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貴州 江口 554400)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是一種關節(jié)骨膜炎為特征的,以對稱性、多發(fā)關節(jié)炎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致殘率高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的較復雜的難治性慢性頑癥〔1〕?;ぱ壮志梅磸桶l(fā)作,可導致關節(jié)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jié)功能障礙,血管炎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女性發(fā)病率較男性高2~3倍,女性發(fā)病高峰年齡40~59歲。中老年很多由青年時發(fā)病延續(xù)而來〔2〕。本文采用中藥五積散治療老年RA炎5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門診及住院經臨床確診的老年RA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ARA)修訂的診斷標準,采用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EULAR)制定的改良疾病活動性標準(3變量)(DAS28-3)判斷患者病情活動性。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60~75歲,平均(65.6±7.1)歲;病程1~55年,平均(5.4±1.6)年。DAS28-3評分:4.35~7.48分,平均(6.52±0.80)分,其中,高活動性43例,中等活動性7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3歲,平均(65.1±7.5)歲;病程1~57年,平均(5.5±1.8)年。DAS28-3評分:4.49~7.60分,平均(6.48±0.83)分,其中,高活動性39例,中等活動性11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分布、DAS28-3評分等一般資料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3〕參照1988年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類風濕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根據(jù)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①晨僵至少1 h以上;②3個以上關節(jié)疼痛;③對稱性關節(jié)腫大,尤以中、無名指關節(jié)棱狀,及實驗室和X線的檢查,典型病例一般診斷不難。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EULAR)制定的改良疾病活動性標準(DAS28-3評分)。緩解期:DAS28-3<2.6;低活動性:DAS28-3≤3.2;中等活動性:3.2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經實驗室檢查證實。②患者神志清楚。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①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合并結核病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患者。④中重度心力衰竭(紐約心臟學會標準Ⅲ/Ⅳ級)患者。
1.4對照組治療方法 維生素C 200 mg 3次/d、維生素B 110 mg 3/d、消炎痛25 mg 1~2/d;病情重,血沉(ESR)快,白細胞升高,炎性重者用青霉素800萬U(皮試),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用1~2 w,潑尼龍5~10 mg 3次/d或20~30 mg 1次/d(短期使用)。
1.5觀察組治療方法 在西藥治療基礎上,根據(jù)正邪盛衰、病情輕重緩急及患者體質機能狀態(tài),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謹守病機,標本兼治,急則治標,緩則固本的治療原則,給予中藥五積散治療內服。五積散組成:蒼術48 g,桔梗35 g,麻黃30 g,枳殼30 g,陳皮30 g,厚樸24 g,干姜24 g,法夏25 g,茯苓30 g,甘草12 g,白芷20 g,白芍12 g,川芎9 g,炙地龍20 g,羌活35 g;上藥烘干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6 g溫開水送服,前后服藥3料共2月余。
1.6觀察指標 觀察RA患者臨床療效及治療前、治療12 w后各指標的變化,包括觸痛關節(jié)數(shù)、腫脹關節(jié)數(shù)、患者痛覺、醫(yī)生和患者對疾病活動的綜合評價(VAS)、晨僵、血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和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類風濕因子(RF)。根據(jù)觸痛關節(jié)數(shù)、腫脹關節(jié)數(shù)和ESR計算出DAS28評分,記錄兩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1.7療效標準〔4〕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癥狀減輕,體重改善,實驗室檢查好轉。未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1.8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治療8 w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治愈37例,好轉11例,未愈2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治愈20例,好轉17例,未愈13例)(χ2=5.28,P<0.05)。
2.2RA活動性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后RA活動性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治療后RA活動性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見表1。
2.3實驗室指標比較 對照組及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實驗室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治療組患者改善更佳(P<0.05);見表2。
2.4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無不良反應病例發(fā)生,對照組1例出現(xiàn)頭暈,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自愈。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A活動性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RA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殘率高,目前仍是國內外醫(yī)學界共同攻關的難題〔5〕。中醫(yī)學無RA病名,但與其相同癥狀的描述,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記載,如《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在恐”為心痹。同時認為“飲食居處,為其病本”〔6〕。本病痹證日久,正虛邪戀,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而發(fā)病。因此治療上一方面要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散外來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絡祛內在之邪〔7〕。五積散方溶溫陽散寒祛風、理氣化痰除濕、養(yǎng)血活血通絡于一方,切合病機,故獲良效〔8〕。石恩駿教授,貴陽中醫(yī)二附院主任醫(yī)師,貴州名醫(yī) 。 出生中醫(yī)世家,從醫(yī)40余載,學驗俱豐,精通內、外、婦、兒諸科,石恩駿教授擅用五積散治療痹證,筆者獲其親炙,受益良多,茲將其臨證驗案二則介紹于下,以饗同道。五積散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濕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枝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9,10〕;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fā)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里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歸、甘草具續(xù)命湯之方意〔11〕。該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郁積,而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12〕。本研究提示中藥五積散治療老年RA療效顯著,副作用相對少。
4 參考文獻
1李 秀,張鳳山.循證醫(yī)學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5;20(1):44.
2夏 璐,李 龍,徐百升,等.正清風痛寧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8;3(12):16-8.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78-9.
4李如意.中醫(yī)分期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60例〔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3(1):39.
5Scott DL, Kingsley GH.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New Engl J Med, 2006;355(7): 704-12.
6Honorati MC, Facchini A, Pulsatelli L,etal. High in vivo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7 receptor in synovi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chondrocytes from arthritis patients〔J〕. Rheumatology (Oxford), 2001;40(5):522-7.
7Koenders MI, Joosten LA, van den Berg WB. Potential new targets in arthritis therapy: interleukin (IL)-17 and its relation to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nd IL-1 in experimental arthritis〔J〕. Ann Rheum Dis, 2006;65(Suppl 3): 29-33.
8何羿婷, 查青林, 閻小萍, 等.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癥狀因子分析及其與療效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 25(12): 1077-81.
9王兆銘, 白人驍. “風濕四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標準〔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9; 9(1): 52-3.
10呂愛平, 李梢, 王永炎. 從主觀癥狀的客觀規(guī)律探索中醫(yī)證候分類的科學基礎〔J〕.中醫(yī)雜志,2005; 46(1): 4-6.
11呂愛平. 中藥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新要求——應重視中藥適應證和中藥藥效評價的研究〔J〕.首都醫(yī)藥,2003;10(3): 27-30.
12徐葛殿,王自華,羅新華,等.中醫(yī)藥治療老年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所致骨質疏松癥47例報告〔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9;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