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最根本的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口頭交際,低年級是學生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面對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如何立足本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無疑是值得教師深切思考的。
關鍵詞: 文本 表達 說話訓練 低年級語文教學
在飛速發(fā)展、信息多元化的時代,要想獲取更多的資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重要。說話是與人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人類抒發(fā)情感、溝通心靈的良好方法。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起點時期,是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時刻。現(xiàn)有的蘇教版教材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遵循母語教育的規(guī)律,其中低年級語文課文是根據(jù)所處階段兒童特點精心挑選的,易激發(fā)兒童語言表達的興趣,是培養(yǎng)和訓練兒童說話訓練的良好體裁。我們在教學、訓練孩子說話時,可以依托文本,合理利用這個資源,挖掘兒童表達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說話的能力。
一、朗讀文本,精練表達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普通話、進行語言規(guī)范化訓練的重要手段。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讓低年級學生在讀了課文以后,馬上能運用準確、連貫的語句表達主要內(nèi)容、概括段落大意是有難度的。因此,需要給學生一段坡度,運用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步適應和學會表達。
在一年級剛接觸課文階段,面對一些寫人或敘事的課文,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段或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基本要素。教學《看菊花》這篇敘事寫景的文章時,學生能運用第一段回答本文大意即可,教師在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提點學生在以后講一件事情時,也要學習作者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教學《司馬光》一文,讓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時可以提示學生:什么時間(古時候)?在什么地方(花園里)?誰(司馬光和他的朋友),干什么(捉迷藏)?發(fā)生了什么(有個孩子掉進了大水缸)?結果怎樣(司馬光砸缸救出孩子)?提示孩子刪去一些不重要或者重復疊加的信息,學生經(jīng)過幾步篩選,在老師的提示下,能表達出課文主要寫了:古時候,司馬光在花園里砸缸救人的事情。這樣既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二年級的課文相對于一年級的課文普遍要長,信息量變大,要抓住主要內(nèi)容更有難度。因此,教師需要抓住關鍵詞,運用一定句式進行一定的提示。在提煉《沉香救母(一)》第四段段意時,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學生抓住“拜師學藝”、“習武練功”等關鍵詞,通過“不管……還是……”等句子精煉“辛苦”二字,加上教師的提示,學生最終能夠表達出段意:沉香為了救母親去拜師學藝,辛苦地習武練功。這樣抓住了重點,精煉了語言的表達。
低年級的學生不一定能立刻準確概括出主要內(nèi)容,教師作為一根拐棍,要引領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和運用一些句式,按一定順序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這能增加學生口頭表達訓練的機會,活化語言。
二、感受文本,提升表達
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很多都是學生喜歡的寓言、童話、寫景敘事散文等,這些精心挑選過的文章用詞簡潔、生動、精準、優(yōu)美,符合兒童心理。如何利用這些優(yōu)勢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值得研究的。
《世界多美呀》一文描寫小雞出殼后見到的事物時,用上了藍湛湛、綠茵茵等一系列有關顏色的ABB形式的詞語,教師如果能順勢讓學生談談自己還了解的其他這類詞語,并在前面加上什么事物,學生定能說出很多短語,這樣學生學習省略號就不成問題。這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文字的感受,升華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讓學生明白在說事物時可以運用可愛、俏皮的修飾語,積累口語表達素材,鍛煉能力。
《春到梅花山》在描寫近觀梅花時,用上了一個詞“晶瑩透亮”。學生在初學這個詞時一般理解不深,我以圖片出示這樣的梅花,讓學生直觀感受。我提問:為什么此時的梅花是這樣的?學生回答是陽光和水的作用,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我繼續(xù)追問:還有哪些事物是晶瑩透亮的?學生說出水晶、鉆石、玻璃球等事物,知道原來這些事物也具有這個特點,懂得以后在說話、寫話時這些事物都能用上這個美妙的詞,進一步感受到用詞的精準、生動和語言的優(yōu)美。
三、模仿文本,優(yōu)化表達
