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2014年11月2日和3日,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將攜手巴黎管弦樂團,為上海觀眾帶來兩臺精心構思的音樂會。這既能在今年、這一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年份表達對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的敬意,又是樂迷們對樂團“巴黎”標記的一次深入解析。兩臺音樂會還將在武漢、重慶演出,對觀眾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現(xiàn)場聆聽這些作品的機會。
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愛沙尼亞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 rvi,1937- )。帕沃是家中的老大,弟弟克里斯蒂安·雅爾維(Kristjan J rvi,1972- )也是指揮家,他還有一個長笛演奏家妹妹。帕沃·雅爾維在家鄉(xiāng)的塔林音樂學院學習打擊樂和指揮專業(yè),1980年移居美國,進入科蒂斯音樂學院學習,師從馬克斯·魯?shù)婪蚝蛫W托-維摩·繆勒,并在洛杉磯愛樂協(xié)會跟隨伯恩斯坦學習了一段時間。1994年至1997年,帕沃擔任瑞典馬爾默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1995至1998年又任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與安德魯·戴維斯并列首席指揮)。2001至2011年,帕沃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當了整整十年的音樂總監(jiān),也錄制了一批著名唱片。在此期間,他還兼任過德意志室內(nèi)愛樂樂團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2011年,帕沃·雅爾維成為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2007年就宣布任命,2011年上任)。
帕沃·雅爾維錄制唱片的數(shù)量比較大,從曲目上看,他偏向于二十世紀的經(jīng)典曲目,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理查·施特勞斯、肖斯塔科維奇、拉赫瑪尼諾夫、布里頓、魯托斯拉夫斯基等等,都是他很拿手的曲目。
2014年11月2至3日,帕沃·雅爾維將帶領巴黎管弦樂團到上海演出,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兩場音樂會。巴黎管弦樂團的前身是被解散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由法國指揮家明希受命于1967年組建,不過,一年后明希就去世了。此后,卡拉揚曾接任過一段時間的指揮,索爾蒂、巴倫博伊姆、多納伊、埃森巴赫等人都當過這個樂團的藝術總監(jiān)。這個樂團從1998年起進駐巴黎的普萊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也成為了一家廳團合一的樂團(和巴黎管弦樂團共同常駐的還有法國廣播愛樂樂團)。
11月2日晚的音樂會是全套理查·施特勞斯曲目,以表達對作曲家的敬意,其實這也與10月31日的“第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閉幕音樂會”內(nèi)容一致。第二場則是一整套法國曲目,自然是為了彰顯一下巴黎管弦樂團純正的法國血統(tǒng)了。
第一場音樂會的上半場曲目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想必觀眾都很熟悉那個爆棚的引子,不過這次上演的是完整的交響詩,包含了引子“日出”和“ 深淵”“滿懷的憧憬”“歡樂與激情”“墳墓之歌”“科學與求知”“疾病初愈”“舞蹈之歌”“夢游者之歌”。理查·施特勞斯曾經(jīng)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沒想要寫一部哲理性的作品,或是以音樂來描述尼采這部偉大的著作。我只想用音樂的種種手段和方法,傳達出人類——從其自身的起源,通過自我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各種宗教和科學,直至尼采關于超人的哲學——這樣一個思想發(fā)展的脈絡。整部交響詩試圖表達對天才尼采的尊敬?!彪m然被細分成九個章節(jié),但是,我個人更偏愛作曲家自己寫過的三大部分的解說:“第一部分,日出。人類感受到上帝的威力,但是人類仍然渴望。第二部分,(查拉圖斯特拉)陷入激情,心神不寧,他轉向了科學研究。第三部分,他試圖用一首賦格來解答人生的問題,然而徒勞無益。接著響起了悅耳的舞曲曲調(diào),他變成了另一個人。他的靈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的下面下沉。”
