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艷杰
“編輯是為人作嫁衣”,如何更好地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是編輯工作應該持續(xù)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但編輯僅僅做“裁縫”是不夠的,一定要做“設計師”。即不能只針對樣稿、定稿進行修修補補,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劃和寫作之中。本文探討了編輯介入書稿寫作的時間和方法,以期通過編輯對書稿的“隱形介入”和前期操作,更好地提升書稿質(zhì)量,提高書稿運作效率。
編輯介入書稿寫作,要基于書稿的成稿過程。作者寫作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醞釀、成文和修改。在這一過程中,編輯介入的最佳狀態(tài)是在醞釀階段與作者進行思想溝通和交流,確定選題意向。良好溝通的前提是編輯事先有這方面的選題規(guī)劃,對此領域當前進展和該類圖書的目標受眾有較為準確的了解,對此類圖書可能的銷售前景有一定的現(xiàn)實研判,進而確定該選題有無深入挖掘的可能和必要。
書稿寫作本身就是作者邏輯梳理、實例考證、撰寫成文和修改完善的過程。與之對應,編輯介入也應在市場分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選題意向、框架搭建、樣章規(guī)范和統(tǒng)稿定稿的范式。編輯和作者的思想同步,有利于及時了解寫作進度,從而較好地實現(xiàn)編輯業(yè)務知識與作者專業(yè)水平的優(yōu)勢互補,從書稿內(nèi)容和形式上保證其易讀性,擴大目標受眾。
對于專著類圖書,編輯重在了解其出版的社會效應和學術價值。此類書稿應突出原創(chuàng)性。如何了解一部專著書稿的原創(chuàng)程度,預測其學術影響,關鍵在于編輯對該領域前沿學術動態(tài)和學術成果的掌握。相關的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是編輯必須關注的。編輯應具備對該領域?qū)W術動態(tài)的敏感性,客觀分析書稿的學術價值,保證學術專著類圖書出版的前瞻性和高品質(zhì)。
在對該領域?qū)W術動態(tài)作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編輯必然十分清楚此領域有哪些專家、學者。編輯應該密切關注大領域中的小領域引領學者,利用參與學術會議的機會,帶著問題與這些專家溝通,就出版意向征求他們的意見,及時了解他們的科研動態(tài),嘗試把自己的出版計劃與專家的學術科研結合起來,幫助作者實現(xiàn)項目完成與圖書出版的雙豐收,贏得作者信任,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這一階段,編輯的介入主要體現(xiàn)在圖書選題意向與作者科研項目的對接上,有利于意向選題社會效益和出版時機的整體把握。
專著類書稿撰寫需要合理科學的框架目錄。專著類圖書強調(diào)書稿內(nèi)容的原創(chuàng)性,原創(chuàng)性體現(xiàn)在書稿嚴謹?shù)倪壿嬐评碇?。編輯一旦對目錄框架有疑問,一定要向作者明示,幫助作者重新梳理,安排章?jié)層次,建立更為穩(wěn)妥的層級框架。
編輯一定要高度重視作者提供的樣章,具體包括樣章的層級安排、標題提煉、語言風格、段落組織、語句表述、標點符號等。只要編輯給出的規(guī)范是具體的、合理的,作者一般都會予以采納。當然,在審讀樣章時,編輯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思維邏輯,尊重作者行文的層次體例,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建議,比如層級小標題的提煉要求、某部分的篇幅比例等。如果是納入出版社自主策劃系列的書稿,編輯需要事先向作者提供該叢書的統(tǒng)一體例要求,以便統(tǒng)一章節(jié)層次和風格表達。比如《應用翻譯學》作為一部由20余位領域?qū)<夜餐蛟斓母叨藢W術專著,主旨一致,風格有異,體現(xiàn)具體分領域研究特色的同時,從層級設置、標題提煉、篇幅設置和語言繁簡等方面又充分保證了全書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為成書出版的高品質(zh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材類圖書策劃應基于對已有教材的充分調(diào)研,重要的是了解該學科的課程設置情況、授課教師對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看法和理解、學校對教師自編教材的相關政策,等等。目前,圖書市場同一課程的教材幾乎隨手拈來,但教師卻普遍反映難以找到適合的教材。這種矛盾現(xiàn)象是編輯策劃教材類選題首先要關注的。