模仿是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兒童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模仿。面對這些優(yōu)美、百讀不厭的課文,我們應當善于從文本的典型句式、寫作順序等多方面讓學生進行仿說訓練。
例如學習《梅蘭芳學藝》時,課文最后一段有一個“終于”一詞,在理解文本后,讓學生運用這個詞造句。學生一開始并不是很明白這個詞,但在學習課文后讓他們模仿課文造句,他們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表達出來。有學生說:“經(jīng)過不斷努力,我終于考一百分了。”有學生說:“經(jīng)過刻苦練習,我終于會跳繩了?!钡鹊取_@些都是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的,由于符合切身體會,他們表達時不僅很流暢而且情緒很高漲?!蛾愐闾侥浮分械摹耙贿叀贿叀?,《云房子》里的“有的像……有的像……”等,都是低年級很經(jīng)典的句式,很適合孩子練習口語。
二年級上冊的《月亮灣》是一篇描寫家鄉(xiāng)的美文,在描寫月亮灣村子里的景色時,是按一定的方位順序的,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觀察家鄉(xiāng),回到課堂后模仿文中的寫法簡單敘述自己家鄉(xiāng)。學生有了切身感受,加上又是表達對家鄉(xiāng)的喜愛,因此他們有自豪感,很樂于表達,也為今后的寫話做好了鋪墊。
模仿文本時并不是簡單地按部就班,而是一個對課文語言進行重組加工、體現(xiàn)個性的過程。如此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會更深,強化口頭訓練。
四、挖掘文本,豐富表達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教材中有體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字,更有許多隱蔽于文字的“空白”,這些留白是作品有意不顯露的表達,想通過人們的想象填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學《木蘭從軍》木蘭說服家人時,可以師生配合,教師扮演木蘭的家人,學生扮演木蘭,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想象表達:
父親說:“你是女孩子怎能出征打仗呢,還是我去好。”木蘭拉著父親的手說:“?搖?搖 ?搖?搖?搖?搖?搖 ?搖。”
弟弟說:“姐姐,我是男子漢,應該我去!木蘭摸著弟弟的頭說:“?搖 ?搖?搖?搖?搖 ?搖?搖?!?/p>
母親說:“孩子,你不能去,打仗多危險?!蹦咎m說:“?搖?搖 ?搖?搖
?搖 ?搖 ?搖?搖?!?/p>
學生在鍛煉口語表達的同時更能體會木蘭為國為家的情懷。此外,在寫到木蘭立下赫赫戰(zhàn)功這個點時,可以讓學生談談她會立下哪些功勞,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描述出一些場景,對于理解“赫赫”很有幫助,學生仿佛是作者的一支筆,甚至在與文本和作者對話。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zhì)的同時,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口頭表達的才能。
五、借助文本,重組表達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接觸的事物范圍狹窄。他們雖然有說的欲望,但鮮于有說話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編一些課本劇,滿足他們表演興趣高的心理。很多低年級課文故事性很強,都適合編寫課本劇,如《狼和小羊》、《小動物過冬》、《狐假虎威》等。學生在表演時戴上一些頭飾,加上一些道具,這樣更能融入角色。因為有了一定的情境,學生還會情不自禁地帶上動作或表情,表達時會更流暢,思維想象力得到提高,口語水平得以提升。
六、續(xù)編文本,延伸表達
新奇多樣的事物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口頭表達的欲望。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安排續(xù)編故事作為說話訓練的素材。
學完《螞蟻和蟈蟈》讓學生談談由課文明白的道理時,可以順勢續(xù)編故事,讓學生說說蟈蟈的兒女接下來是怎樣生活的。又如二年級下冊的《會走路的樹》課文的最后是小馴鹿帶著小鳥回家,一個省略號給學生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可讓學生續(xù)編故事。
續(xù)編故事對于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都大有好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敘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暢所欲言。
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對豐富的教育資源,如果教師能立足文本,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運用有效的方法,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達的舞臺,相信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嚴玲栩.關注文本表達落實語言訓練.2013.
[2]佚名.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中國論文網(wǎng).2012.8.
[3]王燁.立足文本提高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上海市宜川中學附屬學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