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結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骨保護素修復牙槽骨缺損的臨床觀察
王馨
目的 對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結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骨保護素修復牙槽骨缺損進行臨床觀察。方法 4例牙槽骨缺損患者, 一側作為觀察組, 一側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的修復效果。結果 修復12周以后, 觀察組X線可以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 新生骨量增加明顯, 組織學發(fā)現新生牙槽已經充滿了根分叉區(qū), 骨小梁較為致密;對照組X線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新生骨量增加較為明顯, 但是沒有達到根分叉的頂部, 組織學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出現新生牙槽骨, 但并沒有充分整個根分叉區(qū)。結論 采用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結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骨保護素修復牙槽骨缺損, 有助于牙槽骨缺損的修復。
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骨保護素;牙槽骨缺損
牙周治療理想效果是使發(fā)生破壞牙周組織恢復到原本的功能與結構, 使牙骨質、牙周膜以及牙槽骨得到再生[1,2]。研究顯示, 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有助于牙周膜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對細胞外基質合成產生刺激, 進而為牙周組織再生提供良好條件, 使骨組織修復能力得到加強。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例牙槽骨缺損患者, 一側作為觀察組, 一側作為對照組, 對照組注射重組腺病毒或不注射, 觀察組置膠原并且在缺損部位注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骨保護素。
1.2 方法 觀察組:在骨質缺損部位放置Bio-Gide膠原膜,膜片光滑面需要朝向軟組織, 縫合進行固定, 對組織瓣做輕壓, 使其能夠同骨面保持貼合, 然后對齦瓣冠方進行輕壓,靜置8 min, 通過雙乳頭懸吊法將齦瓣緊密縫合, 完全覆蓋膜片。在置入膜片以后, 應該超出缺損區(qū)域2 mm之上, 冠方處于釉牙骨質界約2 mm。在置入以后, 不需要應用抗生素, 在麻醉蘇醒以后, 食用半流食, 3 d后正常飲食, 在缺損部位注射重組腺病毒1 ml。對照組:注射重組腺病毒1 ml或者是不注射。取患者下頜的骨標本, 從正中的聯合位置斷開, 對兩側下頜骨進行X線射偏, 對成骨與骨愈合狀況進行觀察,并觀察牙槽缺損部位牙周膜生長狀況與牙槽骨生長狀況。
在修復牙槽骨缺損4周以后, 在組織學與X線方面兩組沒有明顯差異。修復12周以后, 觀察組X線可以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 新生骨量增加明顯, 組織學發(fā)現新生牙槽已經充滿了根分叉區(qū), 骨小梁較為致密;對照組X線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 新生骨量增加較為明顯, 但是沒有達到根分叉的頂部,組織學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出現新生牙槽骨, 但并沒有充分整個根分叉區(qū)。
目前結合基因治療技術與組織工程技術修復牙周組織使其再生, 已經成為牙周研究領域的重點內容[3]?;蛑委熤饕侵冈谳d體的幫助下, 在靶細胞中將外源功能基因導入,進而實現對疾病的治療。在基因治療的載體中, 腺病毒載體具有高效表達與高效轉染的特點, 是目前基因治療中較為常用的載體, 相同載體同時表達多個外源基因在生物學研究中應用價值較高, 特別是根據疾病發(fā)展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對基因聯合治療方案進行設計, 構建適合載體, 這對于取得不同外源基因的表達以及高效轉移有著重要的作用。修復12周以后, 觀察組X線可以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 新生骨量增加明顯,組織學發(fā)現新生牙槽已經充滿了根分叉區(qū), 骨小梁較為致密;對照組X線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 新生骨量增加較為明顯, 但是沒有達到根分叉的頂部, 組織學發(fā)現在骨缺損區(qū)域出現新生牙槽骨, 但并沒有充分整個根分叉區(qū)。這說明對照組修復效果明顯不如觀察組, 在修復牙周組織過程中觀察組充分展現生物發(fā)生器作用, 表達促進牙槽骨缺損修復。
總之, 采用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結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骨保護素修復牙槽骨缺損, 有助于牙槽骨缺損的修復。
[1] 李紅艷, 林崇韜, 李博.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牙周膜成纖維細胞整合素β1亞單位mRNA表達的影響.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0, 9(5):100-102.
[2] 程遠, 曾照芳, 朱俊.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牙周膜細胞內核心蛋白多糖基因表達的影響.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0, 9(11):133-137.
[3] 劉雙喜, 徐淑蘭, 鐘星華, 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膠原膜修復大鼠硬腭軟組織缺損的實驗研究.廣東醫(yī)學, 2011, 3(11):200-204.
2014-07-08]
150036 黑龍江省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