編者的教學理念是否科學,編寫體系是否合理,編寫態(tài)度是否端正都直接影響著教材的質(zhì)量。教材的編寫既要保證內(nèi)容品質(zhì),也要重視學生使用的可能效果。因此,編者尤其是主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確定主編人選是編輯首先和首要的工作。然后,編輯還需要就市場同類圖書的讀者定位、擬編寫圖書的體例要求、選材標準與編者進行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從出版前端切實保證成書的出版品質(zhì)。
基于對市場同類教材的分析、對同類院校課程設置的詳細了解、對具體學科領域“學術帶頭人”的成果研究,編輯大致明白自己需要的作者人選。通過郵件聯(lián)絡或會議接觸,與潛在作者進行充分交流,掌握其寫作計劃,關注其學術和教學的社交網(wǎng)絡,大膽提出組織相關書稿寫作的思路和想法,圖書選題隨之得以落實。
鑒于同類院校專業(yè)特色課程設置不盡相同,要使一種或一類教材適合所有類型、層次的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一本書或一套書的讀者對象不是越全越好、越廣越好,而是越具體、越明確越好。編輯應會同作者確定圖書的具體讀者范圍,在章節(jié)設置、材料選擇和語言表述方面盡可能適應該群體的接受程度。
對教材類書稿寫作,編輯對圖書的主題結構乃至寫作風格等創(chuàng)作要素都應有明確的要求,此階段介入程度越高,后期定稿就越順利,圖書品質(zhì)就越優(yōu)良,市場銷售就越理想。因此,編輯應就書稿章節(jié)設置等與作者充分交流、溝通,必要時可以在參編者院校就目錄進行問卷調(diào)查。對于重點教材,有必要召開專門的書稿撰寫討論會、審定會,集體確定書稿的整體框架。
教材類書稿的樣章對參與編寫的人員有示范作用,體現(xiàn)在材料選擇的難易度、語言表達的繁簡性和練習設置的適度性等方面,因此,樣章的完善需要所有編寫人員的共同參與,集思廣益,規(guī)范寫作。為擴大教材類圖書的使用范圍 ,參與編寫的人員由跨地區(qū)、跨院校,具備相同生源條件和相似課程設置的高校教師構成。以《英漢筆譯全譯實踐教程》為例,該書編者20余人,涉及院校10余所,分布在全國各地。如何把這么多分布廣的編者組織起來,把每個人的想法系統(tǒng)、科學地貫穿在一本教材之中,是主編和編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任何教材的編寫,從體例到行文,無不體現(xiàn)著編者的編寫思路和方法。樣章的作用,就是讓所有參與編寫的人員從主編的樣章中明白貫穿在其中的教學理念及思維導向。領會到樣章“精神”后,集體沿一個主旨,發(fā)揮各自教學科研專長,最終匯成教材精髓。編輯在這個層次的介入,實現(xiàn)了編輯業(yè)務知識與主編學術組織水平的有機結合,優(yōu)勢互補,共創(chuàng)精品。
通過對編輯介入兩種類型書稿的探討,本文認為編輯越早介入書稿寫作,介入的程度越高,對進入出版流程的書稿,編輯介入的程度則越低,因此,為保證成稿質(zhì)量和圖書品質(zhì),編輯應盡可能早地介入書稿寫作。通過對書稿寫作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介入,能夠更加有效地完善書稿質(zhì)量,保證出版品質(zhì),贏得市場認可,獲得兩個效益的雙豐收。
[1]陳金川. 編輯能介入文本制作嗎?[J]. 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03-09.
[2]潘啟雯.五代圖書編輯學人的理念碰撞[J].中國圖書商報,2011-8-26.
[3]謝海寧. 回歸編輯的原點[J]. 編輯之友,2013(3): 91~92,96.
[4]劉紅霞. 成功的編寫會是書稿質(zhì)量的保證[J]. 科技與出版,2012(9):36~38.
[5]鄭艷杰. 翻譯教材編寫中的方法論[J].中國科技翻譯, 2013(2): 4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