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克清
摘 要: 當前,隨著我國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問題。本文就新課程如何深化語文課堂改革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深化改革
新課程改革實施快八年,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觀點紛至沓來,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方法、技術(shù)手段層出不窮,一線語文老師滿懷激情地走入“新課改的課堂”,大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開展各種語文活動。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存在一些形式化的東西,這些值得我們反思。
一、氣氛活躍而扎實不足
自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shè)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諸如游戲、表演、畫圖、采訪等眾多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jié)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聽課者也倍感輕松。但靜心一想,這節(jié)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fā)展了哪些語文能力?便又覺得這堂課活潑有余,扎實不足,學生未能潛心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語文課堂的基礎(chǔ)應該是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嚴華銀呼喚“讓語文課堂安靜下來”,讓學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索”。因此,我們要從課堂學習的本質(zhì)意義上入手,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guān)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到了什么,這些活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認為,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營造一些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使其保持興奮狀態(tài);有時也要讓學生“靜下來”,聽講、思考、默讀、自省等。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tǒng)一的。如果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但聽不到瑯瑯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和根本就迷失了。
二、過分強調(diào)個性而疏于引導
新課改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體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但也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恐懼心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課堂活動。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發(fā)問的興趣和熱情,有意識地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
2.要提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活動空間,設(shè)計好討論方案,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效地參與討論。例如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設(shè)計出小組合作學習方案,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圍坐在老師的周圍,按照組號進行明確分工。每次討論由學生主持、匯報、記錄、代表其他學生交流發(fā)言。這種形式避免了有些討論課上看著熱鬧但實際上流于形式,也不會有出現(xiàn)有學生充當旁觀者的現(xiàn)象。
3.要讓學生自己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自我定位,自我檢查,教師指導督促實施。制定過多的學習目標,會“貪多嚼不爛”。魏書生有一次上課,只讓學生畫了三四個詞語,先揣摩其意義用法,后讓學生造句,再共同評價是否恰當,看上去很簡單的教學設(shè)計,卻使學生學一個掌握一個,效果很好。
三、學生答問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答問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應想方設(shè)法地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經(jīng)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xiàn)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xiàn)。但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shù)是低質(zhì)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礎(chǔ)上,見解怎么深刻?接著看學生的表現(xiàn),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xiàn)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fā)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nèi)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認真傾聽的呢?本來課堂上的交流是師生、生生之間的思想互動,是心理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可缺少了傾聽,還是“交流”嗎?
因此,為了提高交流質(zhì)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四、急功近利“做課”而失去自我
有的老師平時上課時有頗多精彩之處,可圈可點,可當有人聽課時,卻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有人聽課時,就不再是給學生上課,而是在給聽課的同行與領(lǐng)導上課了。什么時髦、什么流行就采取什么手段,流行小組合作就讓學生小組合作,不管其實效如何;流行探究式學習,就讓學生置疑探究,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流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就不惜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至于它到底是發(fā)展了孩子的形象思維,還是剝奪了孩子的想象空間,沒有人在乎。教者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聽課者的評價上,說到底,就是在講臺上作“秀”,并要學生配合自己把秀作好,作美,作自然。情境教學、以讀代講、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值得倡導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融入到語文課堂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時間共同實踐和探索。急功近利地進行克隆,秀給聽課者看,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總之,語文課堂改革貴在“改”,一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實現(xiàn)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