力、印證著“自由、平等、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內涵。致力于廣州“平民”、“平等”、“平實”文化的轉型上有新內涵,利用好這種文化支撐力,“新嶺南文化”研究大有可為。
三要在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建設新嶺南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隊伍,文化隊伍是保證新嶺南文化中心打造的重要支柱。廣州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突出文化的引領功能,需要致力于文化隊伍的建設。文化隊伍建設需要加大多層次多梯隊多樣化的文化人才培養(yǎng)工程,還應充分發(fā)揮廣州地區(qū)高校、科研機構密集,人才眾多的優(yōu)勢,多組織高端的文化活動,形成文化的聚合局面,營造文化人凝聚的氛圍,出思想,出成果,培育輻射力,并制定文化人才引進和文化人才培育機制,建設新嶺南文化的推廣團隊。
文化生產力的提升也離不開文化陣地建設?!靶聨X南文化”研究要從廣州市政府規(guī)劃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基礎文化設施的利用與保護、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院團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廣州文化陣地的建設。致力于文化精品的打造,一要制定規(guī)劃,打造具有全民族記憶的文化品牌,如“海上絲綢之路”、“黃埔軍?!钡?,讓人們一提起這些就想到廣州,一提起廣州就想到這些文化精品;二要擦亮廣州的城市名片,塑造廣州城市的獨特精神。著力打造“十三行”、“廣交會”、“北京路”、“廣州花城”、“食在廣州”等城市名片,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路徑,創(chuàng)作文化精品。對于這些具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符號的保護和打造,是提升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更是弘揚廣州夢、中國夢,進一步塑造和展示廣州文化精神的體現。
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要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通過文化精品的打造增加文化吸引力,通過加大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創(chuàng)造力,通過文化陣地的打造增強文化輻射力,通過這些合力建設,探索出文化與產業(yè)、城市、環(huán)境、社會共生共融的科學發(fā)展新路。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繼承發(fā)揚了嶺南文化優(yōu)良傳統,吸納融化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先進成果,不斷為城市發(fā)展注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全面發(fā)展等現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城市文化特征。十八大報告強調了“文化強國”的目標,并首次完整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那么核心價值觀是從何而來,又該怎么樣培育和踐行?它必須生長于厚實的文化根基之上,以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國家、社會和個體的價值觀念。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種“水土”的寬泛含義中,就包含了一種文化沉淀、文化基因對于國、城與人的性格、道德觀念等多方面的浸染式影響。身為千年古城的廣州有其獨特的嶺南文化韻味、獨特的市民性格與價值取向,具有無窮的潛力、印證著“自由、平等、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內涵。致力于廣州“平民”、“平等”、“平實”文化的轉型上有新內涵,利用好這種文化支撐力,“新嶺南文化”研究大有可為。
三要在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建設新嶺南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隊伍,文化隊伍是保證新嶺南文化中心打造的重要支柱。廣州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突出文化的引領功能,需要致力于文化隊伍的建設。文化隊伍建設需要加大多層次多梯隊多樣化的文化人才培養(yǎng)工程,還應充分發(fā)揮廣州地區(qū)高校、科研機構密集,人才眾多的優(yōu)勢,多組織高端的文化活動,形成文化的聚合局面,營造文化人凝聚的氛圍,出思想,出成果,培育輻射力,并制定文化人才引進和文化人才培育機制,建設新嶺南文化的推廣團隊。
文化生產力的提升也離不開文化陣地建設?!靶聨X南文化”研究要從廣州市政府規(guī)劃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基礎文化設施的利用與保護、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院團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廣州文化陣地的建設。致力于文化精品的打造,一要制定規(guī)劃,打造具有全民族記憶的文化品牌,如“海上絲綢之路”、“黃埔軍?!钡龋屓藗円惶崞疬@些就想到廣州,一提起廣州就想到這些文化精品;二要擦亮廣州的城市名片,塑造廣州城市的獨特精神。著力打造“十三行”、“廣交會”、“北京路”、“廣州花城”、“食在廣州”等城市名片,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路徑,創(chuàng)作文化精品。對于這些具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符號的保護和打造,是提升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更是弘揚廣州夢、中國夢,進一步塑造和展示廣州文化精神的體現。
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要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通過文化精品的打造增加文化吸引力,通過加大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創(chuàng)造力,通過文化陣地的打造增強文化輻射力,通過這些合力建設,探索出文化與產業(yè)、城市、環(huán)境、社會共生共融的科學發(fā)展新路。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繼承發(fā)揚了嶺南文化優(yōu)良傳統,吸納融化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先進成果,不斷為城市發(fā)展注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全面發(fā)展等現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城市文化特征。十八大報告強調了“文化強國”的目標,并首次完整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那么核心價值觀是從何而來,又該怎么樣培育和踐行?它必須生長于厚實的文化根基之上,以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國家、社會和個體的價值觀念。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種“水土”的寬泛含義中,就包含了一種文化沉淀、文化基因對于國、城與人的性格、道德觀念等多方面的浸染式影響。身為千年古城的廣州有其獨特的嶺南文化韻味、獨特的市民性格與價值取向,具有無窮的潛力、印證著“自由、平等、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內涵。致力于廣州“平民”、“平等”、“平實”文化的轉型上有新內涵,利用好這種文化支撐力,“新嶺南文化”研究大有可為。
三要在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建設新嶺南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隊伍,文化隊伍是保證新嶺南文化中心打造的重要支柱。廣州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突出文化的引領功能,需要致力于文化隊伍的建設。文化隊伍建設需要加大多層次多梯隊多樣化的文化人才培養(yǎng)工程,還應充分發(fā)揮廣州地區(qū)高校、科研機構密集,人才眾多的優(yōu)勢,多組織高端的文化活動,形成文化的聚合局面,營造文化人凝聚的氛圍,出思想,出成果,培育輻射力,并制定文化人才引進和文化人才培育機制,建設新嶺南文化的推廣團隊。
文化生產力的提升也離不開文化陣地建設。“新嶺南文化”研究要從廣州市政府規(guī)劃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基礎文化設施的利用與保護、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院團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廣州文化陣地的建設。致力于文化精品的打造,一要制定規(guī)劃,打造具有全民族記憶的文化品牌,如“海上絲綢之路”、“黃埔軍?!钡?,讓人們一提起這些就想到廣州,一提起廣州就想到這些文化精品;二要擦亮廣州的城市名片,塑造廣州城市的獨特精神。著力打造“十三行”、“廣交會”、“北京路”、“廣州花城”、“食在廣州”等城市名片,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路徑,創(chuàng)作文化精品。對于這些具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符號的保護和打造,是提升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更是弘揚廣州夢、中國夢,進一步塑造和展示廣州文化精神的體現。
致力于廣州文化隊伍、文化陣地、文化精品的打造上有新高端,要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通過文化精品的打造增加文化吸引力,通過加大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創(chuàng)造力,通過文化陣地的打造增強文化輻射力,通過這些合力建設,探索出文化與產業(yè)、城市、環(huán)境、社會共生共融的科學發(fā)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