下半場由兩首曲子組成。第一首是鋼琴與樂隊的《滑稽曲》(Burlesque),作于1885至1886年,是作曲家青年時期的作品。這部作品的原始標題是《D小調(diào)諧謔曲》,題獻給指揮泰斗馮·彪羅。不過,彪羅竟然表示這是一首“沒有意義的復雜的作品”,鋼琴部分是“李斯特式的”(哎,忘記了自己還當過人家的女婿了吧?。┖汀盁o法演奏的”,總而言之,不喜歡。后來,理查·施特勞斯就灰溜溜地自己獨奏鋼琴并指揮邁寧根管弦樂團(他當時是助理指揮)首演了這部作品,出版時改名為《滑稽曲》。
還有一首曲子是《玫瑰騎士》組曲。這部在1911年首演的作品是理查·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亦是他對撲香粉、戴假發(fā)的莫扎特的刻意描摹。1945年,作曲家閑來無事,就選擇了其中的五個場景,編成一套組曲發(fā)表,包括《前奏曲》(選自第一幕)、《敬獻銀玫瑰》(選自第二幕)《奧克斯男爵的圓舞曲》(選自第二幕)《夢幻一場》(選自第三幕)和《圓舞曲》。
擔任鋼琴獨奏的是美國鋼琴家尼古拉斯·安格里希(Nicholas Angelich,1970- ),他五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鋼琴,七歲首次登臺,十三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989年榮獲卡薩德斯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1994年榮獲巴克豪斯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目前,他是一位活躍的鋼琴家,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的2010-2011演出季開幕音樂會就是由他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xié)奏曲》奏響的。
11月3日的音樂會則全部上演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上半場是為大提琴而設的,開場第一首便是作曲家亨利·杜蒂耶(這里詬病一下國內(nèi)的宣傳,不附原文,只有一個“昂利·杜提耶”的中文譯名,好在我在找了雅爾維的官方網(wǎng)站后醒悟過來,原來是Henri Dutilleux)的大提琴曲《蛻變》(Métaboles),這是他1965年完成的作品,也是除了他那首《大提琴協(xié)奏曲》(羅斯特羅波維奇委約)之外最出名的代表作。杜蒂耶是法國元老級的作曲家,2013年5月剛剛去世,而兩年之后就將是他的百年誕辰(大提琴家們請關注),《蛻變》是他“反向變奏法”的名作,很值得期待。另一首曲子就是拉羅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作于1876年,是拉羅的代表作,也是作曲家在大提琴家阿道夫·費舍爾的幫助下完成的名作,歷來是大提琴家們喜歡演奏的曲目。
擔任這兩首樂曲獨奏的是1971年出生的法國大提琴家菲利普斯(Xavier Phillips),他六歲開始學習大提琴,獲得過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特別獎、巴黎羅斯特羅波維奇大提琴比賽特別獎,并參加過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師班。他一直是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長期合作者,也曾與瑞士羅曼德樂團、BBC蘇格蘭管弦樂團、休斯頓交響團等合作,在馬蘇爾、穆蒂、埃森巴赫的指揮下演奏。
下半場的曲目是法國作曲家魯塞爾的《第三交響曲》。魯塞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出生在法國北部邊陲小城圖爾昆。他起先并不是職業(yè)作曲家,而是在海軍供職,還曾經(jīng)到中南半島服役過一段時間。后來受教于丹第,還教過對位法,是薩蒂的老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他參加了陸軍,退役后隱居起來,晚年被認為是新古典主義又一位重要作曲家。
《第三交響曲》作于1929到1930年,是作曲家受波士頓交響樂團委約、為樂團五十周年慶典而作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直被評論是“妥協(xié)”的產(chǎn)物,離調(diào)傾向強烈,似乎作曲家是那樣的猶豫,伯納德·哈倫評價魯塞爾不僅僅是“一個反十九世紀的持不同政見者”,似乎有點拗口,不過,他確實是個優(yōu)柔寡斷的反傳統(tǒng)的作曲家。
音樂會的結束曲目是拉威爾在1919到1920年創(chuàng)作的《圓舞曲》,副標題是“一首為樂隊而作的舞蹈詩”。布里頓說過,這首曲子是“對大戰(zhàn)之后歐洲文明困境的隱喻”,很多觀眾恐怕更多地認為這是一首古怪的三拍子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