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軍
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小學生自我評價
張巧軍
河北省冀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新課改的教育潮流,波瀾壯闊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規(guī)模展開,嶄新的課程理念向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與評價制度,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樹立新的評價理念,對傳統(tǒng)的評價形式作出比較大的變革,讓學生的被動評價轉化為自我主動評價。
教育評價,是根據(jù)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適應客觀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對教育現(xiàn)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作出價值判斷,從而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jù)。而自我評價是從外部的評價轉到自身的評價,從被動的評價轉向主動的評價。學生根據(jù)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測評的各個指標,自己評上相應的等級,讓學生學會正視自己,正視自己學習上的優(yōu)勢和不足,教會學生全面分析自己的學習現(xiàn)狀與各目標間的差距,改進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檢查、自我暴露、自我調控、自我期望的能力。
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學習習慣,提高自我評價能力,以促進自我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智能素質,從而調節(jié)自己各方面的學習行為,成為真正有正確自我意識的學習主人,促進自己的學習習慣向良性循環(huán),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1)引導學生通過列出一個簡要的清單,涉及到的內(nèi)容有:學習了什么?學習的程度如何?沒弄清什么問題?有什么不懂的?還需要弄清什么問題?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來評價所學知識原理以及應用這些知識原理的程度與存在的問題。
(2)引導學生對思考過程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時,要描述思維處于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已知知識和信息,通過試探對信息和事實進行處理和加工,逐步克服自我評價中的障礙,經(jīng)過種種反復,或者獲得成功、部分成功,或者失敗等內(nèi)容。還要對自己的思維模式優(yōu)劣作出評價。
(3)引導學生對學習態(tài)度及情緒情感的評價。不管取得什么程度的學習結果,總有一個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為什么取得了這樣的成果?是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獲得的嗎?自己的努力程度究竟怎樣?如果自我評價結果是認知水平問題,就應該認真追究其原因;特別是在一再失敗的情況下,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就面臨挑戰(zhàn),能否從失敗中找出原因和克服困難的辦法,明確今后前進的方向是至關重要的。
(1)自查:觀察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查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2)自?。鹤晕曳词?,通過自我觀察獲得的結果,或參照他人的評價結論,確定自我評價的標準(以個人的成功、失敗經(jīng)驗和他人評價結論為主形成的)檢查自己的表現(xiàn)是否滿意;
(3)自評:進行自我評判,正確對待自己的成功與失??;
(4)自強:自我強化,揚長避短,確定自己未來的學習目標。
1.掌握自我評價的手段,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克龍巴赫說得好,“人們常常認為在制訂計劃時,學習目標就已確定,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目標是由他們參與的評價決定的,在評價過程中未得到反映的目標往往會被忽視”;恩格斯也說過,“就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脑竿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可見,人的活動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fā),它具有鼓起干勁和指導方向目標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在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讓他們掌握自我評價的手段,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把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自覺調節(jié)好自己的學習目標,較好地轉入專注的學習活動中。
如:教學幾何圖形時,可讓學生到實際生活當中,較直接較客觀地讓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幾何圖形,評價自己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受到的啟發(fā),思想上產(chǎn)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再引入課本教學中的幾何圖形概念,學生的學習便能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2.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調控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大綱同時告訴我們,“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所以,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應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特別是讓學生自己對解題思路進行剖析,提出疑問,從而啟動智慧,激發(fā)多思善想,主動比較正確作出判斷。在這種復雜的思維過程中,不僅可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還可讓學生站在思維高度上思考問題,迸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火花,拓寬、拓廣思維層次,提高思維品質,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靈活、全面。
如:老師批改作業(yè)后,讓學生設立糾錯本,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在哪里,自己記錄、改正、反思。通過這樣的訓練,強化學生的正確思維,久而久之,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3.推敲成敗,增長見識。
古人寫文章講究設計一個堅強有力、發(fā)人深思的結尾,形象地稱為“豹尾”。心理學實驗同時證明:反饋的及時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益走向,反饋越及時,學生對學習的知識記憶越清晰,效率越好。
因此,在一節(jié)課的課尾或學習某一新知識后,或是單元學習結束之后,及時讓學生學會分析、評價:我學會了什么知識技能?其中要點是什么?我是怎么學會的?要求學生對于模糊不清的知識要及時閱讀教材,反復推敲,抓住本質屬性,及時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效果,深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能引起學生的咀嚼回味,感到“言已盡,而意無窮”,體現(xiàn)了在有限中求無限,起到了“畫龍點睛”作用,并達到與導課遙相呼應,于是促進學生知識的內(nèi)化,將所學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增強自我效能,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調節(jié)自己掌握知識的規(guī)范模式,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