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華軍
摘 要: 歷史教學中的技巧方法運用非常重要,教師一定要強化研究,重點從五個方面著手提高歷史教學成效:以信息手段構建歷史生動課堂,以情感氛圍增強思想教育效果,以框架構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以思維啟迪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以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空間。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教學技巧 方法運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面臨教學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學效率在低位徘徊。由當前歷史教學困境的分析可知,教師教學技巧方法的滯后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學成效的關鍵舉措在于教學方法技巧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強化了這方面的研究,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運用于歷史教學工作之中,為教學成效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一、以信息手段構建歷史生動課堂
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離不開教學手段的輔助與支撐,傳統(tǒng)歷史教學課堂對學生吸引力不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學生動性不強,教師無法在課堂上提供更多的輔助教學信息,影響學生的感知效果。筆者針對初中歷史學科的特點,將信息教學手段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補充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豐富歷史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生動性,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教學滲透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改革開放》教學中,筆者制作了一組多媒體演示課件,以蘇北某市改革開放前后發(fā)展狀況作為背景,通過圖表、照片對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前后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方面的顯著變化,以數據的差異、圖片的感官對比直觀地揭示改革開放對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產生的促進效應,從而強化對改革開放的意義與成果的理解效果。整個歷史教學課堂因為有了多媒體手段的輔助,也顯得格外活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情感氛圍增強思想教育效果
歷史學科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知識性、情感性的融合與統(tǒng)一,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當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受到教育,對學生正確人生理念的形成發(fā)揮引領作用。筆者在教學中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濃厚的教學情境,借助于多媒體演示、情感描繪、學生交流等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濃厚的氛圍,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正確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與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學《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內容時,筆者選取了《火燒圓明園》影片片段進行課堂演示,并向學生進行介紹:侵略者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一把大火焚燒圓明園三天三夜,形成了長達五十多公立的黑云團,無數珍寶或被掠走,或被燒毀。影片演示加上筆者血淚控訴般的描述,學生對侵略者的強盜行徑表達了憤慨之情。筆者趁勢引導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自?!钡牡览?,增強了學生“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實現了知識與情感教育的融合。
三、以框架構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初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前后聯(lián)系,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教學工作,既要注重塊狀知識點的教學,又要發(fā)掘橫向、縱向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建立起環(huán)環(huán)緊扣、前后聯(lián)系的知識結構框架,重點要抓住歷史與現實的聯(lián)系、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及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科學、高效地記憶與理解,增強歷史學習效果。例如在“戊戌變法”內容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變法背景”、“代表人物”、“典型措施”、“必然結果”、“原因分析”五個切入點構建知識框架,以此為支點建構起骨肉豐滿的知識體系,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增強記憶與理解的效果。在古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學習與記憶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建立線狀知識結構體系,以及以典型人物為依托建立起塊狀的知識集群,實現學習內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記憶與理解效果。
四、以思維啟迪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與協(xié)作學習能力,通過搭建自主合作學習平臺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能力與素養(yǎng)。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筆者側重將探究學習模式引入歷史課堂,不再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教學傳授,而是側重于啟發(fā)引導,鼓勵學生自主開展學習研究,相互交流學習成果,并在集體的努力下完善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成效。例如在《內戰(zhàn)烽火》教學中,筆者專門設置了一組探究題:“蔣介石是如何搶奪抗戰(zhàn)勝利果實的?為了全面發(fā)動內戰(zhàn),其實施了什么陰謀?毛澤東是如何應對的?解放戰(zhàn)爭不同階段國共軍事力量對比如何?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挺進大別山的意義何在?”以這樣的一組探究題為線索,筆者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理解教材,增強運用圖表對比等方式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的思維分析能力,這樣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歷史學習綜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
五、以實踐活動拓展學生歷史學習空間
歷史學系既要抓好課堂環(huán)節(jié),又要注重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開展自主研究與思考活動,將歷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加深理解與學以致用的雙重目標。筆者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外調查研究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拓展空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教學《“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后,筆者就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向自己的親戚、長輩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文化大革命”,以自身的經歷與感受描繪眼中的“文革”。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有關文革的第一手真實資料,涉及的人和事都與學生的生活很近,似乎就發(fā)生在身邊。這樣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革”危害性的認識,并從思想上提高警惕性,堅決抵制類似的思潮。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技巧的研究,從教學手段、方式方法、資源空間等方面著手,有效提高歷史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靜.初中歷史教學技巧談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0).
[2]劉映寬.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五步法”[J].教育教學論壇,2009(07).
[3]馮通.立足薄弱環(huán)節(jié)求突破,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提質效——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的幾點探究[J].考試周刊,2010(51).
[4]楊鳳英,舒勵.問題探究式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