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嘉, 丁 寧
(1.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普外科, 遼寧 大連 116011;2.大連大學醫(yī)學院 生物化學教研室, 遼寧 大連, 116622)
韌帶樣纖維瘤(desmoid tumor)又稱侵襲性纖維瘤病、硬纖維瘤或帶狀瘤,是成纖維細胞克隆增生性病變,位于深部筋膜及肌腱膜等深部軟組織,具有浸潤性生長、局部復發(fā)傾向,但不轉移,從臨床角度應認為是低度惡性腫瘤[1]。病因有多方面,包括遺傳、內(nèi)分泌和物理因素。有的病例為家族發(fā)病,提示本病有遺傳傾向性。腹部病變多見于妊娠期及妊娠后婦女,提示內(nèi)分泌因素參與病理過程。創(chuàng)傷對發(fā)病可能同樣有促進作用[2]。根據(jù)解剖部位將腹部韌帶樣纖維瘤分3類: 腹部外韌帶樣型纖維瘤病(占50%~60%)、腹壁韌帶樣型纖維瘤病(占25%)、腹內(nèi)韌帶樣型纖維瘤病(占15%)。其大體形態(tài)和組織學形態(tài)相似,都傾向于形成一個巨大的浸潤性腫塊,切除不干凈易復發(fā)[3]?,F(xiàn)將本院門診治療的部分腹部韌帶樣纖維瘤患者的微量元素測定情況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07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診治的腹部韌帶樣纖維瘤患者15例作為研究組,男4例,女11例, 年齡20~72 歲,平均37.5歲, 病程3個月~13年,平均34.5個月;其中1例為復發(fā)患者,8例女性有婚育史,1例男性有腹部外傷史。所有病例均符合腹部韌帶樣纖維瘤診斷標準。對照組17例,男5例,女12例,年齡20~70歲,平均41.3歲。2組患者均無其他重要臟器疾患。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① 臨床表現(xiàn):界限不清的質硬腫物,微痛或無痛。少數(shù)病變?yōu)槎嘣钚?可伴活動度下降或神經(jīng)癥狀;②病理大體特點:因部位不同而大小不一,病變質地較硬,切面粗糙,蒼白, 有螺旋狀纖維性紋理;③組織病理特點:界限不清,浸潤至軟組織。以梭形細胞增生為特征,周圍有膠原性間質和血管,細胞核無異型性,淺染,有1~3個小核仁。細胞排列成束狀結構,可有瘢痕瘤樣膠原、玻璃樣變及彌漫性間質黏液變。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正常進食晚餐后,要求空腹時間至少達 12 h,禁止飲水6 h,清晨肘部靜脈抽血后經(jīng)3 000 rpm離心,分離出血清,冰箱儲存?zhèn)溆谩?/p>
對2組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鋅、鐵、鈣、鎂、銅進行比較、分析,2組鐵、鈣、鎂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鋅、銅含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腹部韌帶樣纖維瘤患者與對照組微量元素的比較 μg/mL
韌帶樣纖維瘤發(fā)病率約為2~4/100萬,占軟組織腫瘤的3%,統(tǒng)計[4]顯示10年生存率94%, 20年的生存率為86%。目前外科手術治療是其首選方法。但外科治療過程中對腫瘤切除范圍還存在著一定爭議。由于該腫瘤缺乏包膜且呈浸潤性生長, 術前確定浸潤程度困難, 術中也很難確定切除范圍, 加之往往就診時腫瘤較大, 常因需保全肢體或器官功能而致切除不全,極易引起術后復發(fā)。
腹部韌帶樣纖維瘤發(fā)病的高峰年齡是20~40歲,好發(fā)于孕齡期女性。朱瑩清等認為可能是因為妊娠時腹肌受到長期牽拉后,分娩時腹肌劇烈收縮,因而造成肌纖維不同程度的破壞,或局部出血、血腫, 為腫瘤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另一些學者[5]則認為與內(nèi)分泌失調、體內(nèi)激素水平波動及遺傳因素有關。該病自然病程多變,有部分患者病情穩(wěn)定或可自然消退,另一部分患者即使行廣泛切除,10年復發(fā)率仍在24%~77%。這種多樣的病程為臨床治療及療效評價帶來很多困難,尤其對于制定最佳療法、放療的范圍及激素增減等問題仍爭議頗多。
微量元素通常是指人體每日需要量在100 mg以下的元素。它是機體代謝所必需的,缺乏會導致生理功能或組織結構異常改變[3]。文獻[5]報道鋅、銅、鐵、鎂、鈣等元素廣泛參與了細胞增殖、成纖維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形成、炎性細胞以及各種生長因子的合成分泌等過程。微量元素可以從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及激素調節(jié)等多方面影響機體的生長及損傷修復過程。
本實驗觀察到研究組較對照組患者血清鋅、銅含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在鐵、鈣、鎂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楊吉龍, 王堅, 朱雄增.韌帶樣型纖維瘤病的病理學和遺傳學研究進展[J].中華病理學雜志, 2005, 34(8): 537.
[2] Manchanda A S, Narang R S, Arora P C, et al.Aggressive desmoplastic fibromatosis-a clinicians dilem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J Clin Diagn Res, 2013, 7(11): 2639.
[3] 黃玉鈿.韌帶樣瘤病理診斷7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 5(12): 23.
[4] 朱瑩清.腹壁韌帶纖維瘤13例治療分析[J].醫(yī)學信息, 2006,19(10): 187.
[5] Kingsberg S A, Krychman M L.Resistance and barriers to local estrogen therapy in women with atrophic vaginitis[J].J Sex Med, 2013, 10(6): 1567.